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有機蔬菜創業故事2則

學問君 人氣:6.43K

關於有機蔬菜創業故事有那些呢?大家是否知道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有機蔬菜創業故事2則

方芹:不做闊太去種菜,振國有機蔬菜賺大錢

不做闊太太,租下400畝地種菜

安徽阜陽人方芹與先生在深圳地產界打拼20餘年,在廣州和深圳分別擁有自己的公司。2006年,一直想回報家鄉父老的方芹夫婦,投資800萬元在長豐縣創辦了一家有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方芹看來,有機食品作為國際公認的等級最高、安全性最好的食品,隨着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必有作為。

投資一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方芹只能邊摸索邊前進。漸漸地,方芹大腦中形成了有機食品的輪廓:有機蔬菜並不是簡單地不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藥品,它的原料必須來自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的加工、包裝、儲藏和運輸標準;生產者在有機食品生產和流透過程中,有完善的質量控制和跟蹤審查體系,有完整的生產和銷售記錄檔案;同時必須透過獨立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比如農戶自種地食品,就算種植過程能達標,使用的水源或者加工過程也未必有機,而且沒有經過相關機構的認證,自然不是有機食品。方芹給自己的蔬菜申請了商標——“振國”牌,寄寓提振國人體質與食品從業者誠信道德操守之意。

一開始,方芹每月都虧損近20萬元。丈夫給她打氣:“一定要守住剛剛開創的品牌,堅持下去,虧多少深圳補充!”優越的闊太太不做,卻成天住在荒郊野外拔草捉蟲,還虧損許多血汗錢,方芹的兩個親友對她的舉動實在不理解。

按照2005年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的《有機食品國家標準》,在有機農業種植中,土地、大氣、水環境、選種、施用肥料、除蟲方式等環節因素都須遵循嚴格的規定。方芹知道,有機蔬菜的生產標準要求很苛刻,首先要為有機蔬菜找到一張舒服健康、相對封閉、遠離居民區的“牀”(土壤),同時還要有充足無污染的第一手水源。所謂第一手水源是不經過其它田地直接流入有機菜基地的水。方芹幾經周折,在合肥市長豐縣陶樓鄉陶西村以一畝地年租金600元租下原南京農科院與安徽省農科院聯手淨化的156畝有機水稻實驗種植土地。

為了保證有機地用水無污染,方芹指揮工人在基地周圍建起了寬8米的隔離帶,兩側挖像護城河一樣的溝渠,稱為內外環,兩環水之間是“絕緣”且“雨污分流”的,基地只用與其緊鄰、佔地400餘畝、水質達到2類標準的李大背水庫裏流出的內環水。數十個蔬菜大棚建在一個四面丘陵環繞的窪地處,水庫與基地受水塔有一定落差,水可自然流進調節池,然後分流至自動噴淋系統澆灌。而外環水由於地表徑流受化肥、農藥等成分污染,必須從基地外圍溝渠疏導流出。此外,基地對土地本身的要求也很嚴格。土地成為“有機”前得有兩三年空置轉換期。在這兩三年裏不能種植任何作物,以讓以前殘留的農藥等成分自然分解消失。好在這塊地在2002年就已獲得歐盟認證,所以水稻田可直接轉換成安徽省最大的有機蔬菜生產基地。

人工捉蟲除草,獲得有機認證

有機蔬菜生長期裏最麻煩的要算除草和捕蟲。蔬菜生長過程中出現的金龜子、稻飛蝨、紅鈴蟲等害蟲,不能借助任何農藥滅殺,而是用生態的、傳統的方法去處理。因此,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基地上的員工全都成為“赤腳醫生”,一起上陣捕蟲。基地負責技術的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教授嚴從生,每隔三四天就來基地指導。他要求員工每人帶一隻盆子在菜地裏捉蟲。高峯時,幾分地能捉出上千條蟲子。除了人工捉蟲,還有燈光誘殺物理捕蟲及生物治蟲等手段。相比治蟲,除草的成本高很多。菜地裏雜草生長的速度驚人,一畝地每天需要三四名工人專門手工拔草。一塊6分地,請3個人除次草需要2天,每天每個工人60元,兩天要付360元。而一茬蔬菜從下種到收成要除草3次以上,代價非常大。

有機肥可以改善和提高土壤的熵值,避免土壤板結。種植過程中,為了保證土地有足夠營養,一畝有機蔬菜地要使用的雞糞、餅肥等有機肥料一噸,而普通菜地一畝地只需50公斤化肥。而因為飼料普及,方芹發現當地雞糞也含有汞等有害物質,所以她決定採用經過處理、價格比較高的生物肥。“這樣,有機蔬菜從選種、育苗到防蟲、收穫等8個環節要求相當高,綜合來看,其投入的人力等種植成本是普通蔬菜的3倍以上。”以有機烏心菜為例,種植一畝菜所需的肥料、人工、防蟲設施、認證管理費等費用大約5000元,再加上送往超市展示櫃20%的損耗,以及店租、促銷員工資等,有機蔬菜價格如果不比同時上市同種蔬菜貴3倍以上,肯定虧本。

不過用辛勤汗水澆灌、培育出來的“有機蔬菜”最終能否流向市場,還得經過合法的認證機構“驗明正身”。

2006年底,方芹的基地與蔬菜順利透過了一系列反覆檢測,終於獲得了她夢寐以求的“有機蔬菜基地”和“有機蔬菜”頭銜。

掌控銷售主動權,打造有機品牌

有機食品是如今國際公認的等級最高、安全性最好的食品,其市場反映如何?

