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 (15篇)

學問君 人氣:4.4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童年讀後感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讀後感 (15篇)

童年讀後感 1

馬克西姆·高爾基,是蘇聯十九世紀的一個偉大作家,他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苦難,用文字,訴說着當時窮苦人民的痛苦。《童年》,便是這樣一篇關於家人之間的競爭,悔恨的文章。

文章一開頭就說道:“在一間狹窄幽暗的房間裏,我的父親躺在窗下的地板上。”不尋常的開篇,便意味着不一樣的故事。只有四歲的主人公,阿廖沙懷着一種害怕和悲傷的心情看着自己的父親下葬。母親和外祖母泣不成聲。緊接着,阿廖沙的母親突然臨產。可惜的是,阿廖沙的小弟弟,馬克西姆還是去世了。

在經歷那麼多到的苦難後,阿廖沙他們來到外祖父那裏,一個名字叫“尼日尼城”的美麗城市。外祖父都有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一個舅媽,兩個表哥和一個表姐。原來,外祖父他們辦了一個布坊。

故事在這裏,本應該就是美好的,但突然,事情發生了巨大的轉折。有一句話,真的寫出了人受利益的驅使而使這本來美好的家庭漸漸衰敗而引出下文:外祖父的家中。人與人之間瀰漫着相互的敵意。

阿廖沙的兩個舅舅都喜歡惡作劇。從而引出了許多荒.唐的鬧劇。果然,悲劇誕生了。一個工友意外死亡,舅媽又難產而死。望着這個越來越衰敗的家庭,他們都心痛不已……

故事的情節起伏感十分強烈,每看完一面都會迫不及待的翻到下一面,字型通俗易懂,十分有節奏感。對景物等寫的仔細,使人感覺十分的真實,彷彿那種情景就出現在眼前。

雖然這是一篇讀後感,但我也不想用太豪華的語言去讚揚它,只需要用一顆簡單認真的心去品讀這樣一篇優秀的作品。你會發現,世界上有光明也有黑影,只要你有善於發現它們的眼睛。

高爾基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用他那神奇的文筆,譜寫出了人生的樂曲,永不停息。

童年讀後感 2

這幾天的閱讀課中,我們一向在讀高爾基的《童年》。這部作品使我感受深刻。

小說的主人公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自我快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着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情景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到不快和壓抑,這也是必然的,因爲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惻隱之心在作亂。

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個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期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愛、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外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是老長工格里戈裏。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應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

而我要說的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來到。

童年讀後感 3

《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與《在人間》及《我的大學》被人們稱爲“自傳體三步曲”。我讀完《童年》,覺得它記載了高爾基鉛一般沉重的往事。

作者阿遼沙的父親染上霍亂而早早過世了,3歲的他和外祖母,外祖父和母親生活在一齊。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貴的人,她的愛豐富了作者的心靈,可外祖父脾氣暴躁,這給阿遼沙沉重的打擊。阿遼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點甜,可他的母親卻把她兒子的這一點甜一同帶進了墳墓。阿遼沙讀完三年級,就永遠離開了他心愛的學校課堂,不久就走向人間,到人間去謀生。

在這一部《童年》中,故事的情節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書中慈祥的外祖母那豐富,生動,優美的童話故事和民間歌謠使作者聽了大爲神往,就激發了他對正義事業的完美期望。

當我讀到這樣一段話的時候,深有感觸:

“我們的生活是令人驚奇的,這不僅僅因爲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層充滿種種般的壞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饒和肥沃,並且還因爲從這層土壤裏仍然勝利地生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期望,期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

讀了這樣一段話,開始我還不太理解,之後我才漸漸明白:它是想要告訴我們新的一代是如何堅忍不拔地頑強生長,並且對完美的生活充滿嚮往,把正在沉睡的'民衆喚醒。我想這也是高爾基創作這本書的另一個用意吧。

童年讀後感 4

翻開《童年》這本書,你便彷彿置身於一個極其沒有及其陌生的社會。這個社會冷酷無情,黑暗而現實。自幼被細心呵護長大的你,身嬌肉貴的你如果真的生存在這個社會中,你會感到厭惡,崩潰,甚至乎慢慢走死亡.

