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範文

學問君 人氣:1.9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範文

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1

《童年的祕密》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爲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爲是爲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裏,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其實有一個敏感期我們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兒童的語言天賦。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是非常驚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說出他們的第一個字。這點成人體會最深,學外語現在對我也是一件頭大的事情,無論是聽力還是單詞,都是需要持續的下苦功纔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祕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一直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們經常會阻止我們的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儘可能少的時間內達到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無成效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間就可以做完,並且做得完美得多,這時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助這個兒童。還有我們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識字,剝奪了他們的樂趣。“過早地強求他們透過閱讀書本來識字也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影響。追求這些並不很重要的東西會削弱他們生氣勃勃的心靈的能量。”仔細想一想,我們成人確實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每一個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們的教師,所以,並非有孩子的父母親,或者教授他們知識的老師才應該來閱讀這本書。當一個成人看到兒童端了一杯水,他就開始害怕這隻杯子可能會摔破,當他感覺到這一點時,他的貪婪就使他把這杯子看作一件珍寶,並從兒童手中把它奪過來。另一方面,兒童還必須形成他的行爲習慣,但是他從來也沒有得到許可去展現連續的行爲過程。如果兒童正在遊戲,成人就會打斷他,認爲該是散步的時間了。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帶出去了。這些都是不好的。當兒童工作時,他並不是爲了獲得某些進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當他重複一項練習,使自己的活動達到一個目的時,這個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兒童個人的反應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勞累沒有聯繫,因爲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滿精力是兒童的特徵。

實際上這本書裏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爲每一個人都應該讀一讀她。

以前沒當幼兒園教師之前,認爲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擔任幼兒教師,但自從接觸之後才知道,幼兒教師不僅要有愛心、耐心和照顧孩子的能力,而且要具備幼兒教育的理論知識。我自從當了幼兒教師之後,不斷地向同事學習他們的工作能力,而且園裏也給予我們理論上的學習。這次我閱讀了《童年的祕密》,說實話,剛開始開啟看主要是寫關於幼兒一些行爲及其心理理論,我心想這似乎跟我的實際工作聯繫不夠緊密,但看着看着,我漸漸感覺到這書中講的很多知識其實是我們作爲老師必須瞭解的,而且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文中的第二章說道,弗洛伊德用“壓抑”這個詞來描述成人教育兒童的方式,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當一個兒童受到成人壓抑時,他就不能獨立堅強的發展和成長。成人包括父母,老人及孩子周圍的人,甚至我們幼兒老師。成人總是認爲是過來人,自己給孩子做的決定是爲孩子好,避免孩子走一些彎路,浪費孩子的時間和我們大人的金錢,其實他們的想法是有一定錯誤的,孩子如果沒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對以後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我有個相處四年的同學,學習一直是班級第一名,老師佈置的任務從來不拖,剛佈置就要做完。同學們認爲她很要強,追求進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同學才知道,她內心的“無目標”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知道學習的時候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實際只是爲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學生”和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因爲從小父母就是這樣教導她,什麼事情都是父母給她安排好的。父母的評價於是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長大以後,別人的目光和評價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反而失去了自己對自己的真正“感覺”。她在遇到一些生活事情時缺乏主見,不知怎樣去處理人際關係,甚至和陌生人說話時也會臉紅。這就是在成人的壓抑下所造就的性格和成長道路。而我瞭解的其他同學卻截然相反,不僅處事經驗豐富而且有很強的生存能力。

透過我看這本書結合我身邊朋友的經歷,讓我受益到:成人或者我們老師如果給予孩子不恰當的幫助或以不科學的教養觀去教導孩子,過分地給予些什麼、看到孩子發生錯誤急着想幹預些什麼,還不如做一個觀察者,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他自然地展現和成長,還兒童一個天然的生活。

《童年的祕密》給我啓發當然不止只有這些,我相信透過更深層次的閱讀我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對我以後的工作、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我也會給朋友及家人介紹讀閱,讓成人有個更好的方式來教育祖國的花朵。

《童年的祕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透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透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爲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輕鬆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爲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接受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所以,作爲一名小學教師,學習對兒童進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我相信,教師的行爲、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學生,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爲常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就是“童年的祕密”。

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所學的內容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爲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興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說、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

最後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內容,雖然這些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育中未必實用,但卻提高了我對孩子教育的認識,在今後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2

