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2000字紅樓夢讀後感優秀作文

學問君 人氣:1.85W

紅樓夢這本作品不僅僅是一本愛情小說,更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下面本站小編跟大家分享幾篇紅樓夢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2000字紅樓夢讀後感優秀作文

紅樓夢讀後感範文一

俗話說得好,“男不看紅樓,女不看西廂”。其意白見。但礙於《水滸》、《三國》等從牙牙學語起就閱讀,再讀已無多大意義。無奈之中,捧起那“石頭”硬啃起來,倒別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幾條真(天真)知拙(笨拙)見,以供茶餘飯後消遣。

首先,我覺得這本書並不只是單單一本愛情小說所能概括。作者爲寫此書,寒窗幾十載,對醫藥、園林、建築、書畫、詩詞、烹調、服飾、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書對研究探討青朝風俗民情很有幫助,它彷彿是當時生活的小百科,無所不包,無所不有。

怪不得至今還有許多紅學家專門研究此寶。此書所現之人情世故,官場是非,在今天都屢見不鮮內涵之深,可真謂看一遍兩遍不少,讀十遍八遍不多。對於我精讀此書是對吾之文學素養起鞏固、提高,以致於昇華之用,大有相見恨晚之情。

紅樓夢裏的愛情故事還真是數不勝數。首先力推的,就是寶黛的紅粉癡戀。在紅樓夢裏要數這兩個人的愛情最純潔了。從兩小無猜,青梅出馬,到長大後的墜入愛河。曹公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讓讀者感到,世間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愛情故事誕生了。它的出現是那麼的自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出現是那麼純潔,纖塵不染。

但是生不逢時的愛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詞。黛玉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羣。花前癡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賞的還是黛玉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

黛玉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羣芳。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淒涼,花氣溫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註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註定了她的寥落憂傷。

縱使大觀園裏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可是這裏沒有她可以依靠的親人,沒有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風流多情的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於是她無奈着“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套無情”,傷感着“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淒涼結局。

與其說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劇的起因,還不如把責任軌道萬惡的封建社會以元春爲首的封建集團無情的扼殺了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如果紅樓夢真的是曹雪芹親身經歷的描述,那麼我可以感受到一個失去至愛的男人的痛苦。

地獄的烈火在身邊燃燒,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靜止不前,這不是切膚之痛,卻是切膚之愛。當血淚撒盡的曹公轉身面對不堪回首的歷史怎能不發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感嘆!

還有要說的就是薛寶釵的愛情悲劇了。寶釵也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賈家,也深知寶、黛二人心意相通,卻無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無能爲力,賈母如此有誠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絕?

何況,薛蟠之事,賈家也盡了不少力,寶釵也不想爲難母親。嫁於寶玉後,雖說黛玉已死,寶玉待她也不薄,可寶玉仍是對黛玉念念不忘。最後,她已懷身孕,寶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爲僧,留她獨守空房。說來,得人心又如何?最終也未得幸福。

我始終覺得寶釵是全劇中真正的強者,她從不再人前爲難他人,不與人正面起衝突。她的才華絕不在顰兒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說話從不造次,不該說的話絕不多說,即使是頑話,也是極爲小心,甚至是無懈可擊。

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鳳姐無話不說,說話好似毫不諱忌,潑辣來形容也不足爲過,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絕差不了鳳姐許多。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時而勸戒寶玉,寶玉無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強,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說。

二襲人如此勸慰,仍不見起效,多說也無效。就此打住,多說無意。再拿她與寶玉結婚之時,伺機將顰兒的死訊告訴他,也顯示了她的才智。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來說說我自己的見解,我自認爲對寶釵的爲人,性格,想法都不夠了解。我只是以一個常人的角度來思考。寶釵處理世事甚是圓滑,幾乎是人見人愛,可難免會有點虛僞感。她對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輕易像他人傾吐心聲,她就好似將自己藏起一般。

在我看來沒有人自願,將自己埋藏,她也許是爲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這麼做的。在母親面前,她是貼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媽臉上也有光。

也許她是招人喜歡,可同時她將真正的薛寶釵埋葬。在整部書中,表面上她也許是最完美的,可我總覺得她出賣了自己的心,自己的靈魂,那還有什麼完美可言?也許是家境關係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這酒囊飯袋,雖有薛蝌,可畢竟不是親哥哥。

她可能想忍得一時,時機成熟後,便可尋回自己,可到時到何處尋回自己?雖然她是強者,我個人認爲將自己埋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不是一個弱者做的來的,可最後她卻不是真正的贏家。

美夢終究一場空。韶華散盡,容顏衰。獨坐燭前癡癡嘆,才覺淚痕爬滿容。過往如雲不可及,鏡中雙鬢已成霜。膝下遺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閒來無事仰望月,無語能訴,唯有淚空流!

