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心理>

如何更好地幫助同事

學問君 人氣:1.16W

如何更好地幫助同事?在職場上,幫助同事能給自己加分,可是幫助要怎麼才能幫好忙呢?

如何更好地幫助同事

幫忙,幫的究竟是什麼?

當你在決定幫助一個人,並且開始付諸實踐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呢?

幫的究竟是什麼?……難道不是眼前要幫的這個人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不然我幹嘛費勁寫這篇文章呢?

真正的答案,其實……你還是在幫助自己,幫助自己獲得一種心理層面的存在感!

或許你感覺有些不可信,甚至感覺我在胡說八道,咱們暫且擱置爭議,先聽我把話說完,到時候真聊不下去了,你再拍桌子走人也不遲!

常見的第一種助人心態——真誠相助!

事實上,現實當中最經常出現的是兩種助人心態,結合性格分析的五種類型就特別容易理解和辨別了。

第一種,你猜是哪種性格類型之下出現的助人意識和行爲呢?

相信你在內心已經給出了答案:“是‘照顧型父母’?”

回答正確!的確是“照顧型父母”!

爲什麼會是這種性格狀態呢?相信大家都很好理解了,因爲這種類似於“慈母”的性格狀態典型的特點就是發自內心的、主動的去幫助和照顧別人,噓寒問暖、樂此不疲……甚至在別人不需要照顧的時候也依然如故……

這個時候,你是不是發現點問題的苗頭了?

沒錯!你的的確確是在發自內心的爲對方好,但是對方或許根本不需要你如此“照顧”。在對方沒有期待你的幫助的前提下,你出於善意給予了幫助,對方會有什麼反應呢?

我們不妨設想一個場景。那是在一個夏天的傍晚,正直週末休息,你爲了躲避家裏的叔叔大爺們一起打麻將的喧鬧,獨自一人來到離家不遠的一個小咖啡廳裏看書。

選了一個不大的包間,點了一杯白開水之後,你翻開打算今天一口氣看完的國際名著《哈利波特》(漢語拼音版),津津有味的讀起來了……

剛到精彩之處,服務員進來了……她關切的問您要不要點一些其他的零食?或者要不要嚐嚐最近新來的“貓屎咖啡”(沒有貓砂在裏面)……

在你謝絕之後,她滿臉微笑的退出門去……然後,沒過五分鐘,就又進來了,一邊續了點你一口沒喝的白開水,一邊關切的詢問屋裏空調的溫度是不是合適,要不要幫你調一下……

在你又一次謝絕之後,她一臉無奈的走了出去……然後,沒過五分鐘,就又進來了……

如此折騰三五次之後,已經無法耐心的看《哈利波特》的你會是什麼反應呢?相信你內心當中“自由型兒童”養着的那成千上萬頭“草泥馬”又要奔騰而出了吧……

此時此刻,服務員會不會有些無辜呢?因爲她表現出來的的的確確是在照顧和幫助你呀!爲什麼會激起你的如此反應呢?

事實上,她第一次進來的時候,在你的內心當中,她的的確確對你施加的是一種“照顧型父母”的影響,因此你會感覺到一些被關心和照顧的溫暖,內心當中對她也是倍加好感的。

再後來,當她一次次的進來的時候,雖然試圖表現的是一種“照顧型父母”的狀態,但是對於特別期待安安靜靜的看書的你來講,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亂你的正常秩序。

換句話說,她其實在你身上起到的是“控制型父母”的影響作用,所以也就激活了你“自由型兒童”的反抗——準備開啓“草泥馬”奔騰模式……

回到原來的話題,相信你就能明白爲什麼自己發自內心的幫忙反而惹得對方不愉快了吧?原因就是他們看上去需要幫助,但是內心當中並不一定是真的需要你的幫助。

此時此刻,你好心好意的給予幫助,在他們內心當中反而會當成一種莫名其妙的過度干涉。客觀的說,如果一個人體內“照顧型父母”性格類型的比例特別高,其次是“控制型父母”或者“順從型兒童”的比例比較高,那也就比較容易“遭遇”這類情況了。

常見的第二種助人心態——純屬得瑟!

剛纔說的是第一種,接下來猜猜第二種是什麼?相信結合小標題,你已經能猜到個八九不離十了。

沒錯!就是最能瞎得瑟的那個“自由型兒童”!

