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範文

學問君 人氣:1.66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範文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範文1

我最喜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他的壯舉之一,令我揮之不去。

三國時期,東吳有個大都督,姓周名瑜字公瑾。他很嫉妒蜀國的諸葛孔明,想嘲笑他一下,就把孔明叫來了,“孔明先生,我們就要和曹操在赤壁決戰了。在江上用什麼武器最好呢?”周瑜問。“吾人覺得用弓箭最好。”“哦?那我們的弓箭不多,只有兩萬餘支,要和曹軍對決,還要十萬支箭呢。如果現造,可能時間不夠。”“那就讓我來造吧,只需三天,若造不成任君處置。”前兩天一直沒有消息,知道點二天晚上。他讓士兵們扎大量的稻草人安在船上,把船放到水中,每隻船上點了幾根火把,人站在船艙中。恰巧大霧瀰漫,曹軍看不清,把箭全射到稻草人的身上。箭正好十萬只。幾天後,這些箭都被用來攻擊曹軍了。

真是大快人心。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範文2

《三國演義》是寫三國鼎立的一部小說,講述了魏、蜀、吳三個集團的政治和軍事鬥爭,主要人物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呂布……

《三國演義》中,描寫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三結義,有着生死之交的感情;還描寫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因爲諸葛亮足智多謀,可以打敗敵軍;還有著名的情節“煮酒論英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等等。

讀完《三國演義》這本書,戰爭的謀略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讓我想起了三十六計,這裏邊就運用了幾個三十六計的故事,比如空城計、苦肉計、連環計、美人計、走爲上計……這本書告訴我,打仗不能光靠手,要先動腦,再動手,只有這樣,成功率才大大提升。

我覺得這本書裏邊,諸葛亮最聰明,敵人老師被耍,明明是快抓住諸葛亮了,不知他用的什麼計謀,總是能脫逃,讓敵人無計可施;武力最好的是關羽,勇猛無比。

《三國演義》描寫的很複雜,但是一讀,就會覺得沉迷,我很喜歡它,但是我讀的很不夠,有些東西不懂,以後要多讀它,把它讀透!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範文3

《三國演義》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有吳貫中著作,《三國演義》讀後感 李穎劼。這個暑假,讓我有幸,也更讓我有時間來好好品析一下這部名著。名著就是名著,看了感覺就是不一樣,看了就是感覺還是有那麼些許不太懂。曹操、諸葛亮、劉備、等一系列人物角色在三國裏都是重要任務,且不說諸葛亮的神通廣大,但說這曹操在文章裏是讓人“又愛又恨”人的確聰明,但只能說他狡詐,在正史上,他乃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舞臺上他是一個既陰險又虛僞的人,讀後感《《三國演義》讀後感 李穎劼》。在“楊修之死”這一情節中,曹操因爲楊修以“雞肋”的含義來惑亂軍心而把他殺死,而不然,魏王並不是因此把楊修殺死,不過只是曹操恰好找到一個可以名正言順殺他的道理。楊修多次觸犯曹操的忌諱,讓曹操在心裏對楊修厭惡之極,可能是忌妒楊修有才,把他的風頭給搶了,你說曹操本是愛才之人,怎會殺了一個見多識廣的才人呢,說這楊修也該死,做事輕率,恃才放曠,而曹操此人生性多疑,你總是能瞭解他心裏所想,難不成他日你楊修投靠他人,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魏王自己打下的一片江山,還不讓你會了不成。所以曹操得先斬除後患之憂。這三國時,英雄出了不少,但是我們得保持一顆正義之心。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範文4

扣人心絃的戰爭,形象鮮明的人物,駕輕就熟的計策……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孟獲……桃園結義、草船借箭、七擒孟獲……《三國演義》裏獨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讓我欲罷不能。

《三國演義》是我看得最投入的一本書了。那驚心動魄的場面,調動了我的喜怒哀樂。當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到諸葛亮下山時,我被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品質所折服。當週瑜要諸葛亮做出十萬支箭時,諸葛亮卻滿口答應了。他向魯肅借了三十條船,船上立滿了草人,朝向曹軍的方向駛去,曹軍的弓箭手以爲是敵人,立刻射出成千上萬的箭,就這樣,諸葛亮帶着十多萬支箭滿載而歸了。當孟獲第一次被俘時,他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諸葛亮覺得他是個真漢子,便決定收服他,把他放了;第二次,孟優奉孟獲之命前去偷襲蜀軍,結果又被諸葛亮打了個大敗;第三次,孟獲派兩個洞主前去挑戰,又吃了敗仗,孟獲一怒之下,把他們各打一百大棍。這兩個洞主趁孟獲酒醉,把他捆住獻給了諸葛亮。諸葛亮見他振振有詞,便又把他放了;第四次,他把隊伍撤到瀘水南岸,築起土牆,諸葛亮派人左右兩側攻打,等孟獲的主力部隊在這兩側時,蜀軍前後攻擊又打敗了孟獲;第五次,孟獲帶領軍隊攻擊蜀軍,誰知諸葛亮設了許多陷阱,孟獲的軍隊都掉到陷阱裏;第六次、第七次孟獲都吃了敗仗。

