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一對一幫扶民情日記

學問君 人氣:2.64W

一對一幫扶工作對於做好扶貧工作很重要,以下是關於一對一幫扶民情日記,歡迎閱讀!

一對一幫扶民情日記

  一對一幫扶民情日記1

20xx年4月14日 天氣:雨

4月12日至13日的兩天裏,我帶着局裏幫扶幹部第四次來到毛藏鄉華山村、毛藏村進行“一對一”的幫扶“對接”行動,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所有幫聯幹部和他們聯繫的農戶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共同商定今年及今後八年的幫扶方向和思路。

根據前面我們幹部瞭解到的情況,以及和鄉黨委、村支部溝通的意見,我們初步提出了幾條脫貧思路,包括修建華山村村組鄉村道路修建,發展特色養殖業、改善農牧民用電條件、加大勞務輸出及勞動技能培訓等,一到村上,我們就與鄉、村兩級幹部及部分特困戶代表進行了座談,仔細詢問了大家的最迫切的需求,通報了縣局“雙聯富民”工作前期進展情況,並徵求大家對我們初步幫扶設想的意見和建議。

華山村黨支部王書記聽說我們提到村內道路修建時非常激動地說:“我們村四個村民小組,其中兩個就沒有像樣的路,行路難是困擾我們生產生活的最大難題,多少年來都未能得到解決,如今地稅局領導提出來要幫助我們辦這件大事,我們全村老少真不知道該怎麼你們的幫助和關懷。” 我看着他期盼又感激的臉龐,想着有省、市局領導的關懷和支援,立即答應他一定將村上的困難和問題帶回去,認真加以研究,並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逐步解決。

座談會後,我們的幹部分別深入各自聯繫農戶中,送去準備好的幫扶物品和資金,填寫民意調查表,併發放了填寫好聯繫幹部姓名、聯繫方式的“民情連心卡”,方便聯繫戶隨時聯繫。每個聯繫幹部都與各自的聯繫戶結成了“親戚”,他們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傾聽老百姓心聲;在心與心的交融中,感知老百姓的冷暖。

兩天的入戶結束了,毛藏鄉鄉親們的勤勞、善良、樸實讓我印象深刻,他們缺技術、少文化、短資金的現狀讓我感觸頗深,他們對改變生活的美好目標和十足信心讓我久久感動。這次走訪“對接”,我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更加重了,一定要幫他們找出路、想對策、增收入,幫助他們脫貧致富,最終奔向美好小康,這是我們幫聯單位和幹部未來幾年必須要做好的一件頭等大事。
 

  一對一幫扶民情日記2

結對扶貧,首先在於心連心。黨員幹部在結對扶貧中,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不但要身到,更要心到。只有這樣,結對戶纔會把我們當作自己人,纔會與我們無話不談,也纔能有的放矢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不然,結對戶始終在心理上與我們有距離,有話也不講,我們就成了“戶外人”。比如那位高姓村民,被我反客爲主留下後,從一開始很不情願地坐下、漫不經心地回答我的提問,到逐漸開啟話匣子談自家的情況,再到請求幫助他致富,就很能說明結對扶貧重在交心的道理。

結對扶貧,關鍵在於解決問題。扶貧人員要“沉”下去,不能做“浮萍”,既不能搞“應付式”,也不能僅是給錢給物的“慰問式”,而是要根據困難戶的具體情況,採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之需、找到致富之道。對老弱病殘人口家庭,幫扶人員要積極協調後方單位和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在生活、醫療、就學等方面給予他們最大限度的幫助。對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要把着力點放在內生式扶貧上,幫助就業無門的貧困人員,參加各類技能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併爲他們聯繫就業崗位;幫助有創業意願的貧困人員,選準項目,辦理手續,聯繫扶貧貸款等,讓他們輕裝上陣去創業;幫助“等、靠、要”思想嚴重的貧困人員,樹立積極進取的志向,重拾對生活的希望。

