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新疆的駐村幹部民情日記

學問君 人氣:4.6K

只有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纔有出路。以下是爲你收集整理的新疆的駐村幹部民情日記,歡迎參考閱讀!

新疆的駐村幹部民情日記

新疆的駐村幹部民情日記【1】

“維漢民族一家親,攜手共奔致富路”

5月24日大橋鄉央都馬村駐村幹部、縣人大財經委副主任楊雪成在“民情日記”中這樣寫道,“今天,我特別高興。前兩天,工作隊正爲幾戶困難戶農業生產中缺少化肥、不會管理農作物而發愁呢。沒想到今天單位和扶貧辦的領導就來到了村裏,解了工作組和農民的燃眉之急。黃書記代表縣人大機關爲我村捐款1.5萬元,希望村裏把這些資金用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改善羣衆的生產生活條件;扶貧辦爲5名家庭貧困的學生捐贈了學習用具及書本,爲6戶貧困戶送去了12袋化肥。更高興的是透過我們的協調努力,我村與鄉里的漢族村八村簽訂了互助協議,結爲‘兄弟村’。八村的農民懂技術、資訊廣、門路多、能吃苦耐勞,都比較富裕,他們與我村羣衆一對一、手拉手結成了幫扶對子,兩村合作共進,維漢民族一家親,攜手共奔致富路。”

“以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天,又高興又感動。高興的是我和社區籌備的慶‘六一’活動取得了成功,受到了羣衆的好評;感動的是父子、母子情深。今天是‘六一’兒童節,社區邀請了50個家庭及其成員代表參加慶‘六一’活動。首先,獎勵了10名成績優異的小學生。隨後,進行了家庭才藝匯演,評選出了優秀節目並對其家庭進行了表彰。最後,在活動現場,開展了‘我爲媽媽梳回頭,我給爸爸洗次衣’活動,學生們專注的爲媽媽梳着頭,認真細緻的爲爸爸洗着衣服,家長可是耐不住了,滿眼裏全是疼愛,有的已掛滿了幸福的淚花,此時我也被感動了。活動結束後,一些家長和社區幹部對我籌劃的這次活動表示很滿意和感謝,希望多舉辦這樣的活動。我想好了,以後還要多開展一些健康、文明的,羣衆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

“只有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纔有出路”

帕爾哈提衣扎克是拜城縣農業綜合開發辦書記,今年5月被選派到托克遜鄉康其鐵米村駐村。他在6月12日的《民情日記手冊》中寫道:“今天把村裏9名姑娘送到了鄉里,他們將由縣上統一組織送到地區華福紡織廠工作,這是我村有史以來組織婦女集體外出務工,人數最多的一次,我想這只是開始,往後還將組織動員更多村民外出務工創收。我村是自治區級貧困村,只有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纔有出路,才能擺脫貧困落後的面貌。我調查分析過了,村裏經濟發展思路應該是:多組織人走出去,透過勞務創收;多養牲畜、家禽,搞家庭創收;多種棉花、番茄等訂單作物,確保農民有穩定收入;還要想辦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有錢辦事,能爲農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工作進步快,還得班子帶”

米吉克鄉庫木墩村是地區新農村黨建工作示範村,也是拜城縣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駐該村的縣農技站支部書記納斯爾·吾斯曼在他5月份的工作總結中寫道。“火車跑得快,還得車頭帶。工作進步快,還得班子帶。一個月來,我和其他駐村幹部圍繞加強班子建設,在原有的村‘兩委’班子工作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三會一課’制度,村級陣地管理制度和民主議事制度,並抓好了相關制度的落實,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推行落實了黨員幹部承諾制,全村16名黨員幹部向羣衆鄭重承諾年內辦2-3件實事、好事,各自還聯繫1-2名困難羣衆,讓黨員幹部肩上有責任;規範了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工作,有6名無職黨員上崗,參與村務的管理;協助黨支部考察、選拔了8名入黨積極分子和後備幹部,充實了農村“兩支隊伍”;組織黨員、幹部開展了3次集中學習,收看1次電教片。下一步,將繼續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提高村‘兩委’班子的‘四種能力’。”

“必須讓五星紅旗飄起來,喇叭響起來”

