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綜合指導>

求職招聘路上的風雨彩虹

學問君 人氣:8.22K

    求職,展現真實的自己

求職招聘路上的風雨彩虹

    “面試時讓面試官先發話”、“始終保持微笑”、“臨別握手時要堅定有力,以感染對方”……相信對面試做過功課的同學,都曾蒐集過這些技巧。在我看來,技巧雖有一定輔助作用,但展現一個真實的自己更重要。

求職之初,我搜羅了大量的面試技巧,有段時間,我把能記住的一些技巧應用到了面試中,明明有些緊張卻仍然要擺出一張近乎僵硬的笑臉,根本沒有很好地把自己表現出來。

在一家資訊公司面試時,考官突然問我:“你覺得自己面試中存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原來,考官覺得我談吐有些放不開。我很坦白地表示,面試中總是回憶各種技巧,生怕自己有疏漏。面試官說,“我做人力資源工作很長時間了,經常會碰到這種現象,同一個問題,在不同面試者回答中竟然有完全一致的答案,或者十分類似。我們一聽就知道面試者可能都背了些答題套路,而這樣的面試顯然是不能過關的”。

雖然這次面試失敗了,但我終於搞明白了到底什麼是面試。我們和麪試官面對面的過程,其實是互相瞭解的過程。將一個精心包裝、又完全走樣的自己呈現在對方面前,或許會僥倖成功。

但是,日後用人單位會失望地發現,你並不是他們需要的人;而你也可能對自己的工作感到不甚理想。被想去的單位拒絕並不是件壞事,這說明目前你不適合他們的崗位,而你也有機會作重新的思考和選擇。所以,奉勸各位同學,做真實的自己纔是重要的。


    求職路上不該有的10種心態

    造假心理:假學歷、假證書、假榮譽等並非是敲開就業大門的救命稻草,假的終究長不了,反而只會毀了自己的前程。

羞怯心理:在求職現場丟下自薦書就跑,面對招聘者結結巴巴、面紅耳赤,這樣的人很難受到用人單位的賞識。

依靠心理:一些大學生缺乏獨立意識,外出找工作總喜歡與父母、同學相伴,或一幫學友共同應聘同一單位,希望日後相互照應,這種無主見的畢業生一般不會被用人單位錄用。

仕途心理:“學而優則仕”,覺得當官纔是正途,削尖腦袋往“衙門”鑽,其結果大多是碰得頭破血流。

攀比心理:一些學生覺得在校期間成績好、榮譽多、“官職”大,理所當然工作也應好,孰不知用人單位並非以此作爲評判人才的惟一標準。

依附心理:自己不急着找工作,整天想着攀哪個親戚朋友的關係,拿點錢“買”個職位,這樣得到的工作恐怕很難長久。

鄉土心理:有些大學生不願出遠門,只願在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就業;另一些大學生則早早登上愛情方舟,畢業後爲與另一半留守同一戰壕而死守一方,這樣很難有所作爲。

保守心理:缺乏競爭意識,不敢迎接挑戰,或抱着謙虛“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長處及特色,這樣的人自然不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低就心理:與保守心理相反,這些人總覺得競爭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風,不敢對自己“明碼標價”,而找個“買家”草草“賣”出。對於一些單位開出的不平等協議也簽訂,給日後工作留下了隱患。

擺“酷”心理:有些人思想激進,處處擺“酷”,不願出去找工作,嫌這兒工資低,那兒待遇不好,一說找工作就想自己當老闆,最終,工作沒找着反倒欠了一屁股的債。

    求職時對專業問題不要掩飾

“沒有任何藉口”是西點軍校奉行的一條行爲準則,強調的是應想盡辦法去完成任務,而不是爲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藉口,哪怕看似合理的藉口。後來,這一準則被廣泛運用於企業管理中。

在求職過程中,大多數企業希望求職者能展現真實自我,而不喜歡求職者用牽強的藉口掩飾缺陷。求職時,不妨也借鑑一下“沒有任何藉口”這條準則的精神內核。

專業問題不要掩飾

場景一:

面試官接到一份比較滿意的簡歷,略爲翻看後,提了一個專業問題,請求職者作答。

“……”求職者一時語塞,半天沒有說出一個字。

“這是個很基礎的問題,作爲一名大四學生,你應該掌握的。”面試官顯得有些不滿。

“這個問題大二時學過,時間比較久了,有些淡忘。最近忙着出來找工作,對以前所學的知識沒有進行系統複習。如果我複習一下,馬上就能記起來。”求職者磕磕巴巴地解釋着。

“你的英文簡歷好像錯誤很多。”面試官又發現了新的問題。

“是這樣的,你知道我是**省人,我們那裏外國人不多,不像上海到處都是外國人。上海是個國際化大都市,學習英語的氛圍比我們那裏好……”求職者有些語無倫次。

“好了,你先回去,等通知吧。”面試官皺着眉頭說。

打發走這位求職者,面試官李先生的臉上頗有幾分無奈。他告訴記者,在招聘時,最忌諱求職者找各種藉口掩飾自己專業上的不足。企業關心的是求職者是否有真才實學,是否能勝任崗位要求,而不會去關心求職者爲什麼現階段達不到公司要求。爲自己的不足進行牽強解釋,不僅無助於成功求職,反而會讓人心生反感。

“比如說這個求職者,給出的兩個理由都沒有說服力。作爲一名應屆畢業生,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是最起碼的要求,他卻拿‘時間太久’來搪塞,讓人懷疑他在校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李先生解釋說,“至於第二個問題,其實我們這個崗位對英語水平要求不高,我只是善意提醒他一下,以免他在應聘其它崗位時發生類似錯誤,他卻忙不迭地找藉口,而且把原因全部歸咎於客觀環境,缺乏應有的謙虛和誠懇,令人遺憾。”

面試官表示,“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求職者有沒有真材實料,面試官一試便知。專業能力不足已經是失分,如果還沒有勇氣面對缺點,找藉口逃避,面試官的整體評價更是會大打折扣。

專家認爲,求職者在面對專業問題考察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對基本專業問題,要力爭做到準確回答。這類問題意在考察求職者入門級別的工作能力,如果連這些問題都答不上來,基本上給予否定,找任何藉口都無濟於事。

二是對拔高性質的專業題目,要儘量給出思路。如果連思路也找不到,不妨老老實實回答不知道。這類問題意在考察求職者的個人潛力有多大,思維能力如何,並不強求正確答案,只要思路有亮點就行。實在答不出來,可能會影響企業對具體崗位的安排,但總的來說對大局影響不大。如果此時編造出各種理由解釋自己爲什麼不知道,反而是畫蛇添足了。

 職業操守不可小覷

場景二:

一名求職者遲到了,面試官難掩臉上的不悅:“我們約定的是9點,可現在已經9點30分了!”

“對不起,今天路上堵車,我心裏也很着急,下了車就飛奔過來,但貴公司位置比較難找,所以又耽擱了一會。”

“既然預料到有可能遲到,爲什麼不打個電話說明一下,便於我們另做安排呢?”面試官的怒氣難消。

“這個,我也想到要給你們打電話的,但不巧電話號碼本沒有帶在身上,我又不記得你們的辦公電話,所以……”求職者的聲音越來越小。

    求職面臨有效經歷優先

現在正是大學生求職的高峯,筆者從一些高校瞭解到,很多企業在招聘時特別看重畢業生的有效實習經歷,尤其是行家的點評。一些企業更青睞透過“實習選秀”來招聘。


  大學生的專業實習經歷太少,導致不少大學生存在實際能力與就業崗位銜接不上的問題,這是目前一些企業的普遍反映。因此,很多企業在招聘時都不得不清楚地標明“有經驗者優先”。在日前舉辦的工業大賽上,前來參賽的大學生表現自信、英語流利,但設計的虛擬化妝品廠雖有創意,卻難以實際操作。而國外大學生卻恰恰相反,儘管方案創意不夠,但設計的工程操作流程卻非常貼近現實。

據瞭解,我國大學生的實習時間過短,大多隻是從大三時纔開始,實習時間一般也就3周左右。而國外大學教育特別注重實踐,在整個大學培養計劃中,約有一半時間是在相關企業體驗工作經驗。這樣畢業的學生對就業崗位的熟悉程度就不言而喻。

同時,一些企業負責招聘的人員也告誡畢業生,太雜的實習經驗在應聘時並不管用,反而會適得其反。某招聘人員告訴記者,一些建築專業的畢業生拿出的實習經驗竟然沒有一項或很少與建築沾邊,卻大吹自己是個全才,有IT、計算機和銷售等多方面經驗,而用人單位對此並不買賬,因爲在專業性很強的行業中,用人單位往往希望錄取一些“專才”,專業知識和專業經驗在求職中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目前很多的企業往往會透過先招收實習生的方式來招聘人才,希望能從中選擇適合企業的人才,這樣不僅可以給大學生一個鍛鍊機會,還使企業有更充足的時間考察學生,而留下的學生則因爲實習時對企業有了一定了解,縮短了進入企業後所需要的磨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