做好這些工作,要求我們的幫扶人員素質高,見多識廣,頭腦靈活,自身經濟條件好,能夠幫助羣衆找到就業創業的門路,這樣,纔能有效幫助羣衆脫貧致富。而現有掛鉤幫扶人員中有很多教師、普通黨員、村幹部,他們中許多人本身就很困難,自己尚且致富無門,哪有什麼能力幫扶他人?如果不是因爲全區有2.4萬戶、7.6萬人的脫貧重任,我們也不會安排這類同志承擔掛鉤幫扶任務。我們對這類同志的要求是,對幫扶對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履行好“調查員”、“資訊聯絡員”的責任,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及時上報所在單位或區扶貧辦,依靠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想到前些天我安排區扶貧辦在宿豫政府網開闢 “扶貧幫扶人員必讀”,更覺得很有必要做好這件事。就調研中我發現的問題來看,欄目設定還趨於簡單,需要進一步充實、優化,使其成爲扶貧工作政策解讀、資訊傳遞、經驗交流的重要平臺。

早上起牀在房東家周邊散步。才六點鐘,路上就不斷有農用車輛經過,田地裏已經有人在幹活,不時有過往羣衆向我打招呼,這讓我很欣慰,看得出岔河的村民很勤勞,也說明我們這兩天的`走訪有了效果,僅此點,脫貧奔小康就大有希望。

走訪比原定計劃提前了半個小時。雨後的道路滿是泥濘,領路的村支書李廣振提議邊遠的村莊就不去了,我堅持要他帶我去所有沒到過的自然村莊、所有還沒有走訪的貧困戶家。一路走下來,大多數被訪戶對我們很熱情,就像家裏來了客人一樣。但也有少數貧困戶有點冷淡,交流不積極、不主動。在一位高姓村民家,女主人接待我們,正當大家在院子裏交談時,回家的男主人進門從前屋推了自行車就往外走,無視院子裏訪客的存在。遇到這樣的尷尬,我並不感到特別意外。“一對一”結對幫扶實行已久,大多數幫扶的同志只是到幫扶對象門上看一看,送點錢物,而沒有幫助貧困戶想辦法,找路子,解決實質性問題。而這還算是不錯的了,據我所知,有極少數同志只是到貧困戶門上走一下,目的是“交代”幫扶對象:“上面若詢問結對情況,就說我來過了”。幫扶對象戶對此早就習以爲常,對幫扶人員已不抱什麼希望,反倒覺得是打擾了他們。

鑑於扶貧結對的現狀,這幾天,我一直在盤算,我們是不是應該在落實現有扶貧工作方案的基礎上,遴選扶得起(有勞動能力、致富志向)的貧困戶作爲第一批重點扶助對象,安排各級黨政領導、區直部門中層幹部作爲幫扶人,推進“精裝版”、“升級版”的扶貧結對工程呢?如果這項工作搞好了,就能形成示範效應,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致富。

三天的走訪中,遇到好幾位孤老。他們缺人照料,卻又戀土難移,不願到鎮敬老院生活。他們的境況,令人牽掛。隨着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這類人羣將會越來越大,怎麼解決好他們的生活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新課題。記得在浙江招商時,有老闆對我談到過他的善舉:他救助了20多個孤老,本不求回報,但有的老人主動立遺囑把財產贈與他。我認爲,這種方式值得借鑑。在政府兜底救助的同時,對這一特殊的弱勢羣體,我們可以嘗試特殊的結對幫扶辦法,動員有實力的愛心人士對它們進行有償幫扶:幫扶者與這些孤老簽訂贍養協議,經公證後,幫扶者爲孤老提供高於政府標準的救助,或把老人送到區老年公寓供養乃至接到自己家裏生活,孤老百年之後,其房產及其他財物由幫扶者繼承。這只是我的初步設想,究竟能否行得通、辦得好,還要透過實踐去檢驗。

從三天來走訪農戶掌握的情況看,無論是貧困戶,還是一般農戶,生產生活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都需要提供一定的幫助,這讓我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農民要致富,集體是支柱。岔河村集體經濟非常薄弱,主要收入來源是幾間門面房及數十畝魚塘租金,去年全年收入僅6萬多一點,村裏基本上沒有工業項目,對農民增收致富的帶動能力不強。據我所知,岔河村的情況在全區面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就要求掛鉤幫扶單位和掛鉤企業加強與村居對接,落實高效農業、村組工業、基礎設施等方面幫扶項目,幫助村居發展集體農場、集體工業,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使之能夠有效發揮救助特困戶、帶領羣衆富的作用。

三天的駐點調研結束了,但好多扶貧工作纔剛剛開始。一定能夠做好!我相信自己,也相信宿豫參與脫貧奔小康結對幫扶的所有黨員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