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百家姓>

百家姓姓氏大典張姓

學問君 人氣:1.5W

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曆史。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好的百家姓姓氏大典張姓,歡迎閱讀本文!

百家姓姓氏大典張姓

舊百家姓排名:24 新百家姓排名:3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1、出自黃帝之後代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爲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箭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爲姓氏的。是爲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着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爲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爲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爲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張。據《三國志·魏志》所載,三國時,曹魏名將張遼,改聶姓爲張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鮮卑、匈奴、契丹等衆多少數民族改姓張姓。

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曆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啓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爲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爲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爲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補充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爲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爲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爲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兇,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係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爲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爲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爲黃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爲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爲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雲:“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爲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後裔所修張姓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爲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諡、諡氏、邑系、邑諡、族、族系等等爲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儘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爲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爲張,是以技即職業爲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爲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爲姓。

張揮墓祠

張揮公園坐落於濮陽縣城東關,金堤以北、南環路以南,佔地1000餘畝。建有揮公墓、揮公碑、揮公像以及名人碑林、祭祀廣場、展覽館等設施。

揮公墓爲圓型,直徑20米,基座高2.6米,土球高5米,墓基採用料石砌築。

揮公碑在揮公墓地南20米處,碑身高3米,寬0.76米,厚0.5米,碑陽刻“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墓”,碑陰刻揮公的生平與功德。

揮公碑南90米處是揮公雕像,像基座高5.15米,爲鋼筋混凝土結構,花崗岩粘飾。揮公像坐落在花崗岩基座上,像高3.3米,採用實心紅花崗岩雕塑而成。張揮手持彎弓,身挎利箭,目視前方,威武雄壯,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揮公像基座四面有四組線描圖案,記述了揮公的功績。分別是“始制弓矢,射獵鳥獸,迎戰共工,顓頊賜姓”

每年清明節期間 ,海內外張姓都要來此舉辦尋根謁祖祭祀活動。

遷徙分佈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

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於“張”字實在也是處於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後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於長,最後穩定爲長弓的聯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一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一般的字典皆作十餘種,如誇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佈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後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爲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爲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爲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爲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爲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爲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爲人們謀生的極爲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佈很廣,晉國有此姓,隨着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爲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爲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爲張姓擴充了人口。

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后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爲樑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爲鑑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張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佈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兇,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郡望堂號

1、郡望

清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東南)。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爲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屬河北省)。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爲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爲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爲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敦煌郡:漢武帝從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東晉移至安定(今甘肅省涇川北)。這支張氏爲西漢趙王張耳之後。

襄陽郡:漢始置襄陽縣,東漢末始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後襄陽曆爲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張氏始祖爲張安之。

洛陽郡:秦始終置縣,東魏置郡。漢、魏時治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漢城西十八里。

河東郡:秦時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始興郡:三國吳由桂陽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南)。治轄相當於今廣東省連江、曲江、韶關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爲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

吳 郡:東漢末年分會稽郡置。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治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一帶。

平原郡:西漢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縣西南)。治轄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河間郡:原爲戰國時趙地。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治轄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間縣一帶。

中山郡:戰國時爲中山國,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轄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魏 郡:漢高帝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治所在鄴縣(今河北省臨漳西南)。

蜀 郡:戰國時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屬四川省)。治轄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

武威郡:西漢置。相當於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治所在武威(今甘肅省民勤縣東北)。

犍爲郡:西漢建元六年置。屬益州,在今四川省宜賓縣西南。治所在敝邑縣(今貴州省遵義市西)。

沛 郡:漢高帝將泗水郡改爲沛郡,東漢時改爲沛國。治所在相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

樑 郡:漢高帝置樑國,南朝宋改爲樑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治所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晉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廢。治所在汲縣(今河南省汲縣西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爲高平郡,在今山東省鉅野縣一帶。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鉅野縣南)。

上谷郡:戰國燕設定,秦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東南)。

2、堂號

百忍堂:百忍堂,系唐高宗泰山封禪(665年)經濮陽過壽張(今濮陽市臺前縣)時,登門拜訪張公藝(張良26代孫, 生於577至676年,時八十八歲,前李世民在公藝門前小河馬失前蹄遇難,公藝救至家中療傷, 世民未告真情。貞觀九年(635)世民親書“義和廣堂”金匾,差人送給公藝。)。據《資治通鑑》載:“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過壽張,幸其宅,部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其內容爲: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 婆媳不忍失孝心,…….)上善之,賜以縑帛。”唐高宗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旌表。封公藝爲醉鄉侯, 長子希達爲司儀大夫,(壽張縣誌載)。故張旭題詩曰:“張公書百忍,唐朝著勳名。天子躬親問,旌表懸門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脈長存。兒孫須當記,族遠詩爲憑。”爾後族人便以“百忍”爲族徽。此外張姓還有:清河、金鑑、親睦、冠英、燕貽、宗嶽、孝友、敦睦、敬宜、流遠等堂號。

此外,張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清河堂”、“金鑑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嶽堂”、“敬誼堂”、“源流堂”等。

張姓家訓家書

張公藝·百忍歌

在廣東省中山鎮(今中山市)的百家姓中,家訓很注重人際關係、家庭關係,這是百家各姓和睦共處的關鍵。世人較多知曉清光緒年間閻敬銘所作的`《不氣歌》和清朝石成金的《莫惱歌》,卻很少有人知曉中山鎮流傳的《百忍歌》。如果把這三首歌放在一起,實際上是一個人修身養性的人生三境界。清河張氏,在武所張家,把《張公·百忍歌》當爲祖訓,世代相傳,每家廳堂正中懸掛一匾“百忍流芳”,油漆鎏金,十分壯麗。它雖爲張氏家訓,而其他各姓實際也在流傳誦讀,在小小的地域環境中竟成爲百家各姓的和睦之道。《百忍歌》通俗易懂,談古說今,雖非盡善盡美,但在處理睦鄰、人際關係、家庭問題上,起着一定的調節作用。《百忍歌》還是個人修身的一種準則,反映了人生的一種境界,激勵家庭成員成爲優秀成員,由此也可知《百忍歌》是客家人性格養成的一個折射,也體現了家訓文化中重要的一頁。《百忍歌》所說的忍,屬於精神養生中的調神法,即在遇到情緒不良時,要提倡“理智”,注重“修養”,掌握自己,控制情緒。如果不控制情緒,任其放縱,不但周圍的人受不了,而且對自己的身體也極爲有害,小則身體患病,大則危害生命。因此,暫時,“忍一忍”亦是有積極意義的。此《張公·百忍歌》分兩部分: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爲酒不忍;陳靈滅了國,只爲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爲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爲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飢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憾;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癡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