三國的故事道不完,說不盡,真佩服我們的古人——勤奮、智慧、忠誠、勇敢。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不就是這樣嗎?真希望世界上的人都來讀三國、品三國、悟三國,讓我們這部名著永遠傳承下去。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範文5

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範文6

今天,我讀完了《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描述的是三國時期的戰爭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蜀國的宰相。他機智聰明,神機妙算,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不管接到什麼任務,他總有辦法不費吹灰之力地解決掉。有一次,吳蜀聯軍,齊戰魏國。吳國周瑜任都督,他見諸葛亮如此神通,很不服氣。於是,他故意捉弄諸葛亮,讓諸葛亮三日之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早已識破周瑜的計謀,可還是答應了。諸葛亮識天文懂地理,料到三天後必有大霧,前兩天都沒有行動。一直到了第三天的半夜,他才帶着幾十艘船整裝出發。他下令讓船上的士兵吶喊擊鼓,讓曹操誤認爲是侵敵進攻,便派人射箭。第二天,諸葛亮帶着船隊滿載而歸。周瑜見了,也只能服輸了。

想到我自己,在遇到困難時只會退縮、恐懼,從來不會主動想辦法解決。其實,畏懼困難是毫無作用的,這隻會讓困難更逼近你。所以,當我們遭遇困難時,不要心焦,也不要煩惱,要心平氣和地鎮定面對。我們要學會動腦筋解決問題,用機智與自信共同戰勝難題。相信吧,只要肯動腦筋,在你前方的腳下將會鋪上一條金色的道路。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範文7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內容驚心動魄,蕩氣迴腸,我讀後感到果真不同凡響。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貫中,他把這篇《三國演義》裏的人物寫的活靈活現、淋漓盡致,如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周瑜的“胸懷狹窄、忌纔好勝”,諸葛亮的“料敵如神、指揮若定”……

我讀了《三國演義》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中的關羽(又名關雲長),他很了不起,身高九尺,胸前長鬚飄飄,臉色好像紅棗一樣,一雙單鳳眼,兩條臥蠶眉,相貌非常威武、雄偉。我最佩服他的堅強,因爲,有一次他的`左臂中了毒箭,需要用小刀劃開肉,把骨頭上的毒一刀一刀的刮下來,雖然這個“手術”會使“病人”非常痛苦,但是,他依然一邊強忍住疼痛,一邊專心致志的和謀士下圍棋。雖然關羽在麥城一戰中身餡埋伏,被魏吳聯軍殺了,但關羽忠義兩全英雄形象依舊長存在我的心中。

如今《三國演義》我已經看了好幾遍遍了,故事也熟知一大半了,書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以上所說的關羽就是值得我學習人物。但可能因爲知識淺薄,它的中心思想我還不太能理解今後,我一定好好努力,理解其中的精髓,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較好的加以運用,使老祖宗們留下的文獻在新的世紀起到新的作用。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範文8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然而爲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世人都說曹操乃一代梟雄!可是隻一個梟雄,怎麼能寫出如此即瀟灑肆意又豪放不羈的詩句呢?所以,曹操也是出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而那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天才外加全才的諸葛孔明先生,怎麼偏偏就投了超級軟弱無能的劉玄德呢?每每說到此,老媽都好像恨得牙癢癢的!老媽不止一次鬱悶地說劉備除了一個漢朝正統的劉姓外,其餘比之曹操,孫權皆不如!若是諸葛亮當時投了曹操,早統一全天下了!什麼三國,什麼兩晉南北朝統統靠邊站啊!

歷史終究是歷史,沒有如果這一說,所以老媽讓我把她的想法忽略不計。也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看過全篇的《三國演義》,反正羅貫中的那部版本我還沒有讀過,我看的是注音連環畫版的,非常的有意思!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什麼身在曹營心在漢,什麼定三分隆中對策,什麼諸葛亮舌戰羣儒,什麼周公瑾火燒赤壁,什麼關雲長水淹七軍,什麼諸葛亮七擒孟獲……等等等等,不勝枚舉!因爲小說添加了許多奇幻元素,又採用虛實誇張的描寫手法,再加上作者大量的創作,所以比真實的歷史有看頭的多!