合肥第一個也是安徽惟一本土品牌的“振國”有機蔬菜,當初在合肥琥珀山莊等5家高檔小區一口氣開了五家有機蔬菜零售直營門店,僅裝修、固定設備採購就花費了100多萬元。可是,有機蔬菜不菲的價格令消費者望而止步,不到半年五家直營店因入不敷出相繼歇業。方芹追究失敗原因發現:2006年的安徽,即便是高收入人羣,甚至是農業資深從業人員,對“有機蔬菜”概念都不甚明瞭,甚至聞所未聞,這樣的新事物登陸合肥遭受冷遇也就不奇怪了。

方芹痛定思痛。經過調整定位,重新包裝、宣傳後,她開始積極聯繫各大超市,將有機蔬菜擺上合肥十幾家大超市的貨架。自2009年開始,方芹漸漸穩住陣腳,有機蔬菜的銷量有了基本保證。超市七成產品的穩定銷量也培養了一個有機蔬菜的穩定消費羣體。這些消費者主要包括一些機關事業單位的幹部、白領精英等。而另外三成銷量,主要面向企業和高檔餐館的直銷。

好不容易打了翻身仗,可去年方芹卻調整營銷思路取消和省內兩家大型外資超市的合作,並逐漸減少其它供貨超市的數量。方芹解釋:“跟超市停止合作,主要是推廣成本太高所致,利潤的60%都被超市拿去了。即使是現在,其扣點也在17%左右。”為了保證品牌的獨立性,方芹採用在超市佈設推銷員模式營銷。這樣人員工資再加上超市徵收管理費,有機蔬菜和超市大路貨一樣,平均利潤率僅為15%~20%。忙活數載,這樣的銷售現狀及回報令方芹不勝悲涼:合肥有機蔬菜消費羣體太小,消費檔次跟不上,無法擴大規模開發新品。

為開拓新市場,方芹決定自今年開始豐富種植品種,基地總種植面積達到500多畝。她開發出有機套餐,種植有機南瓜、大米等,透過各種中間渠道打通深圳和香港市場。在深港“有機”理念已深入人心,消費氣候已經形成,即便價格高人們也能接受。而深圳有機蔬菜的主要源地是北京,與之相比,合肥人力和物流成本低,優勢明顯。不過,方芹認為合肥這個市場很重要,不能丟。有機青菜成本價為每公斤4元左右,加上2元物流成本,以每公斤12~40元賣給當地的有機蔬菜中間商,轉眼就會以每公斤價格100~140元出現在超市貨架上。以此計算,每公斤蔬菜方芹可賺6元以上。

在青黃不接之季,方芹有機蔬菜基地日產量不足1500公斤,超市基本斷供。經常有許多機關退休幹部和企業白領驅車到合肥50多公里外的基地採購。有的單位採購價格150多元的禮盒作為節日福利給員工發放。禮盒有12個保鮮膜密封的小包裝,分別裝有250克的菠菜、芹菜、烏心菜、塔菜和苦菊等。這些250克裝菜品在春節期間售價10元以上,平時價格6-8元。

“振國”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不少超市要求與其合作。他們要求方芹把貨物直接送到超市,由超市分揀包裝,她結賬即可走人。但方芹不願意這樣做,她一直在超市租賃專櫃促銷。她主要擔心超市把一些良莠不齊的品種“搭車”銷售砸了自己牌子。她自己銷售,即便當天蔬菜賣不完最後買一送一,主動權也掌控在她手中。隨着“振國”品牌知名度提高,也有商家找方芹尋求合作,他們提出設立加盟或專賣店。但方芹的態度一直很鮮明:“專賣只賣‘振國’有機蔬菜可以考慮,而加盟不行,因為以後加盟店賣啥‘振國’控制不了。”

經過多年努力,如今方芹的“振國”品牌已經有了一定實力和知名度,100多號人的公司步入正常發展軌道,實現了贏利,

在方芹看來,有機農業創業並非易事,要面臨各方面的考驗,比如自然災害、宣傳、管理等,如果創業者沒有強烈的事業心把其當作品牌來經營勢必難以持久。

張慶濤:80後輟學男建農場賣有機韭菜年入千萬

張慶濤,現任青島傑豐有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是1600畝“山後人家·有機農莊”的主人。然而時間拉回至2002年,張慶濤還是個初入社會的“毛孩子”。短短十年,他賣過手機、販過菜,如今落戶田間當起了“農場主”,他地裏產的韭菜賣出了78元/斤的.天價,2012年銷售額超過800萬,成爲當之無愧的“菜王”。那麼,這位沒有文憑的80後青年創業家究竟是如何創造財富的?

