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中秋節日記600字的記敘文

學問君 人氣:1.34W

金色的秋天來了,中秋節也來了,在這個金色的佳節,我們是否感觸良多?不妨把所有的想法都寫到日記裏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中秋節日記600字的記敘文

  中秋節日記600字的記敘文一:中秋節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幾百年前一代梟雄面對蒼涼廣闊的江流曾這樣感慨;“楓葉荻花秋瑟瑟”布衣司馬潯陽江頭也這樣用筆觸描繪秋色;“晴空一鶴排雲上”劉禹錫詩性大作頌吟秋的奔放……秋有着亙古不變的丰韻,貫穿古金的魅力折服人與時間。而秋,於我們而言,確有她的獨到之處。 即使萬花凋落,草木枯黃,秋只是默默結實,矜持本性。莊子曾在逍遙遊中指出,萬物應悠悠自得,適心任性。秋亦是刻守其本性,春華秋實,古往今來都是如此。花落了,香山紅葉依舊;柳謝了,還有菊花滿臺。秋沒有委靡,也不曾黯然。她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容、淡定的氣質是匆忙過活的我們所缺乏的。忙忙碌碌的節奏,矇蔽了看心的空間。往往看外界太多,把外物盲目地擴大化,扭曲了心靈的價值取向。名利用新多了,生活也就索然無味了。物質飛速發展的今天,也許我們更應該向緘默的秋請問求教了。 時間的巨輪碾過重重的烙痕,秋帶着累累的碩果感激勞動的恩賜。一年的汗水換來果實的微笑,這是秋對耕耘和付出的回報。秋是大自然感恩的使節。

學會感恩,是人的本初。可是卻有很多人忘記了感恩。多少人打着80後的招牌,舉着張揚個性的口號,與父母大吵者有之,離家出走者有之,更有甚者衆叛親離。受不了建言,沉不住氣。殊不知自己離開原點已經很遠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完善社會建設的現在,學會感恩是每個公民的必修課。04年感動中國人物裏有一個小夥,毅然將腎捐給了病危的母親,爲此多少人不禁潸然。就是這樣一個年輕的生命讓我們重溫了失落的感恩,體味到了心靈觸動的力量。秋是感恩的季節,秋是報答的交響,希望人人都能沐浴着送爽的秋風,建行感恩的風尚。 秋風起的時候,雁回南樓。秋,是團圓的季節。葉落歸根的信念,一直流淌在千年來中國人骨子裏。逢秋來臨,遙隔千里的親人盼着團聚。一種家的歸屬感像風箏綿長的線,在秋調劑下愈發深刻。東坡居士起舞弄清秋,猶盼千里共嬋娟;哀哀的秋夕是杜牧銀燭秋光的黯然神傷;王維遍插茱萸之時倍思遠親,其中的牽絆又有幾個人能說得清;張籍臨發又開封的躊躇暗含了多少他的眷戀,恐匆匆說不盡。而我們,在這樣的季節,多少忙碌的身影還在外頭奔波。家裏的父母要等着孩子回家,家裏的孩子在盼着爸媽歸來。忙碌的人兒啊,回去吧,快回家吧,回到那個可以卸下一身的壓抑,悠然品茗,安逸祥和的心靈花園,讓心靈回家,給精神一記叫家的暖湯。秋的召喚亦是家的期盼,團圓的分秒比任何東西都珍貴。

金色的秋天,過了還會來。像陳年的佳釀,越是久遠,越是甘醇。秋是本翻不完的經典而我們,永遠都是她虔誠的信徒。

喜歡秋的和緩,喜歡秋的沉穩,愛慕這樣的秋天,有着無法流失的魅力。就像餘秋雨筆下的秋天,永遠都鮮活着別樣的韻味。

  中秋節日記600字的記敘文二:難忘的中秋節

晉北大地的八月,秋高氣爽,在豔陽高照下,瓦藍瓦藍的天空像洗過一樣明淨,棉花團似的雲朵就像繡在藍色絨毯上的大花。瑟瑟的秋風吹熟了田裏的莊稼,大白楊的葉子變黃了,爬山虎的葉子已經變紅,小草,不像夏天那樣精神抖擻,果樹上那累累果實由青變黃,由青變紅,漸漸從葉子中間顯露出來,散發出一陣陣清香。成熟的氣息盪漾在秋天的空間,豐收的喜悅流淌在人們的心田裏。

此刻,中華民族的古老而傳統的節日中秋節也邁着輕盈的腳步向我們走來,它給我們帶來了溫馨,帶來了希望。

中秋節也叫仲秋節或團圓節,每到這個時候,出門在外的人們都要回家過節,人們有院子的,把家裏的桌子搬到院子裏,擺放上貢品,有香蕉,蘋果,紅提,馬奶提,梨,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月餅。媽媽還在桌前擺上香爐,裏面插上了三根香。我心血來潮,把我所有的賽車從盒子裏拿了出來,擺到了桌子的下層,我邊笑邊說“哇哈哈,看吧,我的賽車多酷!”我把其中唯一的一輛帶車燈的'車開啟開關。哇!我的車燈比蠟燭還亮!

這時,媽媽出來了,對我說:“你在忙活什麼呢?”我笑嘻嘻地對媽媽說:“媽媽,你看,這是我的傑作!”媽媽仔細一看,下面擺的全部是賽車,媽媽讓我別擺,我說:“不要嘛,再說了,我也要讓月亮公公,不,是月亮婆婆,讓月亮婆婆看看我們地球孩子玩兒的是什麼,也讓她給星星孩子們買點好玩兒的嘛!”媽媽也只能讓我擺着了。過了一會兒,媽媽對我說:“孩子,爸爸要響花炮呢。”我趕緊進了家,跑到了二樓,看着那一個個煙火直射雲宵,我用望遠鏡看着天上的月亮,邊看邊想,你說這嫦娥也真是的,爲什麼要偷吃后羿的仙丹呢?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那麼嫦娥現在一定在廣寒宮裏眺望着人間美麗的煙火。

我已經置身於那美麗的月宮。

之後,我的爸爸把桌子搬回了家,這時,聯歡晚會已經開始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月餅邊看電視,直到晚會完畢,這時,外面又是一片炮聲,我想到了香港,澳門迴歸祖國,還想到七子之歌裏的第三首——

臺灣,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羣弟,

我便是臺灣,……

二零零五年的中秋節真令人幸福,難忘啊!

  中秋節日記600字的記敘文三:難忘的中秋節作文

一年不知有好多好多的節日。有那熱鬧的春節,有那肅穆的清明節,有那歡快的兒童節,也有那歡慶鼓舞的國慶節……而我最愛那象徵全家團圓的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因處於秋天的中間,故此名。在這一天天上的有一輪皎潔的明月,形如玉盤一樣非常圓,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圓”之美稱。我國民間把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中秋節作爲家人團聚的日子,所以中秋節也叫團圓節。

農曆八月,天高氣爽,許多的莊稼都已經收穫了,中秋節也是人們慶賀豐收的節日。每當中秋之夜,人們一邊欣賞玉盤般皎潔的明月,一邊吃月餅、水果,家家戶戶都洋溢着豐收的喜悅。據說這月餅還有一段非凡的來歷了:

月餅有着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爲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爲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唐代,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在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的習慣,還有賞月背詩的習俗。當人們吃過晚飯,大家都集聚在庭院活陽臺上,熱熱鬧鬧的享受天倫,欣賞着皎潔的明月,隨後背誦帶月的詩歌,一派人間聖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杜甫的“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絕唱。

難忘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