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LinkedIn領英中國沈博陽:選擇與努力哪個更重要?

學問君 人氣:2.47W

今天分享的主題叫做選擇與努力哪個更重要,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應該像我一樣,出身平凡,但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成功,進而去改變這個社會。我們既不拼爹,也不拼乾爹,我們爭取在選擇和努力之間找一個平衡點,思考怎麼樣做的更好。

LinkedIn領英中國沈博陽:選擇與努力哪個更重要?

在人生的過程中難免要遇到很多選擇和努力之間的糾結,我應該算是一個十足的70後,1992年上大學,1996年大學畢業,但我仔細回憶了一下,當年在我們大學畢業時面臨的那些困擾和選擇,其實和大家非常類似。

比如,我怎麼樣能夠儘快獲得成功?究竟什麼樣的工作才更適合我?在未來的興趣和本專業之間,怎麼樣做選擇?或者還有更實際的一些問題,畢業以後是應該去更早成家立業,還是要等到所謂事業有成再去考慮這個問題?

和我們當年相比,你們可能面臨唯一一個不一樣的問題,就是說我到底需不需要去創業。1996年大家唯一的選擇就是留學還是在國內工作,沒有創業這個問題。如今,你們可能面臨更多機會。

正是因爲有這些困擾、這些問題,我今天鼓起勇氣走進中國最頂尖的學府,和思想最活躍的你們來進行交流。

我今天的分享主要是基於之前我寫過的一篇文章《給年輕人的三個分享》,再加上兩條最近的感悟,總的來講應該是五條分享。

1厚積薄發,時刻保持自信

我現在是LinkedIn的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用某些標準來衡量,可以說我取得了一些成功。當然我個人不這麼認爲,我覺得我的職業生涯纔剛剛漸入佳境。說我成功的人,只會用現在的高度來衡量:不到41歲做到現在的位置。但是,如果把我的職業生涯拉成一條曲線來看,這是一條經歷了非常長時間平緩上升甚至停滯的曲線,最近的四五年纔開始加速地上升。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我讓同事按照我LinkedIn檔案上的資訊給我畫了一條橫向的時間軸。這就是我過往20多年求學和工作的曲線。我的三個分享,都是圍繞着這條曲線展開的。

大家可以看到,在2005年加入Google的時候,我已經32歲了。那時候,我還只是一名工程師。某種意義上講,我的職業發展是經歷了一個非常長的積累過程的。我92年到96年在南開大學讀書。用傳統的眼光看,我應該不能被視爲一名好學生:沒獲得過一次獎學金,沒有當過學生會幹部,也沒有什麼徒步旅行、跑馬拉松的壯舉。但是,我的大學生活還是非常充實的。談過戀愛,做過生意,拿了兩個學士學位,考了託福和GRE,在本科一畢業的時候,就非常幸運的拿到了 UCLA的獎學金,出國留學。總結一下,我沒有隨大流去做一些事情,但是,我沒有虛度時間,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我時刻保持自信。

到了美國之後,我受到的衝擊和改變是非常大的。大學四年混沌之後,第一次,我感覺到了對學習的興趣,發自內心地開始喜歡讀書,喜歡學習。後來總結了一下,可能是因爲美國的教科書都比較貴,動不動100多美金一本,所以捨不得不讀。當然這是玩笑。可能更多的是孤身一人在美國的壓力,給了自己很多動力。另外就是那種非常好的學術氛圍,很容易被感染。

因爲中間轉了一次專業,拿到碩士學位的時候,我已經27歲了。27歲纔開始開始工作,和那些21歲、 22歲就開始工作的美國人比起來,在起跑線上已經落後很多了。後來,一直在幾家公司,踏踏實實地編程序,嚴謹地鑽研技術,一干就是很多年,標準的美國碼農,離所謂的成功還差的很遠很遠。

後來回到中國,轉換軌道做商務。再後來從Google跳出來,創業做糯米網。從之前最多管理不到十個人,到一下子管理2500多人,到現在,成爲世界頂尖科技企業的高管,一下子漸入佳境。

回顧起來,之前很多看似平凡的努力,都是一個積聚能量和準備的過程,都是一個厚積的過程,缺一不可:

►做化學研究的背景,讓我懂得了科學的那份嚴謹;

►工程師的背景,讓我養成了邏輯思維的習慣;

►管理系的學習,讓我在很早很早就種下了企業管理的理念和種子;

►美國孤身一人的經歷,讓我增加了很多抗壓的能力;

►早期語言的障礙、對美國文化融入的困難,讓我對現在的狀態、現在的生活更加珍惜;

►商務BD的工作,讓我對於商業世界的認知,對於業界人脈的積累,對於人與人的溝通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創業辛苦的四年,更是對自己的管理帶寬,對自己的堅韌,對自己的氣度,對自己對人的把控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經歷,正是爲了今後更好的發展做了一個鋪墊。

每個人的求學和職業生涯,都會有一些高高低低,有些人比較幸運,成名很早;有些人可能沒有這麼幸運,比如我,會經歷一個非常長的發展期。這些都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保持自信,堅信自己的能力和未來。

2不要迷茫,把握好當下

曾經有位年輕的下屬,在他辭職出國留學之前,找我談心。他和我說:D哥,我很迷茫。我問他爲什麼?他說覺得沒意思,開啟社交媒體,都是各種各樣的負面消息,社會充滿了負能量。他對自己的前途也很迷茫,到底自己適合做什麼,想不明白。工作幾年後選擇出國留學,也是一種逃避。他問我有沒有什麼好的解藥。

我想了想,對他說:首先,這個社會沒有這麼不堪。如果我們認真去看,社會上還是有着更多的正能量,還是向着好的方向發展的。其次,憂國憂民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這些都不能爲我們所左右。對於你,對於你這樣的年輕人,最重要的不是看未來的10年,更重要的是把握好當下。當你迷茫發呆的時候,捧起一本書來。發呆是在浪費時間,但是,讀書是在增長知識。

我個人的經歷也是如此。當年人生中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坐飛機,就是22歲孤身一人來到洛杉磯。英語不夠好,長得不夠帥,沒有爹可以拼,沒有綠卡,我也曾經迷茫過。後來工作以後,也會經常迷茫。但是,現在回過頭去看,良好的讀書習慣,給了我很多的能量。我記得在美國唸書的頭三年,沒有看過一場電影,沒談過戀愛。一週工作6天,只有週日一天休息。休息的時候做什麼呢?是去學校附近一家和星巴克開在一起的書店。在那裏,一杯咖啡,幾本書,一待就是一個下午。看書就是我的休息。至少那個時候覺得特別踏實,覺得沒有虛度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