這個時候,你肯定會有疑問了——得瑟歸得瑟,爲什麼助人跟得瑟能扯到一起呢?

說到這裏,我得揭一下傷疤了……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並非處在“照顧型父母”的性格狀態之下,而是站在了“自由型兒童”的狀態當中,那就意味着這種幫忙只是爲了向對方顯示自己有更多對方沒有的資源……

這是什麼樣的一種情景呢?就是在小的時候,當你一個人站在糖果商店的玻璃窗前,流着口水望着裏面五光十色的糖果時,突然有一個聲音傳到你耳朵裏:“小子!你看!”

你扭過頭去,看到一個孩子一邊舔着剛從商店裏面買的棒棒糖,一邊一臉優越感的嘲笑你那副望眼欲穿的樣子說:“你沒得吃吧!……你看我……可好吃啦……哈哈……!”

與此同時,他從口袋裏面掏出來另外一支棒棒糖,在你的.眼前晃一晃,繼續一臉優越感的說:“小子!叫我一聲老大,這個棒棒糖我就給你……”

此情此景,你內心當中的“草泥馬”還會老老實實呆着嗎?……還是讓它們先呆着吧!咱們繼續聊前面的話題!

其實,當我們看到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並不意味着對方真的需要我們的幫助,或者說需要我們所認爲的幫助。

在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出手幫助,其實就是爲了證明自己比對方要強、比對方更有經驗、比對方更有知識和技巧……而此時此刻的受助者,其實就是那個看着櫥窗望眼欲穿的孩子——我確實想要棒棒糖,但是我絕對不會容忍自己承認不如你強!

在現實當中,“自由型兒童”和“照顧型父母”兩種性格狀態所佔比例都比較高的人,就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還有一種比較典型的狀況,就是你的“自由型兒童”的比例可能並不高,但是當對方需要的幫助恰恰是你最擅長、最有自豪感的範疇或者主題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爲你的這種自豪感會在這一短暫的瞬間拉昇你的“自由型兒童”狀態。

“你說的不對!”,也許你馬上反駁道:“我纔不是爲了這個!我是真的想……”

此時此刻,你是不是又明白點什麼?

沒錯!即使你幫助對方的時候,的的確確是出於好意,是處在“照顧型父母”狀態,如果對方一根筋的認定你就是站在了“自由型兒童”狀態向他示威,那你就真的跳進黃河洗不清啦!

如果遇到這樣的人,無論你的出發點究竟是什麼,最後肯定會碰一鼻子灰!

讓自己作爲對方的資源

說到這裏,你是不是不敢再輕易去幫助別人了?

我想說的就是,即使你真的怕了,但是幫助人的事你還是會毫不猶豫的去做的,因爲這已經是身體本能當中的一部分了,一時半會兒還真改不了,真改了也會被憋壞的!

繼續發揮“照顧型父母”或者“自由型兒童”的狀態,幫!那就有可能繼續掉溝裏了……調動體內的“控制型父母”管住自己,不幫!那也不行……以後應該如何是好呢?

這個時候,“成人自我”終於又可以閃亮登場了!

它來幹什麼呢?當然是來和稀泥的!

如何做到呢?其實就是在衝上前去給予幫助之前,先讓自己進入“成人狀態”當中,慢慢平靜下來之後,就可以跟對方平等的去對話和問詢,耐心的傾聽對方的反饋。

不同於像過去那樣直接給予幫助,而是以一種平和的語氣向他傳達你能夠給予幫助的可能性:“如果你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或者支援,而且我恰恰能夠幫上忙,那麼我是非常樂意的……。”

在這種溝透過程當中,我們要像對方傳遞的內在資訊就是:“我相信你能夠搞定你所遇到的問題,但是與此同時,我也是你可以調動的資源,並且我很樂意你這麼做……”

身在職場當中的我們,與周圍所有的人之間都有着微妙的心理聯結,同樣一個簡簡單單的行爲,就會激起千千萬萬種反應。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所面對的人有可能站在我們並沒有意料到的性格狀態之下跟你溝通,而且他所作出的這種選擇,是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

下次再要給予幫助的時候,除非是對方要從樓上摔下去、手要伸到電門裏面,以及腦袋被門擠了之類的緊急情況,你都可以站在“成人狀態”之下勸勸自己,允許自己別那麼着急出手。因爲給予對方足夠的空間,既是發自內心的對對方的一種信任,也是對自己助人能力的一種自信。

TAGS: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