常聽人討論,寶釵悽慘還是黛玉悽慘?可縱觀全文,細細評之,你便會覺得這個問題已不重要了。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黛林中掛,金簪雪裏埋。

紅樓夢讀後感範文二

看了很多遍的紅樓,以前總是覺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麼的淒涼,總也不忍看後幾回中的黛玉焚稿,寶玉成親。覺得那麼殘忍的結局,知道就夠了,不想一遍遍去複習那種傷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紅樓續補,以前對於這種書,我總是排斥的。覺得那些人搞出一個個大團圓,或死而復生或仙境重逢之類的結局,實在是沒有意義。這麼粗劣的.改續,無聊的緊。不過這次去圖書館,見到書架上好幾個版本的這種書,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卻使我萌動了重讀紅樓結尾幾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鬱鬱而終,依然那麼難過。可待到讀完,聽甄世隱說着什麼“蘭桂齊芳”我不由黯然。薛寶釵這樣的人物,也要像李紈一樣,將一生都葬在這片冷酷的園子裏麼?

以前的我,是很討厭薛的。從蜂腰橋撲蝶到最後的成親,我一直都覺得她是一個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現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實細想起來,她的悲劇也許比林的更令人嘆惋。

薛寶釵家境富足,從小飽讀詩書。接受的是極爲全面而正統的教育。賈母總是誇她“沉靜寬厚”。沒錯,這正是她從小被教育過的爲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應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應形於顏色,否則就是“不尊重。”

綜觀全書她的舉止,幾乎從未超出這些束縛。只有一次寶玉將她比做楊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話反諷過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橋下陷害林的一段。現在想來,其實也並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惡毒舉動。

她從小生長在皇商家庭,這種“趨吉避凶”的法門應該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雖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許認爲人理所應當就該這樣應對。其實她纔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別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

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沒有開心也沒有不開心,只是按照理所當然的道路走下去。從未得到過全心全意的愛情,也沒有誰真正的關心過她。而她,也就認爲世界本就如此。認爲夫妻間有的不是真誠的感情而是“舉案齊眉”的尊重;認爲母女間有的不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而是服從的孝道。這樣冷酷的綱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則,而且還毫無知覺的麻木着。

她的作爲,其實並沒有多少是自由的選擇。她只是一個典型的循規蹈矩的服從者。她是聰慧有才的,卻被教育着認爲女子讀書也是無用,香菱和湘雲談詩她說道“一個女孩兒家,只管拿着詩作正經事講起來,叫有學問的人聽了,反笑話說不守本分的”。

她也熟悉劇作戲曲,卻認爲這些淫詞巧句是不能爲端莊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評寶琴的詠古詩;她像任何人一樣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當母親爲了賈府的權勢而把她嫁給癡癡傻傻的寶玉時,因爲母親告訴說她已經應承了,也就只有流淚接受。直到最後寶玉出家,她的悲劇達到高潮。

即使在這時,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爲的。王夫人說“看着寶釵雖是痛哭,他端莊樣兒一點不走,卻倒來勸我,這是真真難得的!”可想想寶釵如此人物,又這樣年輕,此時想起自己的一生將如何結束,她的痛苦其實並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剋制着,這是她的“尊重”!

與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許更爲可悲,林至少還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誠的感情,最終一死解脫了所有的痛苦。而寶釵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終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這把鈍刀一點一點割掉生命吧!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枉凝眉》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悲劇。《紅樓夢》不只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僞、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

它不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於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僞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一邊是木石前盟,一邊又是金玉姻緣。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爲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

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爲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我們感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

《紅樓夢》中她葬花的一段情節,是她的個性體現的焦點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

“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捧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