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婦女創業典型材料

學問君 人氣:2.78W

王東親,浮山縣東親食用菌生產基地的負責人。每當人們談起她成長的經歷、創業的艱辛和對科普惠農工作的執着,都會唏噓不已,從而對這位柔弱的女子刮目相看。

婦女創業典型材料

鍥而不捨,打工妹終圓蘑菇種植夢

說起王東親和她的食用菌,還有一段辛酸的往事。王東親就出生在浮山縣北王鄉北茨莊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93年,王東親初中畢業後,16歲的她爲減輕家庭負擔,毅然輟學,到附近的臨汾市闖天下,開過出租車,經營過飯店,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她事業小有成就,儼然成爲都市裏的一名小老闆。每當她開着小車回到家鄉,左鄰右舍無不羨慕,都誇這女娃子有出息,把她當成村裏的“天使”。2006年,年邁的父親患病在牀。作爲老人家的獨生閨女,她只好轉讓了城裏的生意,回到鄉下照顧老人。可做慣了生意的她,總是不甘寂寞,在照顧老人的同時還能做點什麼事情?於是她就在網站中仔細搜尋致富資訊。一天,一則種養蘑菇的資訊引起了她的注意,尤其是種養蘑菇佔地少、效益高、適合家庭經營的特點,更是讓她着迷,於是她決定種養蘑菇。

第一年,她選擇在自家的窯洞裏種平菇,結果由於產量低,沒有見到多少效益。第二年,她決定引進高產的雞腿菇,並擴大了生產規模,

先後投資了60餘萬元,建設了場房,購置了設備,買回了菌種,僱了五六個工人,開始了生產。有了第一次種蘑菇的經驗,又有這麼大的投資,她豪情萬丈,憧憬着大把大把地採摘蘑菇,利潤如洪水般蜂擁而至。誰知,這次的衝動,卻讓她栽了一個終生難忘的大跟頭。儘管她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地照顧這些食用菌,下種、澆水、通風,剛開始,這些雞腿菇長勢還可以,但到了後期,卻怎麼也長不壯實,一片片的蘑菇像缺了水的豆芽,細高細高,黃撇撇的。看到這種情形,東親知道情況不妙,她的心涼了,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十幾年的積攢就這樣眼睜睜的打了水漂。耗費金錢、時間不說,家人信心的受挫尤爲致命。同年,他的`父親離開人世。接踵而來的打擊使她心力憔悴,年輕的她,頭頂生出了一圈白髮。

然而,倔強的她,並沒有被挫折擊倒。她翻閱資料,外出考察,認真學習蘑菇種養的實用技術,查找失敗的原因。經過學習,他對各種蘑菇的生長習性有了較爲全面的瞭解,原來,蘑菇的生長對溫度、溼度等環境條件的要求很高,自己種的蘑菇極有可能是室內溫度超過了28℃而被“燒死”。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她貸款5萬元,重新添置了通風、調溫等設施,購回了雙孢菇菌苗,重新開始了種養。有了前車之鑑,她更加細心地照料蘑菇,每天都要測溫度、溼度,並作好記錄,不知經過了多少不眠之夜,幾個月下來,她種植的蘑菇喜獲豐收,捧着肥碩的雙孢菇,她喜極而泣。

發展壯大,食用菌生產示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

“一枝獨放非勝景,萬紫千紅春滿園”。初步實現了致富願望的她,

又把心思放在怎樣擴大生產規模,帶動羣衆共同致富上。可羣衆是最講求實際的,要想發動羣衆共同發展食用菌產業,自己必須先把產業做大,只有真正看到效益,才能充分調動羣衆的積極性。2008年,王東親又貸款20萬元,承包荒地14畝,建起了6座3500平方的雙孢菇栽培棚,吸收了本村採菇女工16人,擴大了生產規模,並當年收回全部投資。2009年,王東親又投資了100餘萬元,新建了15座大棚,繼續擴大生產規模,當年盈利超過100萬。同年,成立了東親食用菌生產基地,基地被浮山縣列爲全縣重點項目之一。

有了她的模範引領,同村的老百姓不少人願意種蘑菇。可她知道,雖然自己種蘑菇成功了,但如果把這一產業推廣到千家萬戶,還有一些制約因素必須解決,比如,購買菌種、成本較高、原材料選擇、資金等問題。如果急於求成,再犯以前的老毛病,一旦失敗,老百姓就會和自己以前一樣蒙受巨大經濟損失,自己不但負不起這個責任,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的計劃也很有可能中途夭折。

王東親絕對是一個有心人。在經營好自己菇場的同時,她又開始了實驗。首先,她覺得從外地購菌種,一方面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另一方面,購買量大,成本也價值不菲。於是,她認真翻閱有關資料,並從福建買回了菌種,備齊了培養菌種所需的各種物品,建立了一個簡易“育種室”,自己開始培養菌種,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她終於掌握了菌種培育的方法。其次,爲降低成本,她自己摸索出了一套“半窯洞”式生產方式,即在土地上挖壕,再在上面砌一段牆,然後封頂,類似以前的防震棚。這種“半窯洞”式的場房比磚瓦房式場房每個棚減少投資3萬元,不但不影響通風,而且容易保持溫度和溼度。三是在原材料選擇上,她分別用麥秸、玉米芯和棉花殼三種原料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

麥秸最便宜但出菇率較低,棉花殼效果最好但原料不容易獲取,於是她選擇了出菇率較高、原料易得的玉米芯。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就掃除了制約食用菌產業規模化發展的最大的關鍵障礙。接着,她又與村委會一班人商量,解決農戶資金缺乏的問題並主動聯繫鄉政府、信用社,爭取小額信用貸款。對一些特困戶,她還爲他們提供擔保,並免費爲他們提供菌種。

在她的努力下,食用菌基地迅速發展壯大,2011年,基地已輻射到4個鄉鎮,21個村,164個農戶,培育科技示範戶56戶,建設了305個雙孢菇栽培棚,栽培面積達12.3萬平方。談起基地的效益,王東親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個農戶建2個雙孢菇栽培棚,栽培面積爲1000平米,每年出菇4個月,產量爲2萬公斤,每公斤賣4元,一戶每年可純增收5萬元,基地內所有農戶每年純增收615萬元。並且,這樣的收入是在很少佔用耕地的情況下,主要靠女勞力來實現的。

面對榮譽她有着更加長遠的打算

現在的王東親,事業小有成就,各種榮譽和獎勵也紛至沓來,臨汾市勞動模範、巾幗建功標兵、科普帶頭人,浮山縣優秀鄉土人才、政協委員等等不勝枚舉。面對成績,她沒有滿足,“下一步,我準備在豐富菌種、擴大產業、創出品牌、搞好服務等方面做文章。食用菌產業具有很多優點,市場銷路也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國家現在提倡發展現代農業,縣委、縣政府又把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列入浮山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給予了大力支援。我相信,有政府的支援、有科技部門的幫助,只要我們共同努力,這一產業一定能夠做大做強”。

目前,王東親正在致力於食用菌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針對大學生村官人年輕、有闖勁,接受新生事物快、示範帶動作用強等特點,王東親

積極鼓勵並支援大學生村官創業。2010年,協助北王鄉大學生村官創立了“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食用菌種植基地),並免費爲他們免費提供部分場地、食用菌種植技術和菌種。現在,北王鄉大學生村官已經成爲食用菌種植技術推廣的一支生力軍。在她和這幫大學生村官的引領下,浮山的蘑菇種植業如雨後春筍般的迅猛發展,成爲當地帶動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