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關於內部創業那些事兒

學問君 人氣:1.5W

從海爾到京東,甚至到紙媒的重慶日報,內部創業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

關於內部創業那些事兒

在這個“不顛覆,莫創業”的時代,對於大公司而言,抱着“與其被別人顛覆,不如自我顛覆”的想法,不斷思考、嘗試新方向,戰略佈局各個產業鏈條,“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美其名爲:內部創業。

海爾的內部創業生態

去年雷神科技全年收入2.5億元,淨利潤1200萬元。目前沒有分紅,而是設有超利分享原則,超出預期利潤多少的不同會按照不同比例進行分享。路凱林說,去年他們的工資至少都是原來工資的幾倍。

路凱林坦承,海爾的小微模式之所以能夠做起來,除了架構獨立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海爾平臺資源的前期餵哺。供應鏈走的是蘇州海爾工廠,藉助其規模優勢,上游廣達、藍天等模具供應商會給雷神同樣的賬期,下游互聯網電商平臺又必須提供部分定金。上下一抵消,使得雷神只需投入少量資金就可進入良性循環。

實際上,目前海爾集團內部已經有200多個小微企業,路凱林和他的“雷神”只是其中之一。用掌門人張瑞敏的話講,現在海爾只有三類人:平臺主、小微主、創客。

事實上張瑞敏在10多年前就在海爾內部搞流程再造,一再在公司組織結構上進行開刀,直到今天,猶未停止

2014年,海爾正在全面推進“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讓每位員工都成爲創客,在海爾這個大平臺上實現內部創業。創客們可以有三種創業方式:自主創業、在線和在冊創業、自演進機制。

“自主創業”就是讓員工自己去發現項目,自己來做,自創意、自發起、自組織。“在冊在線創業”指的是員工可以把企業內的一些創業項目拿到組織外部去做,變成一種在線的小微企業。此外,社會上的資源也可以引進到海爾這個平臺上創業。“自演進機制”是海爾今後的目標,主要包括“官兵互選”自演進和商業模式自演進,海爾將透過“自演進機制”不斷優化資源,滿足用戶的需要,並根據時代的變化,適時改變商業模式。

海爾期望用大平臺套小平臺,小平臺生長出小微物種的方式,豐富整個海爾生態。因此,與BAT平臺化不同的是,海爾暫時並沒有透過收購或戰略投資的方式延展其生態範圍,而是倡導創客文化,鼓勵員工利用海爾資源內部創業,從而成爲生態的一分子。

從版圖擴展到“企業共同體”

前不久,國務院發佈“停薪留職”2.0版本,鼓勵體制內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氛圍日益濃厚。

4月1日,聯想神奇工場正式運營,基於互聯網模式運營智能手機、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產品。作爲聯想從硬件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重要跳板,目前神奇工場已擁有400多名員工,並將於5月發佈手機子品牌。此前,神奇工場還發布了全球首款免安裝路由器以及智能家居控制中心。

半個月後,全球最大的住宅開發商萬科發佈了《萬科集團內部創業管理辦法》,擬拿出3億元資金支援在萬科履職2年以上員工創業。鼓勵員工圍繞企業的產業鏈創業,在同一個生態體系內,相互協同、資源配對。

大公司們着了什麼邪,爲何紛紛拋棄以往的管理模式,轉而鼓勵員工離開崗位去創業?

實際上,“內部創業”這一概念最早於1980年代出現。彼時,美國很多企業開始嘗試內部創業,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和結構重組,建立學習型組織、組織架構扁平化,以提高企業競爭力。隨後,日本松下、富士通等企業也開始了內部創業機制。

在中國,華爲成爲最早試水內部創業的公司。2000年8月15日,華爲出臺了《關於內部創業的管理規定》,凡是在公司工作滿二年的員工,都可以申請離職創業,成爲華爲的代理商。公司爲創業員工提供優惠扶持的政策,除了給予相當於員工所持股票價值70%的華爲設備之外,還有半年的保護扶持期,員工在半年之內創業失敗,可以回公司重新安排工作。

當時的副總裁李一男創辦了港灣網絡,主要從事系統集成業務,代理華爲的路由器及數據通訊產品,建立華爲數據通訊產品的培訓基地,同時集成一些與華爲產品沒有衝突的其他廠商的產品。但後來,隨着港灣漸漸在業務上與華爲形成了直接競爭關係,華爲後來成立“打港辦”,並在2006年收購港灣。

