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綜合指導>

泛白領時代的身份焦慮

學問君 人氣:1.47W

 

泛白領時代的身份焦慮

白領”一詞,中國的康熙字典沒有載錄,只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後才從西方傳入。而西方人對白領的理解一般是,指那些坐在辦公室內從事腦力勞動的人。白領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工作上能夠獨擋一面,追求生活的多樣化及高質量。然而,在中國,白領一詞的意思混亂不堪,經常被濫用。

國內最早出現“白領”一詞還是在1987年《收穫》雜誌的“先鋒文學特輯”上,白領成爲一個新詞,用來形容在外企工作的`辦公室男女。那在當時的年代是人人羨慕的工作,輕鬆、體面是它的代名詞。

2007年11月,社科院公佈2007年全國主要城市白領工資標準,有人爲白領生活算起了賬,算賬的結果,通常是“白領生活遙不可及”。因爲在中國,符合“腦力勞動、在寫字樓裏工作”這一基本要求的“白領”太多了。

白領標準在社會快速發展中被泛化,人們對這個身份的定位充滿了疑問,有人爭破頭皮要當白領,有人急忙逃離白領。低階層的人會用“白領”來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而上層人士卻不承認白領也屬於上層,白領處於一種“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尷尬位置。

“吃得比豬少,幹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同時還要時刻費心地揣摩老闆的舉動、眼神,警惕同行的競爭。”這是新加坡《聯合早報》對中國白領族的描述。實際上,作爲社會的中堅力量,白領是最焦慮的人羣:工資趕不上房價,生活成本不斷升高,工作壓力無處排泄,父母、家庭、婚姻、健康……沒有一件是讓人順心的事情。

這些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白領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在中國最多的階層是農民和工人,白領還是少數。即使現在有數字表明白領是增長速度最快的階層,但基數太小。泛白領時代,白領的光環已經被脫去,一種身份的焦慮在白領中蔓延。

TAGS:白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