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動態>

關注大學畢業生異地求職 多種途徑化解難題

學問君 人氣:2.21W
進入5月份,對於尚未落實就業單位的高校畢業生來說,這是一個最爲關鍵的時刻,甚至可以說是“最後一搏”。時間再往後移,意味着招聘單位越來越少,就業機會也相應減少了。於是,在和風習習的五月,異地求職的大學生們有的忙碌奔波於各個城市之間,有的還在某個城市獨立支撐、頑強堅持,有的正在學校滿懷期待異地單位的面試佳音,隨時準備整裝待發……
  異地求職已成爲普遍現象

“爲了尋找就業機會,大學生奔波於各個城市之間參加地方舉辦的招聘會已經成爲普遍現象。”南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劉月波告訴記者。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畢業於中小城市的學生身上,甚至畢業於以往大部分人嚮往的大城市的學生也不例外。據一項調查顯示,在北京的受訪者中,58.67%的人想赴外地求職,在廣州則有60.33%的本地求職者願意去其他地方一試身手。

關注大學畢業生異地求職 多種途徑化解難題

來自浙江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小劉告訴記者,他身邊的同學大部分有過異地求職的經歷,“其中好些人還不止跑了一個城市,往往是在幾個城市之間來回奔波。”


異地求職的普遍化,一方面是我國就業形勢嚴峻的客觀產物,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主動進取的姿態。


“這種現象的出現體現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改變(在就業過程中不再等、靠、要,就業的依賴性向主動性轉化),逐漸體現了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特徵,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劉月波主任說。

武漢大學招生就業工作處副處長吳紅波也認爲,異地求職是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化後的一種體現,是就業壓力增大後學生求職的一種客觀需要:學生爲了達到求職目標,願意到嚮往的異地單位去求職。同時,他指出,如果條件許可,異地求職會帶來以下好處:一是異地求職拓寬了學生的就業視野和求職渠道;二是增加了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三是有利於學生全面瞭解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和當地的生活環境;四是鍛鍊了學生獨立生活和獨立決策的能力。


不容忽視的異地求職問題

異地求職雖然具有積極意義,但異地求職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今年即將畢業的山西財經大學學生馬郭波,目前幸運的被神州數碼公司錄用。談起當初來北京找工作的經歷,馬郭波一連用了幾個“太辛苦”來形容。


馬郭波異地求職的經歷始於去年11月份。由於一心想進北京,一開始馬郭波的求職目標非常明確,他從去年11月份開始就一直在網上搜尋目標職位,投遞簡歷。由於效果不佳,他後來乾脆離開學校親自來到北京。當真正來到北京時,馬郭波的想法就不一樣了,開始了一次次的選擇:選擇企業,選擇行業,選擇待遇……“也可能是對北京求職的困難估計不足,或者說自己的準備不充分,所以在北京找工作的經歷比自己想象的要困難,或者說困難得多。”馬郭波說。在此期間,他先後參加了義利麪包、天鴻卓越房地產經紀公司、聯動優勢科技有限公司、東軟集團北京公司、釣魚臺國賓館、中國遠大、神州數碼等單位的面試,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困難,光金錢投入就在5000元以上。


馬郭波5000元以上的金錢投入在異地求職者當中屬於中等水平,這主要歸因於他堅守在北京這一個城市,省去了城市之間來回奔波的成本投入;而就某些各個城市來回奔波的學生來說,上萬元的求職花費也不罕見。


其實,異地求職的成本投入還不僅僅表現在金錢方面。來自南開大學的往屆畢業生、現已供職於某大型事業單位的張某說,異地求職者往往還會在以下方面比一般求職者投入更多:一是在就業機會上,異地求職者往往因各地奔波而錯失一些較好的面試和筆試機會;二是在時間和精力上,異地求職者往往要付出更多;三是由於身處異地,異地求職者在住宿、飲食方面往往要忍受諸多不便,尤其在人身安全方面要時刻保持警惕;四是異地求職者在因來回奔波身疲體乏的時候,還要隨時準備承擔被招聘單位拒之門外的`心理失落。


    多種途徑化解難題


異地求職中存在的問題或者說給學生帶來的諸多不便,客觀上說主要原因在於社會沒有爲大學生異地求職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解決異地求職中的困難,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努力,包括政府、學校、招聘單位都應該最大限度地爲學生異地求職提供方便。


爲了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目前各地方政府紛紛設立“人才市場”或“勞動力市場”,定期組織單位舉辦招聘會,然而這些“人才市場”的招聘多面向再就業人員,很少是針對高校畢業生。對此,劉月波建議,地方政府要建立專門面向高校大學生的、長期的、固定的人才市場,透過加強監督和管理,爲學生就業和單位招聘提供優質服務。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用人單位爲了招聘多個專業的學生在同一個城市的不同高校之間奔走,造成用人單位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避免爲了參加不同的單位招聘在各高校之間奔走,浪費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學生的權益也會得到相應保障。同時,由政府舉辦面向大學畢業生的招聘會,可以節約各高校接待用人單位招聘、舉辦招聘會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支出。


如何解決異地求職中存在的問題,專家們認爲,一是高等院校應建立和完善校園學生就業市場,拓寬就業渠道,疏通供需資訊交流途徑,與用人單位建立長久的人才招聘合作伙伴關係,邀請更多的用人單位來校舉行宣講、招聘活動,積極爲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招聘崗位和機會,讓學生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滿意的就業單位;二是異地用人單位應將對大學生的招聘活動儘量安排在學生集中的城市和高校,若不能前往高校及所在地招聘,應將前期的簡歷篩選、心理測試等初選環節透過網絡完成,或者委託學校所在地信譽好的中介機構進行簡歷的收集、篩選、筆試,在人選範圍儘量縮小的情況下,再通知少數被選學生到單位面試,同時做好周到細緻的安排,避免多數學生到異地求職的奔波,這樣不僅節省多數學生的求職時間、金錢成本,而且也有利於在學生心目中樹立用人單位良好的形象和信譽。


就大學生而言,也有專家提出,大學畢業生應掌握就業必需的就業知識和技巧,樹立合理的就業目標,學會收集、整理、甄別就業需求資訊,在就業過程前做好各種準備,以提高異地求職的“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