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有關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1.46W

有關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

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後也;志,德之正也。父親如同高山,深沉而溫厚,爲我們遮風擋雨;母親如同細水,清澈而柔和,爲我們消散疲憊。自古以來,百善孝爲先,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而我們又怎能不知恩圖報呢?

有關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那麼生養之恩又何以爲報呢?虞舜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向我們詮釋了他的博愛。舜生母早逝,繼母的二個孩子總是加害於他:在舜修補糧倉時,他的父親和弟弟縱火行兇,舜機智逃脫;在舜掘井時,繼母與弟弟又密謀殺死他,舜使盡渾身解數才逃出昇天。可是,面對家人三番五次的陷害,善良的舜毫不怨恨,仍然敬父疼弟。他的孝心感到了天地萬物,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除草,同時,帝堯聽聞舜的孝心與才幹,便把女兒下嫁於他,後又傳位給舜。舜登基稱帝后,仍不忘友愛兄弟恭敬父母。

子曰:“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敬亦敬之。”舜教會了我們以博愛待他人,而閔損善待親人的品質也給了我們不少啓迪。閔損自幼喪母,孤苦無依,繼母還時常虐打他。冬天兩個弟弟吃飽穿暖,而他卻只能穿上蘆花做的“棉衣”,挨餓受凍。一天,父親外出,閔損站在雪地裏冷得直打顫,一不小心把馬鞭掉到了雪地裏,父親嚴厲斥責他,朝他甩去一鞭子,蘆花隨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這才知曉閔損生活的並不好,大怒之下,想要休掉妻子,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父親十分感動,便依了他。繼母聽聞,悔恨不已,從此待他如親子,一家人父慈子孝,共享天倫。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只有用最誠摯的孝心來報答父母。春秋時期有一孝子名郯子,父母年老,患有眼疾,他不顧自身安危尋來鹿乳治親。一天,郯子身披鹿皮鑽入鹿羣,擠取鹿乳,看見獵人射殺母鹿,心生不忍,便掀開鹿皮現身,將供奉雙親的實情告知,獵人敬他孝順,便贈以鹿乳,護他下山。

正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當我們悲傷時,父母是慰藉;當我們沮喪時,父母是希望;當我們軟弱時,父母是力量。愛是一切感情的源泉,父母給予了我們所有,那我們又要用什麼來回報呢?唯孝而已,同樣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有關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2

《二十四孝》這本書裏的二十四個故事,每個都很精彩,每個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個故事——《哭竹生筍》這個故事,它主要是講了晉朝的孟宗,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將他撫養成人。在母親的督促下,他終於有個成就。孟宗十分孝順。有一年,母親突然病倒了,難以嚥下飯菜,只是很想喝竹筍煮的羹湯之類的東西。可當時是冬天,哪兒有新鮮的竹筍呢?孟宗跑到竹林裏找啊找,可是找不着,他急得扶着竹子大哭。這時,奇蹟發生了,他淚水飛灑處,都長出了新鮮的竹筍。孟宗很高興,挖了幾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湯,母親喝了湯,病也治癒了。

說是竹筍羹湯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說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孟宗能力有限,自然會在如此矛盾的情況下手足無措。

但孝心還是感動了天地,使冬天長仙筍。無論這是真的故事還是神話,孟宗的孝心十分難得呀!

總之,《二十四孝》這本書幾乎每個故事都這麼引人入勝,令人歎爲觀止。

有關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3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作品着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爲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爲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爲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爲求神爲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爲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爲父母去殺人的。爲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爲“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有關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4

美德是中國的一種偉大精神。最近我閱讀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節感人,讓人不禁被他們的孝道所感動,心中油然升騰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講了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個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親嘗湯藥》和《棄官尋母》。《親嘗湯藥》主要講述了漢文帝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怠慢。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以便母親隨時照用,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禮儀,人丁興旺,使西漢十分發達。漢文帝作爲一位皇帝如此孝順,怎能不讓人敬佩。他更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無論都忙,無論自己的事業多麼重要,我們都不能對父母不聞不問。

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遠,都要心繫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實父母要的並不多,一聲噓寒問暖,足以撫慰他們孤獨寂寞的心靈。

更讓我感動的是《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壽昌做官後,行四方尋找母親。找到線索之後,他便棄官尋母。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在陝西和母親相遇了。多麼感人的孝子啊!

這時一個聲音在腦海中不停地問:“孫天樂,你呢?你是一個孝子嗎?”“當然,可是有的時候……”有的時候我會因爲一些小事,衝着媽媽發脾氣,讓媽媽很生氣。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兩包薯片,準備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媽媽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氣,對媽媽大吼道:“你爲什麼吃我的薯片,你賠我。”“兒子,薯片這種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營養又好吃的雞蛋,你快起來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賠我的薯片。”就這樣我鬧得媽媽很頭疼。現在想想真慚愧啊!媽媽爲了我的身體發育,讓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衝她發脾氣。就算是又有營養又好吃的東西,我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啊!

我以後一定孝順父母,一定不讓父母操心,更不能讓他們生氣。

中華民族的美德是人們必須有的精神品質。而孝道是擁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說“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經我們可能都犯過錯,但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孝道的文化,並踐行於我們的日常行爲中,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有關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二十四孝》,有戲綵娛親的老萊子,有鹿乳奉親的燕子,蘆衣順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動的是戲綵娛親的老萊子。

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爲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他總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總是給父母。他七十歲還不覺得自我老,還經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開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來的時候不留意摔了一跤,水全都灑了,他不想讓他的父母悲哀,便靈機一動,扮成小孩子一樣倒在地下玩撥浪鼓,二老看見了還以爲他又向前此一樣玩,因此二老大笑。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思緒萬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麼孝順,咱們現代人就更就應孝順父母了。這使我我想起了一個詞“百善孝當先”。只有好好做人,發奮領悟,做力所能及的事,纔是孝順。此時我想到了,我有沒有像老萊子一樣孝順父母?有沒有讓父母開心?

這使我想起了春節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母親和我在家。突然,母親的肚子疼了起來,母親叫我拿藥來,但是藥竟沒了,只能我親自下去買藥。這麼黑的天,身手不見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爲了母親,我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了。出門便一路小跑到了藥店,往家走的時候,我累得不行了。這時,我腦子裏浮現出一個身影,那是母親,他肯定爲我買藥的時候也一路小跑。此刻,正好讓我有一次表現的機會,因此我的步伐加快了,最後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經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藥母親說:“有兒子真好。”我開心地說:“還是有用的。”

我堅信,我以後會向二十四孝裏的孝子好好領悟,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