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80後富翁微信賣大米

學問君 人氣:9.71K

引導語:直到現在,王林都認爲,那一天的際遇,是上天給的“恩賜”。“本該如此”走互聯網+大米創業之路,不一樣的新意,一樣的成功。來看看80後富翁微信賣大米的成功創業故事。

80後富翁微信賣大米

文丨鄧瓊瑤

從西南成都到東北五常,橫跨中國3000公里。

80後“廣告達人”放下千萬身家,捲起褲腿踏入農田,在茫茫田野中只爲尋求最原生態的大米。

在慣於“吹牛皮、造概念”的創業圈子,王林的創業故事值得我們深思。

“農民已經不會種大米了!”

初次去五常,正值稻花飄香,王林駕着吉普,駛在田間。眼前的天空藍得似一塊佈景,白雲零星點綴其中,乾淨純粹。陽光下,金色稻田一望無垠,道路兩旁的格桑花,像是爲這豐收“喝彩”,開得放肆而豔麗。這樣的景緻,讓人心醉。

這一年,王林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只爲尋得一個“傾心”的項目,無數次輾轉,他將目標鎖定在“有機食材”和“O2O社區供應”上,於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地之一的五常,成了他的首要考究之地。

五常景美,更是魚米之鄉,尤其五常大米聞名遐邇。不過,一位當地出租車司機的話,卻讓王林震驚。

——“現在跑到五常來買五常大米,這不是笑話麼!”

的確,內行人都知道,五常大米造假早已不是新聞。很多外地大米被一車一車拉到五常,套上五常的袋子,便成了“五常大米”,而正宗的五常大米被假貨以低價排擠,早已沒了生存之地。

找當地農民直購,王林發現問題更爲嚴重:農民已經不會種大米了!

五常天然的地理環境因素使其大米產出品質較高,可隨着消費者的購買需求提高,農民只得拼命設法提高畝產——大量使用化肥農藥。

不曾想到,農民已然成爲農業價值鏈裏最薄弱的一環。

“自己種吧!”

連自己都覺得瘋狂的想法,遭到反對並不意外。當初,王林、劉洪燕、劉振華三個大學同窗,一畢業便合夥創業開廣告公司。汗水付諸時間,換回的是事業蒸蒸日上,不到三十歲,三人的身家已達千萬,財富自由得以實現。

尋有意義的事業尚可,但何必如此“瘋狂”?況且,農業的痛點尤爲明顯:一是投入大,產出慢;二是,從零起步,風險大。近兩年,雖有不少創業者擠身農業隊伍中,卻少有成功案例可鑑。

然而,三人反覆思忖之後,下了決心:幹!

“大不了虧得一無所有,重新打工來過,一個月也能拿一兩萬工資吧!還輸得起。”王林哈哈一笑。他不是打趣,是真做了最壞的打算,只是最終, “初心”取勝。

僅僅是一腔熱血,遠遠不夠,之後,王林和劉洪燕數次踏上東北之行,直到遇見那個叫郭喜貴的人……

生活,本該如此!

那是一個晌午,王林和劉洪燕走在田間,看見一位老人蹲在地上,一動不動地盯着水稻,看得出神。帶着好奇,倆人走上前,與老人打了招呼,道明他們想種植水稻的來意。老人騰地從地上站起來,眼裏閃着光,抓着王林的手說:“那你們可找對人啦!”

沒等他們回話,老人便指着眼前的稻田,滔滔不絕地講起種植水稻的細枝末節。王林很“無理”,向老人提要求:“那你帶我們去你家吃頓飯吧!”老人爽快答應。

直到現在,王林都認爲,那一天的際遇,是上天給的“恩賜”。

老人家門口,擺着很多罈罈罐罐,裏面裝着稻穀、米、土壤、水……全是他做研究所用;儲藏室內,一摞記載水稻種植的筆記本足足有一米多高;飯桌上,碗裏米飯晶瑩飽滿,入口甘甜。王林滿心歡喜。

老人名叫郭喜貴,是當地出了名的水稻種植好手。高中畢業後,他便留在家鄉,潛心研究水稻。時間一晃30餘載,知識越積越多,水稻卻已不是原來的水稻。

他問王林:“你們是不是想種出最好的米?”

