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創業講道理,不講道義

學問君 人氣:1.8W

一位經營網站的朋友,最近半年特別辛苦,每個月在臺北、上海和北京三地往返奔波,爲了省錢出差不住酒店而住在辦公室。他一方面得說服三地員工公司要轉型,一場一場會議接連不斷地開,另一方面還得爲資金即將用完煩惱,不停找潛在投資人談增資的事。但這些都不是最困擾他的。他在3年前成立這家公司,最初的夥伴都是先前的同學、朋友和同事,這些人相信他,所以願意出錢當股東、出力當員工,組成原始團隊。隨着公司開始運作,每個人想法的差異就暴露出來,特別是公司持續不賺錢,大家壓力越來越大,就容易陷入互相抱怨指責,進一步各自抱團對抗。 

創業講道理,不講道義

就像托爾斯泰說過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自有不幸的原因。”我的這位朋友不願放棄自己的想法,又不願得罪這些最初支援他的夥伴,只得扮演濫好人周旋在各種公司衝突中,委曲求全成爲衆人箭靶,搞得疲憊不堪。我曾經去他公司開過幾次會,明顯感覺不同派系間的壓力,差點連我也成了箭靶。 

今年以來,這位朋友就人間蒸發,打電話和MSN留言都沒回。4月中,他突然出現,約我在一個週日吃早午餐。他遲到了15分鐘,來的時候倒是步履輕盈。“我的壓力釋放一大半了”,他愉快地告訴我。從他點了一大份早餐並吃得盤底朝天來看,所言不假。他解釋遲到的原因,是幫一位辭職的老幹部打包東西,並送她出門上車。 

原來,他終於痛下決心,動手處理三地公司的問題,關閉北京和臺北辦公室,並且與不適合和無法再共事的夥伴個別深談,說服他們離開,並引進新的成員到位。起因在於,先前的壓力積累下來太大,他自己已承受不了。一位有可能的投資者在瞭解他公司的情況後,問他:“你們該怎麼做,纔會賺錢?”他豁然開朗,創業的目的不是爲了交朋友,而是幫股東賺錢,該講道理而不是講道義。想通之後,他決定把壓力從自己身上卸下,放到別人身上。

他打算把主管該承擔的目標和可以動用的資源規劃清楚,接下來就是等時間一到檢討達標率,做不到就換人,不講情面。“這麼做有很大風險,必須信任別人並且授權,但是把風險全集中在我身上,那是最大的風險。”他說。當然,前提是一有夥伴離職,他會想辦法把對方股份買下,而且比原價高,不能好聚也要好散,彼此還能繼續做朋友。 

這是所有創業家都會遭遇的困難。創業家是因爲相信而看到,絕大多數人卻是看到才相信,因此在最初一無所有的時候,別人願意出錢出力和你一起拼搏,這種革命情感往往是人與人相交中最可貴的`因素,卻也經常是阻礙理性判斷的因素。《從優秀到卓越》歸納美國許多小公司晉身偉大企業的原因,關鍵在於“讓對的人上車,後面的事就對了;讓不對的人上車,簡報做得再漂亮也沒用”。 

什麼是對的人?創業家應有判斷能力,否則就是拿投資人的錢去交朋友。甚至在創業不同階段,需要不同能力的人,就像上車也要採用“分段上車,到站下車”的概念,不見得從起點站上車就一路坐到終點站,這樣一路上可能錯過很多合適的乘客,車上的人也坐得心浮氣躁,車可能在半路就拋錨,根本到不了站點。 

但這需要創業家很大的勇氣。我熟識的另一家網絡公司,創業團隊個性都很溫和,當他們發現有人事問題需要調整時,並不是直接處理,而是再找新的幹部進來操刀,久而久之,人越來越多,抱怨越來越多。他們不清楚自己是問題的一部分,還是答案的一部分,只看到別人是問題。這不是特例。太多組織都礙於情面,多講道義少講道理,最終落得一堆有本事的人只是在互相交朋友,再淪爲彼此反目,白白浪費股東的錢。 

我記得2000年前後全世界創業最熱的時候,曾有一個統計數字:每100萬家新創公司當中,最終只有6家能順利上市。對那些在半途就被刷掉的輸家來說,根本還沒有發展到產品上市,或者開始有客戶,也就無所謂被競爭者打敗。殘酷的事實是:他們絕大多數是被自己人打敗,那些他們最熟的親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