起點:

銷售手機賺得第一桶金

2002年,因讀書不好,年僅19歲的張慶濤輟學了。機緣巧合之下,他加入了當時剛剛起步的手機銷售行業,僅用了3個月,就成爲公司12個門店銷售業績最高的職員,後又升爲主管。4年後,靠着銷售手機掘來的第一桶金,張慶濤做起了蔬菜批發生意。

2006年,白菜的價格已經連續兩年走低,農戶種植的白菜出現大量積壓,經銷商不敢收貨。張慶濤反其道而行之,花了20多萬元收購了200多噸白菜儲存在冷庫裏。過了幾個月,市場上的白菜價格瘋長,原來一毛一分收購的白菜,一路賣到了5毛甚至8毛錢,張慶濤賺了將近60萬元。

低谷:

賠光積蓄欠下鉅債

2007年下半年,張慶濤用販菜賺來的錢和銀行貸款籌劃了一門“更大”的生意——建設自己的優質蔬菜基地,自己種菜,發展專賣店,自己賣菜。但是基地建成後,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也出現了。

這一年,張慶濤從農民手中租了100畝地,種了黃瓜、西紅柿、芸豆,因爲管理不到位,那年冬天蔬菜大棚被大風損毀了兩次,產量銳減,損失了40多萬。但僱傭農民種菜是要發工資的,每天1人至少80塊錢的人工費用讓張慶濤感到成本已經十分巨大。

這樣種出來的菜成本要高於市場價格,根本沒人來買。這不但把張慶濤所有的積蓄全都賠了進去,還倒欠了銀行幾十萬,一直認爲自己是做生意的料的張慶濤從沒想過會賠個精光,他“閉門謝客”了一個月,“沒臉出門見人”。同時,他也總結了失敗的原因,一是無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他們不會拿農場的事當做他們自己的事來做;二是沒有自己的品牌。

轉機:

創立品牌種植有機韭菜

近年來,隨着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重視,安全無公害蔬菜產業成了備受關注的朝陽產業,投入其中的不少人都賺了錢。張慶濤開始四處考察,汲取成功經驗,最終決定創立“山後人家·有機農場”,主打“山後韭菜”品牌。這一次,張慶濤大膽的從農民手中流轉了數百畝的土地,“返聘”種植韭菜經驗豐富的農民回來種菜。“不用他們投入一分錢,但必須按照我的方法種韭菜。”

張慶濤說,當地的老百姓都知道,以前種一畝韭菜的收益就是7000元左右。“但我給他們支付租金,再以高於市場價格20%—30%的價格回收韭菜,這樣他們一畝地的純收入達到了1.5萬元。”張慶濤靠這樣的方式與農民們打成了一片。

發展:

借力“毒韭菜”賣出天價韭菜

2010年,張慶濤的無公害韭菜基地剛剛建立,“毒韭菜”事件爆發了,但是張慶濤說,韭菜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食用的,即使很多人“聞韭菜色變”,市場需求也肯定不小,也因此他認爲“毒韭菜”事件反而可能成爲“山後”有機韭菜發展的契機。這個契機,被張慶濤抓住了。

2011年年末,張慶濤的第一茬山後韭菜上市了,在麥凱樂、佳世客以及海信等超市,價格從預期的十幾塊錢二十塊錢,被炒到了68元/斤,當年銷售額就突破了300萬元。2012年新鮮上市的“山後韭菜”達78元/斤,年銷售額超過800萬。

當然,在張慶濤看來,他的韭菜賣出了“天價”是有道理的,有機韭菜不僅沿用了古方種植方式,還堅持“一年只收割一茬”,保證韭菜最新鮮最營養。張慶濤說,山後韭菜的種植土壤是紅土,含鉀量很高,本身就十分適宜韭菜生長。爲防地蛆,他將蓖麻餅、花椒餅按照一定比例混入土壤中,保證在有機韭菜的生長過程中不打農藥;爲了讓山後韭菜的口感更好,張慶濤還用成本高昂的豆餅、沼渣作爲肥料。這樣,綠色、無公害、有機營養的“山後韭菜”才被人們廣爲熟知。

展望:

打造生態觀光區

如今,張慶濤的“山後人家·有機農莊”佔地1600畝,種植了無公害韭菜、黃瓜、西紅柿等等,還養殖了黑豬。如今他對農場的發展更有信心,下一步,他將透過改造水系、挖掘文化資源、建設手工作坊一條街、舉辦山後韭菜文化節等措施,帶動周邊村莊發展韭菜1萬畝,打造山後韭菜生態、旅遊、觀光區!

TAGS:創業 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