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他創業把生意從600萬做到9000萬元

學問君 人氣:5.58K

2005年元宵節剛過,黃團新就到南昌把江西商貿學院、江西服裝學院的專家請到他的手工織布廠,準備與他們合作開發新的夏布產品江西服裝設計學院副教授燕平:"透氣性強,吸溼性強,真正的純天然,現在人都追求自然的迴歸,舒適性的迴歸,所以夏布正迎合了這些方面。 "

他創業把生意從600萬做到9000萬元

江西商貿學院教授胡誠:"不但可以用在服裝上的開發,而且可以用在工藝品上的開發和繪畫上的開發。 還有設計、包裝等等方面的開發,所以它的應用前景很廣闊。 "

夏布是用苧麻經手工紡織而成,因其涼爽透氣,多在夏天使用,而被稱爲夏布。 這種手工布的紡織在我國有上千年的歷史。 黃團新所在的上阮村就一直傳承着這一織布傳統。 然而到了近代,隨着機械織布技術的發展,夏布因完全靠手工完成,耗時費力,生產成本過高很快退出市常上阮村村民黃根牙從小從父母那裏出的織布手藝因爲夏布市場的萎縮也沒了用武之地,他閒不住利用農閒時間織出來的夏布只能在家裏用來做蚊帳。

新餘市上阮村村民黃根牙:"漿、刷、漬這三個工序要四天時間。 以前都是在家裏用來做蚊帳。 "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上阮村許多農民發現,一些外貿公司找到他們村裏,收購夏布,村民們認爲只能用來做蚊帳的夏布突然又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收購戶邱泥珠:"什麼樣的品種,給什麼樣的價,密度、寬度、長度規格不同,價格不同,高檔的幾百元一匹。 "

這種價格調控,讓當地農民開始嚴格按照訂單進行生產新餘市上阮村村民黃林根:"原來織的是寬的1。8尺的布,現在這是1。1尺,那種寬的現在他們不收了老品種,現在只收這種窄的。 "

爲了減少新的品種更換模具帶來的麻煩,一些農民還主動到市場購買新的模具,作爲備用。

記者:"現在都改變寬度、密度麻煩嗎。 "

新餘市上阮村村民黃雲生:"區別不大。 只是要換一些規格的部件,各種規格部件家裏都做好了,隨時可以拿出來做。

現在他們織出的夏布品種多達100多種。 他們對夏布主要出口市場韓國的市場也開始有了更多的瞭解。

韓國代理袁雲:"韓國主要是用來做工藝品和牀上裝飾、牀上用品,坐墊、汽車上的靠墊,包括我們中國用的抹布,他們也用夏布做。 深加工基本上都是在韓國、日本,主要是韓國,數量大一點。 國內夏布主要是做坯布。

夏布的主要生產原料苧麻我國的產量佔了全球的90%,夏布的生產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員,國內豐富的苧麻資源和相對廉價的勞動力,使我國的夏布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

夏布加工企業經理黃建新:"韓國和我們中國的勞動力相比,相差很大。 我們這一匹布加工只要四五十元成本,韓國那邊要二三百200元。 "

然而由於國內一直沒有形成消費市場,夏布的深加工在國內一直處於空白,1998年以前雖然我國夏布出口每年達到200萬匹,但都是半成品的坯布,利潤大部分被國外賺走。

夏布加工企業經理邱新海:"一匹坯布我們賣到韓國是100元,透過染色加工出去要賣300多元,一匹布能做到二到三套衣服,大約是賣3000至5000元一套。 "

1998年邱新海從韓國引進了一條印染生產線。

夏布加工企業經理邱新海:"這是用黃土、泥巴染的,用地下三十米以下很乾淨化、很乾淨的黃土進行染色,這個是墊子,放在牀上的,是用中草藥進行染色的,染色後大約增值了200%。 "

這種深加工讓雙林鎮夏布半成品坯布出口的.比重已經由過去的100%下降到目前的不到20%,出口銷售額卻由3000萬元增加到9000萬元,從事夏布加工的農戶達到7000戶。

新餘市上阮村村民黃雲生:"那時價格漲得很兇,高的時候賣到250元一匹布。 "

夏布收購戶邱泥珠:"忙的時候我們這裏都是人圍着交布,一個月要收1萬多匹布,一年要賺四五十萬,我們這一個站。 "

夏布加工企業經理黃建新:" 1990年出口數量是30多萬匹布,都是出口到韓國,95%,有一部分是出口到日本。 "

邱新海看好這一市場,1990年也收購夏布,經過香港一些中間商出口到韓國。 然而邱新海發現雖然自己的生意每年都做到了600萬元,但卻從沒有和韓國客戶直接接觸過。 而且他出口的都是半成品的坯布,對夏布出口到韓國後用來做什麼,以及夏布的國際市場行情他一無所知。

夏布加工企業經理邱新海:"透過香港的一些公司出口,因爲這個東西這麼貴,韓國做什麼用,我們也不懂,覺得不可思議。 收購也就比較盲目,農民做了,我們就收,60釐米寬,賣到韓國去,如果他們要窄的,就只好把它剪掉去,浪費很多。 "

於是,邱新海試圖透過香港的中間商與韓國客戶取得聯繫,但結果卻讓他十分失望。

夏布加工企業經理邱新海:"這個韓國人叫金漢基,當時我們知道他是做夏布的,做的量很大,知道是供貨給他的,但這個人見不到。 因爲香港沒有任何優勢。 香港又不做這個布,如果我見到了,他去哪裏賺錢,肯定賺不到這個錢。 "

雖然中間商封鎖了韓國客戶的有關資訊,但邱新海還是利用一次到深圳送貨的機會,與韓國客戶取得了聯繫。

夏布加工企業經理邱新海:"我們知道他肯定這兩天到倉庫去看貨,我們的貨我們知道放在什麼地方,我們就提前到那裏去,守在那裏,看到這韓國人過來以後,旁邊沒人的時候,就給他們塞名片。 "

這次接觸雙方一拍即合。 一個月後這位韓國客戶給邱新海帶來了一筆新的業務。 但當邱新海把這批訂單分發到農戶時許多人因爲嫌麻煩不願接手。

新餘市上阮村村民黃雲生:"做的人比較少,因爲他的紗細一點,紗細其他方面也要變,肯定要變。 集紗的東西要變小一點,那個扣要更密一點。 "

夏布加工企業經理邱新海:"從工具到紗都要變。 "

夏布加工企業經理黃團新:"農民家裏有老品種的做,別的新產品他就不想做,覺得改變起來很麻煩。 "

因爲不甘心就此將訂單供手讓人,黃團新籌集50萬元自己在鎮裏辦起了加工廠,接下了這批訂單,專門生產這些農戶不願生產的新品種。 這一轉變讓雙林的夏布生產開始與國際市場真正接軌,農民告別了過去盲目生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