然而《童年》的作者高爾基(即阿廖沙)便是出生在這樣一個社會,勇敢的生存、努力地拼搏下去的,憑藉着什麼?憑藉着的他的改變。

阿廖沙是不幸的,年幼喪父,被母親寄養在外祖父家,在這個家庭中,阿廖沙看到人與人之間瀰漫着仇恨之霧,充斥着自私專橫與令人髮指的包裏,在這裏感受不到血濃於水的那份親情,就連小孩也被這種氣氛所毒害。所幸,在這樣污濁晦暗的環境裏,善良慈祥的外祖母;樂觀淳樸的“小茨岡”;正直老實的格里戈裏等人都讓阿廖沙終於感到這世間正義與光明的存在,讓他知道這世間還有情意所在。

阿廖沙重新對生活充滿希望與信心,她的悲慘命運雖是上天註定的,卻並非是不可改變的。阿廖沙生活在這樣的一個腐性的社會,他並沒有對此失望,更沒有因此而放棄,外祖母內心的上帝讓他相信善總會戰勝惡,讓他學會勇敢地改變自己。

人不是生來就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甚至是不可逃脫的厄運。就好像是被囚禁在籠子裏的小鳥;被繮繩牽制住的野馬,他們都可以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終有一天,破籠小鳥展翅高飛,脫繮野馬肆意奔騰。

其實,生活也是如此,那些悲慘的命運雖是註定的,卻也是可以努力去改變的。註定與改變,這兩個詞彙並不矛盾,關鍵取決於自己,命運註定的高爾基在那樣不堪的環境裏改變了自己,寫就了舉世聞名的《童年》一書,讓我明白註定與改變這個道理。

童年讀後感 5

童年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閃亮的橋,童年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童年是多麼美好,可是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樂基的童年卻是非常的悲慘。

這本書主要講了阿遼沙.彼什科夫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在那裏,到處都是爭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時時刻刻地關注着他,阿遼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歲了,當年的高樂基已經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想想自己無論做什麼事,還要父母給我幫忙,就說一次做奧數題吧,讀了一遍以後,覺得這道題很難,根本不經過自己動腦子試一試,就要爸爸來教我,其實這道題很簡單,還沒等到爸爸來教,我已經做出來了。

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裏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讀了《童年》這本書以後,不僅讓我珍惜這美好的童年,還讓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和做事。你呢?

童年讀後感 6

最近,我讀了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它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這本書是作者真實生活的寫照。高爾基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主要寫了主人公阿廖沙三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毒打,生活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裏,阿廖沙充滿了壓抑和恐懼。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給了他人間的愛和真情。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他只上過三年學,11歲就走向社會,勇敢地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想想我們的童年,真是天壤之別啊!首先,我們出生在新社會,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蒸蒸日上,人民安居樂業,其次,我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住在美麗的寬敞的房子裏,還有老師辛勤培育我,爸爸媽媽疼愛我們,爺爺奶奶呵護我們,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我們同時代的少年朋友們現在也是11歲了,此刻都享受着來自社會和家庭的無限關愛。而阿廖沙沒有,但他卻那麼堅強勇敢、努力進取,敢於面對一切困難!透過勤奮努力成爲了一個深受人們愛戴的偉大作家!

《童年》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當時沙皇統治時期的勞動人民生活是那麼困苦,讓我知道了現在的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熱愛生活,努力學習,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把這個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

童年讀後感 7

在我的眼裏,童年是開心的、是美好的、是天真的、是自由自在的。但高爾基就不同了,你想知道他的童年是怎樣的嗎?

高爾基的童年時沒有天真、沒有自由、沒有快樂,他每天要幹數不盡的活,如果幹不好,不僅要受到責罵,還要受到外祖父的虐打。

就這樣,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

在阿廖沙很小的時候他去世了,後來他就跟這位祖母和母親來到了爲祖父家。外祖父家的兩個舅舅都非常討厭阿廖沙,他的外祖父是一個惡棍,有一次因爲阿廖沙弄髒了桌布而遭到了爲祖父的毒打。以後只要阿廖沙做錯了事就會遭到外祖父的一頓打,不過他的外祖父和母親非常愛他,還有“小茨岡”——伊凡是阿廖沙的好朋友,每次都用胳膊去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可是“小茨岡”後來被兩個舅舅用十字架砸死了。阿廖沙少了一個好朋友,生活變得更加無趣,一天到晚地幹活,還要受到無數的責罵。還常常看到家人爲了財產之類的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外祖母很善良、很勤勞,經常講好聽的故事給阿廖沙,還常常教導他不要做一個貪財、惡毒的人。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現在的生活和阿廖沙相比真是幸福,我的童年真是美好。所以我們不能再這麼奢侈了,要懂得節省,我們要懂得珍惜。