而華爲的競爭對手思科在制度設計上就規避了這一問題,它的具體做法是,如果公司裏有人願意自己創業,項目又得到公司認可,即可在公司內部創業。思科會作爲投資者而不再是管理者來對待這些創業的人。一旦這些小公司成功了,思科有優先權把它們買回來,思科的地盤就得到擴大。而這些獨立的小公司的創辦者和員工,又可以得到很高的經濟回報。

其後,盛大、巨人網絡等公司都嘗試過這種做法,以應對普遍存在的“大公司病”,即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缺乏創新動力。在具體做法上,內部創業有不同模式,有公司拿出股權和資金留住員工,試圖內部孵化出關係未來的產品;也有公司鼓勵員工辭職創業,拿出真金白銀來投資,幫助拓寬自己的版圖;更多的公司還在尋找內部創業機制的路上。 從國外的谷歌、蘋果、亞馬遜,到國內的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外部收購”加“內部創業”,逐漸成爲互聯網公司的標配。同時傳統企業也開始正視自己的陣痛,如整體品牌戰略的考量、擔負社會責任的角色、企業股權改革和管理新挑戰等。因此,大公司的內部創業項目在中國公司裏變得越來越常見,內部創業逐漸成爲公司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其發展的共同體。

資源如何分配、業績如何考覈?

自舉起“城市配套服務商”的大旗之後,萬科不斷向商業、養老、度假、社區運營等新業務進軍,但上述業務對於幫助萬科打造城市配套服務生態系統似乎並不足夠,如何在保持高效管理的前提下去推動更多的新業務?

萬科的答案是,鼓勵員工在萬科的生態圈內創業。

在萬科內部,這個創業管理辦法被稱爲“小草計劃”。“城市配套服務商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既需要大樹業務、也需要有小草業務。萬科的主要精力會放在做好大樹業務,我們支援和鼓勵這些內部創業的小草業務發展,它們的存在將有利於完善整個生態系統。”萬科方面表示,鼓勵內部員工創業將比員工到社會上創業更有優勢,畢竟內部員工更理解萬科的需求,而萬科也能給予資金和資源方面的支援,員工創業的起點更高。

“可以看出,這實際就是一種以創業者爲主導的變相‘合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思路貫穿始終,萬科是創業項目的股東,而創業者在創業中也有足夠的才能施展空間。”克爾瑞分析師認爲,透過激勵這種內部創業,萬科可以以最少的資源,完成潛在業務的前期覆蓋以及快速拓展,未來如果創業項目做大,萬科也有增股收購的`可能和空間。

不少行業認爲,萬科當下推出內部創業計劃與近一年來萬科多位高管的離職有關,尤其是萬科副總裁肖莉與毛大慶的離職對萬科形成了觸動。在毛大慶離職之時,萬科總裁鬱亮也曾表示,肖莉和毛大慶離職後,都將接受成爲萬科外部合夥人的邀請,繼續和萬科保持業務和情感上的聯繫。

碰巧的是,4月17日,也就是在萬科內部創業計劃流出後的兩天,毛大慶在北京就與北京萬科召開了一場新聞發佈會,宣佈與萬科合作啓動他的一個創業項目――優客工廠,這被認爲是萬科鼓勵員工創業的一個典型案例。

“內部創業的一大難題,是資源如何分配、業績如何考覈的問題,”從事創業投資多年的“創業魔法學院”聯合創始人鄧永強表示,“投資本來是一個市場化的行爲,現在放到企業內部,那麼資源分配是以權力大小、還是以關係遠近、抑或以領導喜好來定?”

如鄧永強所說,有業內人士認爲,內部創業需要政策支援與鼓勵創新行爲。對於正在實施的創業活動,企業管理層應給予其充分的行動和政策自主權,並指定高層領導與其保持聯繫,隨時調配企業內部資源,幫助其排除創業過程中的內部阻力。對於企業員工來說,實施創業計劃的最主要顧慮就是創業風險。在風險較大的情況下,如果企業對於創業者給予的支援力度不夠,而一旦創業失敗又將面臨過重的懲罰,那麼他們或許會選擇放棄。在制定創業員工的獎勵制度時,企業要注重紅利分配與股份持有相結合,使員工真正有一種做“主人”的感覺,堅定其創業信心和決心。

“對於內部創業者,股權分配也要講技巧,分階段。比如我們採取一種從創業者參股到控股再到退股的模式,他們從最初子公司的參股者到控股者,再到退股,最終成爲母公司的股東,而子公司則需要他們培養接班人去傳承。這種分配方式既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鍛鍊了他們管理運營能力,也有利於公司長遠發展。”濟南市創業促進會創業導師、北京一撇一捺顧問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勇說。

TAGS:事兒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