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動態>

工作太狂也是病 如何戒除職場心癮

學問君 人氣:1.83W

我們身邊有些“工作狂”,他們會受到上司賞識,可能年年被評爲“先進”、“勞模”。不過德國有報道認爲工作成癮可能是種心理疾病廣州的心理醫生及心理諮詢師也常接觸到一些“工作狂”是由於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導致,長期透支使得他們中的部分人身心耗竭,或家庭埋下隱患,不得不來看醫生治心病。

工作太狂也是病 如何戒除職場心癮

工作太狂 縱有千萬身家妻子也離開他

肖董(化名),44歲,自己一手創辦了家大型企業,目前有員工1000多名。爲經營好這家企業,他傾注了全部心血,目前也算事業有成,個人資產達數千萬元。

肖董是個典型的工作狂人,每天平均工作十幾個小時,忙得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因爲他凡事都是事必躬親,只要與錢有關的事情,無論多少,都必須找他本人簽字,簽字前他還要去查清楚是否真的需要這筆開支;領導的發言稿一般都要祕書寫好,而肖董卻每次都親力親爲,甚至下屬技術經理出差參加行業會議的講稿,肖董也親自撰寫。企業的每個細節,他都盡全力做到盡善盡美,否則就心中不安。

肖董妻子平常是晚上11點多睡覺,且睡眠淺,不喜歡被打擾,而肖董往往要忙到凌晨一兩點纔回家,常常影響妻子休息,而且很少有時間溝通,最後肖董乾脆在辦公室睡覺,週末也很少有空回家。最後妻子感到“兩人的感情已經慢慢在隔離中消亡,離婚算了”。

自己努力工作功成名就時,結髮妻子卻提出離婚,這讓他怎麼也想不通!雪上加霜的是,他被查出患上嚴重腎結石,是飲食不規律、休息不夠導致。如果不是這雙重的打擊讓肖董有些崩潰而去諮詢心理醫生,他可能永遠不會知道自己這種玩命的工作,其實是一種病態的心理。

《參考消息》刊登了一篇德國的報道,認爲工作太玩命其實是種“癮”,這種“癮”通常發生在高管、工人、職員、學生以及家庭主婦、退休人員身上。從趨勢上看,他們大多從事照顧別人的職業,例如醫生、護理員等。相對不太特殊的工作領域的人也面臨同樣的危險,例如記者、科研人員等。這篇報道認爲,目前有大約13%的職業人口受到威脅,且越來越發展成爲一種大衆現象。

如何區分正常地熱愛工作與“工作癮”?這篇報道這樣描述“工作癮”的症狀:有時把辦公室大堆的工作帶回家裏做;有時午休也停不下來,無休止地加班。但是某個時候身體和精神會出現問題,導致的後果是:睡眠障礙、盜汗、抑鬱和身心耗竭。

工作太狂 可能是因爲缺乏安全感

羊城晚報記者隨機採訪了廣州多位心理領域從業人員,他們中的個別人對於“工作癮”這種提法不太認同;不過,沒有爭議的是“工作狂”往往是一定的心理問題導致,這些人當然不會因爲工作太賣勁而來求助,與毒癮、網癮、酒癮等會受批判不同,“工作癮”往往會獲得社會、同事、親人的賞識,他們大多是由於過度工作,出現了嚴重的身心問題,如焦慮、失眠或婚姻等,纔想到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廣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二級心理諮詢師王鈴接觸了不少這類“工作狂”的求助者。他總結,較常見的一類是“逃避現實型”,往往單戀、失戀、婚變、升學、升遷失敗、意外喪親等,都會出現以瘋狂工作的方式來麻木自己,逃避現實。另一類常見的就是肖董那種情況,爲了工作,不顧婚姻、健康,表面看是“勞動模範”,其實是自我毀滅、慢性自殺的表現。通常這類人內心深處沒有安全感,再多的財富也無法給他們帶來安寧,而且他們的潛意識往往有自我毀滅的衝動。瘋狂地工作,既可得到社會的認可,又可在瘋狂工作中毀滅自己的婚姻、健康,潛意識完成自我毀滅的目的。

廣醫三院心理門診主任周伯榮在工作中接觸到不少80後男性,長期觀察後發覺80後男性由於是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心理易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由於家人過度呵護,男性心理敏感、脆弱、依賴性很強,甚至有些女性化;另一類由於家人忙於工作,疏於照顧,從小便特別獨立,會照顧人,責任心很強,他們長大後工作時也易要強,容易成爲工作狂,這源於他們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希望透過名利權上的成功來獲得更多保障和社會的承認,更主要的是潛意識中想獲得親人,特別是父母的承認。

周伯榮還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區別:有些男性會迫於妻子的壓力,努力在工作上有所表現,以出人頭地,這類男性就算努力工作也不容易成爲工作狂,當妻子的壓力加大時,有些會反抗甚至萌生離婚念頭。但那種內心深處希望獲得父母承認的男性,會忘情地賣力工作,反而極易成爲工作狂。

工作太狂 與單一的社會評價體系有關

如果發現自己有“工作癮”怎麼辦?王玲認爲,這些人常見的特點是,整天忙裏忙外,工作效率卻不高,情緒不穩定,愛指責別人,睡眠淺,思維飄忽,往往不能進行細緻的深度思維。他們宜尋求心理專業人士幫助,認識自己的潛意識,從而更好地照顧自己的'情緒、婚姻、健康和事業。

《參考消息》的這篇報道中也提到,德國有一家診所專門爲工作癮提供特殊療法,比如教他們如何節制地工作、正確地對待批評、必要時放棄工作或交給其他人去幹,等等。不過這家診所的負責人說,“工作癮”的治癒率比酒癮還低,因爲“透過工作獲得承認,這個如此強大的發動機不是上癮者很容易就能關閉的”,特別是在目前主要由工作定義自己的工業社會。

廣州有一名心理醫生認爲,目前社會對人的評價體系太單一,兩個陌生人見面,先問你是做什麼工作、任什麼職位;評價是否成功,也主要是看工作;“勞模”、“先進”、“傑青”也都是看工作上的表現,這樣的氛圍,很容易催生“工作癮”。

潘非(化名),31歲,是廣州的一位“工作癮”患者,長期透支使她患上嚴重的失眠,家庭關係一團糟。接受了幾次心理輔導後,她才發現自己的問題出在童年父母忙於工作,非但不能照顧她,她還需照顧弟妹,而且母親對她很嚴格,從來不表揚。這一發現讓她對自己的育兒理念發生了改變。她說,現在許多年輕人忙於工作,把孩子完全交給老人,甚至讓老人帶回老家撫養,這樣給孩子留下的心理陰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的愛是沒有任何人、任何玩具、動畫片能取代的,爲了不讓孩子重蹈她的覆轍,潘非剛剛作出決定,辭職在家照顧2歲的兒子,絕不把孩子送回湖南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