童年讀後感 8

讀了《童年》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和高爾基比童年,我們今天是多麼幸福啊。高爾基出生在一個木工家庭,5歲時,父親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艱苦了,他和媽媽就住在外祖父家裏。由於家境貧困,他上學只好穿母親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黃色的衣衫和補丁褲子。高爾基這樣一身不協調的裝束,都引起同學們的嘲笑。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現在穿的全是自己的新衣服,想到這兒,我不禁有些慚愧。儘管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卻生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揀四,有的衣服穿的時間長了就不願意再穿。高爾基爲了上學,只得去撿垃圾換錢。每到不上學的日子,他就早早起來,揹着一個大布袋,走街串巷,撿一些破布頭、爛紙片賣給廢品加工廠。運氣好纔能有半個盧布的收入,如果運氣不好呢,高爾基上學的事就沒了着落。

再想想我們,我們現在什麼也不用操心,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好日子,相比之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撿垃圾換來的錢成了高爾基的學費來源,但學校裏那些有錢人的孩子並不理解高爾基的行爲,反而去嘲笑他,說他身上有臭味,我覺得並不是高爾基的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錢人的孩子故意嘲笑高爾基,他們才顯得很臭。高爾基把別人的嘲笑變成催促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他發奮學習,刻苦讀書,終於取得優異的成績,受到了同學們的喜愛和敬重。我和書沉思,不僅思緒萬千。與高爾基的童年比起來,我們是多麼幸福,又是多麼奢侈呀。我們應該向高爾基學習,不管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下,都要好好學習,努力奮鬥,朝着美好的未來不斷前進。

童年讀後感 9

“風雨沉沉的夜裏,前面一片荒郊。走盡荒郊,便是人們底道。呀!黑暗裏歧路萬千。”著名的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中描寫的生活正如這樣晦暗,他們盼望着明晰的生活,正如朱自清的《光明》中所說的:“光明要自己去創造。”

主人公阿廖沙面對自私殘暴的外祖父、貪婪惡毒的舅舅們,唯有善良樂觀的外祖母與他相依爲命。阿廖沙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步成長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我們同樣需要在磨練中成長。週六,班級組織了一次別有意義的親子拓展活動,同學們紛紛踊躍報名參加,接受堅強的薰陶。同學們在背摔中感受同伴的信任,在八米高空上跨越人生的障礙,在齊心協力中攜手共進,在一路盲行中體會父母的愛。

仰望斷橋,大家的腳步不免禁有些躊躇,但勇敢的同學們爭先恐後的舉手,滿懷信心地去搶先體驗斷橋上居高臨下、驚心動魄的感受。在斷橋上,有大步向前的英姿颯爽的姿態,亦有躑躅不前的小心翼翼的身影。有同學潸然淚下,但親切的許老師那鼓勵的眼神與話語,猶如那無邊的黑暗裏熠耀着的一道明亮的燈光,給予了大家無窮的力量。這力量使我們鼓足勇氣,奮力地跨到斷橋的另一端,拋棄的是膽怯和淚水,收穫的是信心和歡樂。藍天下,柱子旁倚着成功後的我們。此刻,每個人的心猶如小鳥般輕鬆。周圍連綿起伏的羣山、高大碧綠的樹木、滔滔的流水,彷彿都凝視着我們,講述着人生的哲理。

迢迢人生路,延綿無盡頭,只有在磨練中不斷成長,纔會留給人生一道不悔的痕跡。

童年讀後感 10

今日,教師提議我們讀一本書——《童年》,我便按照教師的提議去讀。

《童年》作者高爾基,是前蘇聯無產階級爲大的作家,親身經歷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他還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我喜歡讀名著,喜歡在讀的同時與這些偉人交流,讓自身學到更多……

相信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童年,我們童年無不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成爲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我們還經常抱怨,可高爾基他很小的時候就沒有父親,他與媽媽艱苦的生活,可他也並沒有埋怨生活,他奮發向上……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幼年喪父,跟隨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破產的外祖父家,可他並未過上好日子,卻在那裏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毒打。這之後他又遇到了他的兩位舅舅、伊凡等,併發生了種種不幸的事,這些事往往還從我眼前浮過,讓我爲他的遭遇所感嘆。