雖然原版的《三國演義》我還沒看過,然而開篇的那句: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簡直如雷貫耳啊!因爲書本上的歷史不就是照着這個軌跡走的嗎!春秋戰國,諸侯混戰,好不容易有了秦漢的統一,可是還沒有統一的太久,中國又分成了魏,蜀,吳三國了!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紛爭,天下大亂,此時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於是就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以及著名的“定三分隆中對策”。這個天下三分的對策可不是諸葛亮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空想出來的。史書上說劉備請教諸葛亮,而諸葛亮運用自己豐富的學識,以及對當時局勢敏銳深刻的洞察力,和對各方正規武裝組織政權瞭解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才定下的天下三分這一說!諸葛亮當時對劉備坦言:“曹操打着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手下兵多將廣,謀士衆多,他自己又非常有軍事才能,可謂佔着天時;東吳的孫權,憑藉長江天險,統治江南,從他父親孫堅到他已經三代,根基牢固可謂佔着地利;將軍可以先攻取荊州,再戰領蜀,然後以蜀爲基地進取三秦,老百姓肯定會歡迎你。做到這些你就佔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

這樣一番精闢又言簡意賅的對天下形勢的總體分析,小夥伴們讀了,是不是也超級佩服諸葛亮的絕頂學識跟無雙智慧呢?只可惜了這人間奇才的“臥龍”先生,爲了蜀國是那樣地勞心勞力,鞠躬盡瘁!到最後卻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啊!也許還是老媽說得對,諸葛亮真的應該投奔曹操的,這樣說不定不會讓人感到那麼遺憾了!

作爲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小夥伴們一定要讀一讀。因爲書本會向你講述曾經的驚心動魄,曾經的風雲際會;曾經的刀光劍影,曾經的鼓角爭鳴;更會在你面前展現一部充滿傳奇色調的精彩三國!抽空一定要看呀,我還等着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呢!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範文9

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盤三國演弈棋,在棋盤上回到了三國時代。下完棋後我意猶未盡,忍不住又拿起讀了三遍的《三國演義》翻看了起來。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經典小說,我覺得小說最吸引人的是魏國、蜀國、吳國英雄人物間棋逢對手的描寫。三個中都有各自傑出的謀略家、軍事將領和治國能手,在人才了平衡。

在智謀人才,魏國有郭嘉、荀?、賈詡、程昱、司馬懿等人,蜀國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吳國有周瑜、魯肅、陸遜,人都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間的能力勢均力敵,是當時傑出的人才。

武將,《三國演義》的描寫,熟知了蜀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上,魏國的武將也不遜於蜀國,夏侯淵、徐晃等將領也智勇雙全,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中顯示了超強的作戰能力,張?也在對蜀國作戰中屢立奇功。只不過《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以蜀國爲正統,才着重刻畫了關羽、張飛等蜀國人物。吳國,呂蒙、甘寧、太史慈等人一時的豪傑,還有吳國老將軍黃蓋,赤壁大戰曾向周瑜獻火攻之策,以苦肉計詐降,率船火燒曹操水軍。

三國的人才旗鼓,才讓三國如此富有魅力。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間人才對比不再均衡,魏國地域廣闊,政治上好的人才制度,了鄧艾、鍾會等人才,但蜀國和吳國的人才制度落後,優秀的文臣武將少於魏國,這蜀國和吳國走向衰落的原因。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範文10

大意概述:徐州牧陶謙因爲病重,不得不決定傳位的事情,而由誰來指掌徐州,關鍵着徐州的生死存亡,爲此,在第三次提出要將徐州交付劉備時,劉備答應了,這就是註明的三讓徐州。

出自: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在第十一回中,文:三讓徐州呂布破曹操,已經是兩讓徐州,而曹操因爲被呂布偷襲,導致大本營丟失,不得不放棄徐州,表面上給劉備一個人情,實際上是因爲後方出事。

主要典故:三讓徐州

主要人物:劉備、曹操、陶謙、呂布、糜竺

主要事件:

1、劉備接收徐州,成爲了名副其實的徐州牧;

2、曹操用計引誘呂布出城,不想呂布不聽陳宮計,執意出城追擊曹操,不想遭遇埋伏,兵卒損失巨大,陳宮建議投靠劉備,隨後濮陽城被攻破,曹操復得兗州。

啓示:武夫始終只能當將軍,呂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只有有勇有謀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或者用謀略去駕馭勇者,例如:西漢時期的劉邦。如呂布此類,難以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