王林點頭。

“你們想不想讓水稻回到七八十年代的樣子?”

錯愕片刻,王林又點了點頭。

而後,郭喜貴低喃了一句:“本來就應該這樣。”

正是這普通的一句話,連同郭喜貴家的稻穀,在王林心裏生了根,這也正是日後“本該如此”品牌名稱的由來。

能遇上郭喜貴,是王林的幸運。但更現實的一件事需要他去籌備:組建一支專業的團隊駐紮五常。

實際上,五常的現狀,正是中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的現狀——年輕人不願留在本地務農,相繼涌入大城市掘金,留下來的多是留守兒童與孤寡老人,他們知識水平有限,生存技能全然來自父輩們的言傳身教。郭喜貴這般堪比“農業教授”的農民實屬個例。

一個人圍着一件事轉,最後全世界都可能圍着他轉。

王林花了兩個月時間,找到四川大學和黑龍江農科院的'8位老教授,組成專家團去五常做抽樣考察。讓他意外的是,這些頭髮斑白的老教授竟似撲入泥田的頑童,個個興奮不已。

“那就一心去幹吧!”

王林一舉承包了25塊田地,供以專家團隊試驗。他們每天在田地裏,研究五常的大米爲什麼好、尋找土壤與種植的最優關係、破解自然災害帶來的種植難題、如何種出更好的生態大米……

互聯網+大米

《如果我老老實實種米,你願意一輩子買我的米嗎?》,這是王林爲“本該如此”做的第一篇文案。早在之前,王林就想好“本該如此”走互聯網的路子,因爲互聯網產品垂直,容易找到認同其價值的用戶,以便大家參與其中。

“本該如此”與用戶和農戶的關係如何建立?

每年的12月至次年4月,是用戶的預定時間段。用戶可任意選擇預定量,在“本該如此”的微信公衆平臺預定後,付30%定金,便可獲得“本該如此”的首次免費大米配送,餘後的大米根據秋收時間配送。

對用戶來說,農產品的週期是漫長的,如果用戶一次定一年的量,又如何保證產品的新鮮度?

王林的方法跟簡單:在五常建立低溫儲藏基地,以帶殼稻穀的方式儲存,每兩個月爲用戶寄一次大米。由此,降低了用戶的庫存壓力,也保證了產品的品質。

另外,傳統合作模式中,企業包地,農戶種地,按天數算或按畝產算,都容易出現“鬥地主”的情況。

“本該如此”的農戶從播種開始,到施有機肥,再到收購,他們種植的每個步驟,都有品控團隊跟他們一起,依照標準方法操作,私自操作者,會被嚴格淘汰。最後,“本該如此”以高出市場價30%的價格收購。

事實上,“本該如此”根據用戶預定,同樣有保底量,不是保少,而是保多。

同時,王林想到以B2B模式與社區合作。比如,與龍湖和華潤社區合作,再讓其與其業主溝通,直接在五常建立種植地。

今年,是“本該如此”正式運營的第一年。五常的1000多畝田地裏, “本該如此”的牌子散落各處。近一年的發展,“本該如此”已積累了上萬用戶,爲更好地吸引、溝通、沉澱、服務客戶,“本該如此”建立了完備的跟蹤流程,定時將稻米的生長情況傳達給用戶,與他們建立親密的關係。

用心沒有白費,團隊將今年種植的大米送去SGS(SGS是全球領先的檢驗、鑑定、測試和認證機構,是全球公認的質量和誠信基準。)檢測,透過了315項歐盟標準檢測(國內大米檢測標準32項)。

“一切都纔開始。”王林並不忌諱今年“本該如此”處於虧損狀態,他說明年可能還是如此。

聊到最後,王林提到這樣一個細節:去年春天,他與劉洪燕、劉振華一起出差,在昆明長水機場閒聊。人聲鼎沸中,他們聊到30歲以後的人生該怎麼走?財富自由之後的目標又是什麼?

——於是,便有了後來的跋山涉水,有了如今的“本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