康其鄉阿熱勒村是拜城縣集中整治的重點村。6月7日駐該村的縣委黨校幹部艾斯卡爾·斯拉寫道:“前些日看到大隊部院內懸掛的.國旗因日久風吹日曬破損了,村裏的廣播擴音器也壞了。大隊部是黨在農村最基層的黨組織所在地,國旗更是象徵着基礎政權的威嚴,廣播是村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喉舌,這樣下去怎麼行呀,必須讓五星紅旗飄起來,喇叭響起來。今天,我們組織村裏的黨員、幹部和部分羣衆,舉行了升旗儀式,讓嶄新的五星紅旗高高飄了起來,喇叭響了起來。”

駐村幹部民情日記【2】

3月22日

我們來到袁伏二村袁子陵老人家時,老人正用手機與外面的朋友談笑風生地聊天,硬朗的身板,健談的個性,讓我們很難相信老人家已有88歲高齡。我們簡短地與老人介紹了來意,尤其是當我們問到對黨的惠民政策的感受時,他熱情地樹起大拇指連說:好!好!好!

老人生於1923年,1950年參加工作。一生從事農村教育事業,一直居住在農村,對農村農業非常瞭解,對農民的疾苦感同身受,對黨在農村政策的變化更是有切身體會。他動情地說:歷朝歷代,上交皇糧國稅,天經地義。現在黨的政策好,不光不上交,還有種糧補貼、家電補貼、種子補貼等等好多補貼,老了有社保,病了有醫療。老人在總結幾十年的切身感受特別是近幾年農村政策的變化後,特在今年春節撰寫了一副春聯:“過去總是貧民百姓供皇帝,無奈無奈;而今居然國庫資金養老人,善哉善哉”。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兩句話,樸素地表達了一個年近九旬高齡老人對黨、對政府的誠摯感激之情。

3月23日

袁伏二村最高壽的老人叫紀美容,今年已有91歲高齡了。老人有三個兒子,五個孫子,大兒、二兒已先後去世,現還有一子。由於家庭困難等原因,多年來兒子幾乎就沒有管過她老人家,每月頂多供給數量極爲有限的大米,柴、油、鹽都靠自己去找,生活缺少基本保證。

當我們瞭解到老人家的現實窘境後,立即與村幹部商量採取幫扶措施。一是村幹部專程上門做其子女工作,明確指出贍養老人既是法律規定的責任,又是道德要求的義務,否則人倫何在?二是實行一對一幫扶,明確一名村幹部長期結對幫助,及時掌握老人家的生存狀況,提出解決的措施辦法;三是制定幫扶措施,將老人納入民政救助對象,從衣、食、住三個方面解決生存的基本之需,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詩經》中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紀老人的故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3月24日

穿過袁伏二村寬闊的街道,越過大畈上肥沃的田疇,跨過鐵金港大橋,一座初具規模的現代化養殖場就出現在我們眼前。豬在欄中歡叫,魚在池中跳躍,這就是湖北省科技示範戶大冶市袁伏二村袁致強的養殖場了。

主人今年48歲,壯實的身材充滿了幹勁,細小的眼睛中流露出不易覺察的精明。該場始建於2007年,現有標準豬舍5棟,3000平方米,精養漁池200多畝,累計投資近200萬元,年出欄牲豬1200頭,產魚10噸,年產值150萬元,年利潤20萬元。追溯發展史,該場完全是在國家20萬元幫扶資金的基礎上,靠勤勞起家發展壯大起來的。當說到黨的強農惠農政策時,他連聲說好;當我們問及還有什麼困難時,他稍微沉思以後說:最怕的是風險,最缺的是資金。

據主人介紹,去年一場大水淹沒了整個養殖場,豬死了,魚跑了,損失20多萬元,年終一算賬虧了十幾萬元,他深深地嘆息地說:“政策好,人努力,就是年成不順啊。”

當談到以後的打算時,袁致強的眼中盡是期待和希望。他說:養殖場的整個基礎設施都已配套完善,技術經驗也基本過關,生產經營渠道也已開啟,現在缺乏的是上規模、上檔次,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錢字。他充滿希望地說:我只要再有50萬元的投資,我的養殖場完全可以變個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