阿廖沙的童年中給我影響最深的是他的親人,阿廖沙從他們那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了一些道理,在那個悲慘的年代,不管怎樣都要做一個不向醜惡屈膝低頭的人,然而那些貪婪的、殘忍的、黑暗的、愚昧的人——爲爭奪財產,爲一點點小事而爭吵的人,即使是在這個社會也是遭人唾棄的。可是在這混混暗暗的社會也有着像阿廖沙外祖母一樣善良的、勤勞的、堅強的人。他們是社會永遠的光亮,值得人們所讚頌……

合上書,閉上眼細細再一次品味人物之間的各種情感及童年時的那份悲痛。此刻,我也想把這本書推薦給你——《童年》。

童年讀後感 11

有一本書講述了一個孩子怎樣在苦難中成長,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我自我簡直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讓我明白了“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的意思。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孩子的苦難,是他告訴了我苦難也是一所“學校”!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從沒有上過小學的小孩從小沒了媽媽,天天要餵雞。餵豬。哄弟弟開心和做飯讓哥哥教他知識去冰河上玩。日復一日他讀了兩個大學,可是他十分後悔自我失去了媽媽,沒有上小學,自我沒有帶上紅領巾。若再有一次童年他必須要上小學。《童年》這本書的作者是趙斌,這個小孩就是趙斌。《童年》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讀完一遍還想讀。有一次我照顧我1歲半的弟弟(不是親弟),尿褲。上廁所,分分鐘離不開,他又怕他摔跤。亂咬東西,我自我的手臂都被咬過幾次。這我才明白,趙斌叔叔的感受,我只是一天而已,趙斌叔叔是天天如此這是一般人堅持得住的嗎。(當然我就是一般人)我很同情趙斌叔叔,每看過一頁,就期待着下一頁的精彩。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看一個人的真實經歷,比聽百遍那些空洞的說教都令人震撼!

僅有能吃苦纔會有好的成就,這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的意思。看了童年我慢慢發現自我身上缺少一種挫折的訓練,一種苦難的磨練!

童年讀後感 12

兩個舅舅分家後,外公買了一幢大房子,阿廖沙跟着外公和外婆搬進了新家,這裏描寫了阿廖沙的外婆終日忙祿,外公還教阿廖沙認字,讀聖詩。有一次,阿廖沙目睹外公打外婆以後,他對外公的最後一點好感也消失了。外公的自私、殘暴、吝嗇、冷酷無情,和外婆的善解人意,形成鮮明的對比。 外婆的形象照料了照亮了幼小的阿廖沙, 滋養了他的心靈

作者用描寫舅舅於外公的矛盾 ,來揭示了19世紀,沙皇俄國底層的部分市民, 由於受金錢的誘惑,親情淪喪,道德缺失的可悲現象 。作者暗示讀者 ,上帝不是萬能的 ,只有砸碎腐朽的制度和觀念的枷鎖, 人與人之間才能相愛 ,人間的天堂纔會建成。

阿廖沙母親出走回來後,爲了引起母親的注意,阿廖沙用搗亂的方式,希望能得到母愛 。因爲母親的事,外公毒打外婆,阿廖沙多麼渴望能保護外婆,改變沉悶、痛苦的家庭生活。

作者用描寫夢境,來反映出我對外婆的依賴和擔憂,在一次外婆醉酒之後的口中得知,父親怎樣與母親結合 ,又是這樣被兩個舅舅陷害離家過程,父親成了阿廖沙成長路上的楷模,給他動力給他指引。

母親的再婚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 。繼父打母親時,阿廖沙想要保護母親,爲此事阿廖沙差點被趕出校門。神甫的出現成了繼外婆之後,阿廖沙的又一個心靈導師。

文章的最後,阿廖沙又回到了外婆身邊 ,與之相依爲命, 阿廖沙爲了幫襯外婆,他毫不猶豫的賣掉了自己的獎品書 。 因爲經歷了太多的苦難 , 阿廖沙表現出了超出同齡人的冷靜和沉着,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能走向人間,獨自闖蕩。

童年讀後感 13

高爾基曾這樣評價過他的童年:“在我的記憶中,那段生活,彷彿是由一個善良而且極端城市的天才美妙的講出來的一個悲慘的童話。”那的確是一段離奇而悲慘的童話,我歎服高爾基的勇氣,更加驚歎幼小的阿廖沙的堅強。

