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名著《紅樓夢》讀後感1400字

學問君 人氣:4.61K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一本紅樓,一份癡情,一幅畫卷,一段歷史。在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裏,名著已離人們越來越遠,能夠靜下心來品讀名著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名著《紅樓夢》讀後感1400字

而我,從小與紅樓結緣,一本紅樓被我翻看了六遍,其中的精妙之處幾乎可以倒背如流。讀紅樓,品紅樓,成爲我人生中的一大樂趣。初讀紅樓還是在七歲,因爲我家也算是書香門第。媽媽在我七歲時就讓我看兒童版《紅樓夢》,我好奇地瞪大雙眼:“《紅樓夢》講的是什麼啊?”媽媽笑着拍拍我的頭:“你自己慢慢看吧!看透了就懂了。”就這樣,我抱着一本厚厚的《紅樓夢》走進書房,開始了與紅樓爲伴的日子。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啊!那麼多不認識的字,在拼音的幫助下才能勉強將字句讀通。這還不算,那裏的人物實在太多了,老爺、太太、小姐、姑娘、丫環一大堆,好不容易記住了這個,又忘記了那個。

囫圇吞棗似的將《紅樓夢》讀完一遍,結果只記住了四個人: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王熙鳳。那林黛玉不知哪來的這麼多眼淚,整天哭啊哭,然後不是寫詩就是填詞。我對薛寶釵沒有很深刻的印象,只覺得她人緣很好,到處做善事。不過我納悶的是,寶玉明明喜歡黛玉,爲什麼後來嫁給寶玉的是寶釵呢?不過我很喜歡寶玉,他對人很好,特別是對女孩子,他還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兒是泥做的骨肉。”他還真有紳士風度!再讀紅樓是在十歲,爺爺給了我一本《紅樓夢》原著讓我閱讀,那書的封面印着寶黛共讀西廂的圖像,落紅遍地,流水潺潺,寶黛兩人靠在一起讀《西廂記》,那畫面煞是清新秀麗。

再次翻開紅樓的我已經能懂得它的大致內容了。秉燈夜讀,我彷彿看見黛玉葬花的悽慘,寶釵撲蝶的嬌羞,湘雲眠石的憨態可掬,元妃省親時的雍容華貴。我爲黛玉死時焚稿而嘆惋,對寶玉終入空門不解,對寶釵無奈嫁人同情。書中人的一舉一動似乎牽動着我的心絃,我與他們同悲,同喜,同歡,同樂,這一次讀《紅樓夢》,我瞭解到了這是一段悲傷得讓人流淚的故事。又讀紅樓已然十二歲,輕撫那熟悉的封面,我又一次翻開那些似曾相識的紙頁。

此時細讀紅樓,竟覺得詞藻優美,行文清新流暢的紅樓背後是另有隱喻的。也許“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的判詞暗喻寶釵、黛玉兩人的悲慘命運,她們也不能逃脫命運的掌控,更不能逃離那黑暗的社會,只落得一個鬱鬱而終,一個獨守空房的下場。也許“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是黛玉對周圍環境的真實寫照,是呀,面對着“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惡劣環境,寶哥哥能給的溫暖實在太少了,她夢想有一天能擁有像“漁翁漁婆”的愛情,可是這能實現嗎?也許“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閒拋卻爲誰”彰顯着寶黛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一幅鮫綃帕,寄託着彼此的思念。也許“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表現的'是湘雲與黛玉的孤苦無依,這句詩也是賈府衰敗的預兆。

其實,銜玉出生的怡紅公子如何?才華橫溢,孤高自許的林姑娘又如何?處事得體的皇商小姐又如何?皇貴妃的三個妹妹,富貴賈府的三位小姐又如何?最終還是死的死,散的散,她們終究拗不過那吃人的社會。此次讀紅樓,我有了新的收穫:元春的選才鳳藻宮,探春的千里東風一夢遙,惜春的青燈黃卷古佛旁,寶黛的木石前盟,寶玉寶釵的金玉良緣,以及上至元妃下至投井的金釧,屈死的晴雯,她們都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樹倒猢猻散”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結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纔讀了幾遍呢?怎能解析其滋味?

其實我不想當一名紅學家,致力研究紅學,也不想與王崑崙,周汝昌齊名,只是一路走來,紅樓相伴,它給了我無盡的思索,也讓我體會到文學鉅著的深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