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汪明剛:打工仔回鄉創業建農業採摘園年入超百萬元

學問君 人氣:2.3W

這兩年,打工回來的汪明剛,依託阿依河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起了一家遠近聞名的現代農業採摘體驗園,2015年,採摘園實現經濟效益20萬元,2016年,收益超過100萬元。

汪明剛:打工仔回鄉創業建農業採摘園年入超百萬元

2月16日清晨,初春的天空寒風習習,彭水縣城溫度約9攝氏度,而在彭水縣紹慶街道阿依河社區的溫室大棚內,卻是蔓綠果紅、生機勃勃的滿眼春色。

畫卷般的阿依河不僅每年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參觀,還吸引了大量返鄉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這兩年,打工回來的汪明剛,依託阿依河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起了一家遠近聞名的現代農業採摘體驗園,年收入超過百萬元。

現場走訪 打工仔回鄉創業

在葡萄草莓採摘體驗種植園中的田埂上,記者遇到了採摘園的老闆汪明剛。

2013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的汪明剛回到家鄉彭水,拿着夫妻倆多年在外打工掙來的40萬積蓄以及找親戚借來的20萬元,在紹慶街道的黃家嶺新村、胡家灣自然村落之間,美麗的`阿依河景區旁,流轉了130畝土地,種起了夏黑、玫瑰香、金手指等優質高端葡萄品種以及各類蔬菜。

經過兩年的生長,2015年,葡萄的收成讓汪明剛看到了希望。“拿去年來說,2016年葡萄的採摘價爲30元每斤,高出市場一般葡萄價格的好幾倍,並且常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園裏的葡萄採摘期自7月4日至9月底,但等到10月份遊客來的時候就吃不到葡萄了。”汪明剛告訴記者。

“爲什麼這麼高的價格,遊客還會爭相採摘、購買呢?”他走近田間的一株葡萄樹,彎下身子,隨手抓起一把黑黢黢的東西解釋道:“因爲我的果園不用農藥化肥,主要靠這種生物質肥料,在確保品質有機的同時,也要讓土壤保持環保並能循環利用。”

說完,他又站起身子,指着一株葡萄樹的枝幹說道,“像這樣的枝幹一般會有10個左右小營養枝,每個營養枝一般會接3串葡萄,但我們會剪掉其中最大的與最小的,只留下最好的一串,以保證充分的營養供應”。正因爲這樣“減產保質”,汪明剛種出來的葡萄果實顆粒大、口感好、色澤鮮、味道甜、營養價值高。

綠色種植 生態產品供不應求

實際上,汪明剛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在葡萄採摘過後的農閒時節,爲了充分利用土地,他就嘗試在地裏套種各種各樣的蔬菜。

“夏季就種植黃瓜、豇豆、四季豆等蔬菜,冬季就種植白菜、蘿蔔,反正一年四季都有蔬菜賣。”至於銷售問題,汪明剛說,阿依河周圍有幾十家農家樂,他的蔬菜主要是送到農家樂裏面,既方便自己,也方便周圍的農家樂能夠隨時買到新鮮蔬菜。

“只要勤快就不怕沒得飯吃。”這是汪明剛常常說的一句話。他表示,去年套種的蔬菜,他都賣了七八萬元。

接着,汪明剛帶領記者來到一處大棚旁,棚內是正待採摘的鮮紅的草莓。他告訴記者,2015年他在採摘園內培植了巧克力、奶油、香蕉等優質草莓品種,每年的元月份至五月份是草莓的採摘期,目前入棚採摘的價格爲每斤50~100元,同樣也遠遠高出一般的市場價格。

如今,體驗園種植有葡萄270畝、草莓30畝,每年吸引2.5萬餘人次前來觀光、採摘。2015年,體驗園實現經濟效益20萬元,2016年,收益超過100萬元。

2017年,隨着葡萄進入豐產期,收益突破150萬不成問題,汪明剛滿懷信心地表示。除此之外,新的一年他又有了新的規劃。在現有的採摘園內,汪明剛計劃投資100餘萬元修建一座約300平米的“觀光大廳”,主要用來展覽當地農戶的農特產品以便遊客選購,以及一條長約250米的“觀光長廊”。據他介紹,他給縣裏相關部門申請的這個項目最近已得到了正式批覆,馬上可以動工實施。

而在現有的採摘園外,汪明剛又額外流轉了400畝土地,用於種植桃樹、棗樹、李子、花椒樹等。“我的願景是打造千畝果園,那時每年的營業額可以破千萬,利潤500萬元不成問題。”汪明剛驕傲地說。

精準扶貧 農旅融合創“新引擎”

汪明剛短短几年創業成功,也帶動了當地鄉親的脫貧增收致富。

42歲的王安田是阿依河社區的貧困戶,妻子常年患病,無法乾重活,小兒子正在讀初中。過去,社區沒有支柱產業,王安田靠種植玉米、土豆過活,一家四口日子過得緊巴巴。

近兩年,王安田外出打工,將自家4畝土地流轉給汪明剛,每年能獲得2000元土地流轉費。妻子平日在縣城專門照顧孩子讀書,假期時則利用空閒在體驗園打工,每天的工資70元,每年能賺6000餘元。

作爲精準扶貧對象,王安田還獲得了以街道名義擔保、由銀行發放的5萬元無息貸款,以此入股汪明剛的採摘體驗園。“初步預計,今年底我能從採摘體驗園獲得3500元分紅。加上打工收入和土地出租所得,全年收入比較可觀。”王安田說。

在汪明剛體驗園的“觀光大道”上,記者恰巧碰到了揹着籮筐前往收割豬草的廖秀珍老人。廖奶奶今年63歲,家裏養了四頭豬,一年可收入9000餘元。平時在汪明剛的體驗園內幫忙打芽、施肥,每天工資70元,2016年打工共收入9000餘元。老伴彭覺祿65歲,現在阿依河景區看門,每年工資近2萬元。記者順便幫廖奶奶算了一筆賬,加上流轉給汪明剛的2.7畝地的流轉費1350元,以及當地政府給兩位老人的每人每月800多元的“徵地養老保險”,老兩口的年收入超過6萬元,絲毫不差於外出務工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