外祖父的暴躁、自私,兩個舅舅的粗野,孩子們做的壞事,使外祖父家裏瀰漫着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

“綁起來!打死他!”兇狠的外祖父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在剛剛遭受了失去父親與弟弟的打擊後,迎接阿廖沙的又是一頓毒打,可他並沒有屈服,沒有對這個世界絕望,或許是因爲他的年幼,但阿廖沙是那樣堅強,或許早年喪父時,年幼的阿廖沙早已形成了堅強的性格,而此時的痛苦,只是他成長路上的一點點磨練。

外祖母對阿廖沙非常慈愛,給他講傳說、童話和民間故事,承受一切生活壓力而毫無怨言。

母親結婚離去後,因繼父賭博,很快破產而歸。外祖父越發乖戾曝氣,吝嗇小氣,母親的脾氣也愈發孤僻,繼父也越發的殘酷。這些頻繁的變故使阿廖沙漸漸長大,對世事的認識也加深,隨之孤獨與抑鬱也與日俱增。

阿廖沙搬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和外祖母分割財產。他獨自和外祖母生活。在這期間,阿廖沙學會了掙錢——撿破爛。每逢週日,阿廖沙一大早起來就上街撿破爛,撿破爛賺回來的錢也要交給外祖母……

阿廖沙,在失去母親,外祖父、繼父的殘暴下長大。比起他我們現在還有什麼理由說過的不好呢?在困難面前,我們總是不知所措,被困難打敗。

磨礪堅強的意志,我們要從小鍛鍊自己,必須經過艱難、困苦和不幸的磨練“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童年讀後感 14

高爾基的童年,悲慘的讓人無法想像,可他並沒有放棄,繼續堅強的活着,爲我們留下了這本永垂不朽的自傳體小說——《童年》。《童年》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也體現了當時人民生活很苦!4歲本該在父母的呵護下快快樂樂H的長大啊!可是高爾基卻並不是這樣,他的父親死了,只能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那慈祥善良的外婆來到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本來以爲高爾基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可誰又曾想,他的外祖父專橫暴戾,經常遭受他的毒打,還好有善良的外祖母處處維護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許多各種各樣的人,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樸實而又善良的小茨岡,每次都用他的胳膊替高爾基接下那一鞭鞭冷血無情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高爾基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高爾基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

童年讀後感 15

這周,我讀了《童年》這本書,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特別深刻。

主人公阿廖莎不小心把家裏的桌布給染了色,他不敢把這件事說出來。因爲外祖父的生意不是很好,所以脾氣很大,阿廖沙生怕會受到責罰。果然,外祖父看到桌布被染後特別生氣,但是他不知道是誰幹的,也沒有人揭發出來,所以只好把這件事暫時擱置起來。

瞞得過初一瞞不過十五,這件事情終於還是敗露了。有一次阿廖莎的舅舅犯了錯,外祖父特別生氣,拿着柳條就要抽他。舅舅說:“我可以將功補過,我要告發染桌布的事。”當外祖父知道是阿廖莎把桌布染了之後,就命令人把他綁在凳子上,狠狠地抽打了一頓。他下手特別狠,把阿廖莎打到了沒有了知覺,只能一直趴在牀上。但在晚上的時候,外祖父來看他了,還給他帶來了一些糖果。

當我看到外祖父打阿廖沙的時候,我覺得他特別心狠手辣,連自己的外孫子都捨得下這樣的狠手。教育孩子很正常,但打到不能動那就不行了。而且我覺得把桌布染了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對外祖父的做法非常不滿。但是當讀到外祖父給阿廖莎帶了一點糖的時候,我才發現,他還是有感情的,並沒有那麼冷血無情,他的生意不好,掙的錢也比較少,支撐一個家庭尚且捉襟見肘,但是他還是拿錢去給阿廖莎買糖,他肯定也是會自我反省的。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知道了,看人不能只看這人一時的動作行爲,要看他幹完這件事後是怎麼去處理的。如果你只看前面外祖父把阿廖莎打到沒有知覺,你會很厭惡他,但看到後面他給阿廖莎帶糖吃的時候,你會覺得他還是很關心阿廖莎的。看人、看書或看事不能斷章取義,這就是我讀了這個故事得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