在備孕階段即讀蒙臺梭利《童年的祕密》,定會受益匪淺。原先以爲剛出生的小寶寶,除了吃喝拉撒睡,他只是一個偶爾會抿嘴癡笑的小玩意,原來,他也有很多的祕密。

這個祕密的核心我認爲是孩子的本能。

我們大人做的很多事情,似乎是壓制了他們的本能。回想一下,在他們尚在襁褓之中,我們除了將他們捆得嚴嚴實實,偶爾在他睡醒時分逗樂一下,是否有給他創造一個獨立的空間,將他斜放着可以看清周圍的環境,辨別周遭的聲音?在他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很不厭其煩的對他說很多,卻沒有認真聽他在講什麼,或者想表達什麼?在他蹣跚學步之際,我們是不是在旁邊認真的盯好,一旦他有些許的跌跤姿態即立刻抱起來,寶寶長寶寶短的開始用心呵護?又或者是拽着他的手往前奔?

蒙臺梭利作爲教育界的醫學博士,列舉了一些小孩的行爲,雖然是100多年前的小朋友,這個普遍性卻是古今中外的一致。比如,他們在捉迷藏的時候,小朋友都一定要躲在某個固定的地方,然後找的人也是在固定的地方找,找到之後大家就開始開心的大笑,然後重複同樣的動作,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作爲成人的我們看着很無趣,會指導他們躲在一個新的地方,這個時候,藏的人和找的人都很茫然失措,過不了多久就會結束這個變來變去他們覺得不好玩的遊戲。這個現象歸結爲一個理論即兒童看重的外部秩序和內部定向。他們不喜歡變來變去,就喜歡簡單的東西重複做,而且沉浸其中。不禁想起現在流行的網絡用語: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

我們理想中的孩子,是熱愛學習,彬彬有禮,懂禮貌,乖巧,不迷戀遊戲(特別是網絡遊戲)的。但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作爲父母的我們對他們瞭解少之又少。在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這些孩子的是自由的,老師更像是一個局外的旁觀者。看着他們自理,自處,自我調節和交往,而這些孩子可能只有十幾個月到幾歲而已,通常我們以爲他們什麼都不懂,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大人的幫助,否則只會讓事情一團糟。而放手讓他們去發揮自主性時,他們反而是禮貌的,考慮周全的。

這裏就不得不說回孩子的本能,我們成人不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勒絆者,只做心中關切,行爲疏導,不用命令式而是多建議,是否孩子會更茁壯成長呢?

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3

與其把這本書當作兒童教育類書,更不如說這本書是一本心理類書,可以療愈成人的心理書,因爲“一名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的嬰兒時期,童年時受到的心靈創傷所造成的影響慢性而持續,它們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潛在原因”;更可以看作是一本哲學書,啓迪成人怎樣生活、怎樣更有意義地生活,因爲“兒童的祕密,隱藏着成人的祕密”。

也是讀完了這本書,基本上理清了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體系。首先,她認爲兒童是有思想的、有自己的成長規律以及主動發展要求的,是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然後,認爲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前者追求競爭、結果,體現在生活中就是儘量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工作或事情等(最大效益原則),而兒童的世界是緩慢的、追求過程的,他需要自己慢慢地體驗做事情才能逐漸身心發展;第三,由於成人與兒童世界的不同生活方式,導致了兩者的衝突,而成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自己爲標尺來衡量兒童,就覺得自己都是正確的、並以此爲樣板來塑造、糾正兒童,或者爲了不影響自己的生活方式,讓兒童強行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因此成人藉助力量和權威總是去幹擾兒童、阻礙兒童的自身發展,而兒童因爲弱小無力只好被迫按成人的意願來最終表現爲壓抑自己,或透過發脾氣、搗亂等反抗方式變成所謂的“問題”兒童。

書中,分析了兒童在成人的干擾或阻礙下是如何“偏離正軌”的,比如自卑感、恐懼等的形成。但作者認爲只要我們耐心觀察兒童(謙虛、平和的教師),給予兒童適當的環境(一個讓他愉快的環境,這裏所有東西都是他們自己的)和一些材料做成的物品(可以工作的教具),兒童就會良好地自我發展,也就不會產生那麼多“問題”成人了。也是因爲讀了這本書,讓我強烈地對觀察兒童、瞭解兒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堅定了在這方面繼續深入工作的信心。

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4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關於兒童教育的書籍。作者是一位教育學家,亦是一位充滿溫情關愛的女性學者,在書中以熱情的筆調記錄了她在學前兒童方面的研究成果。

《童年的祕密》提出了“敏感期”這一理念,在當時是具有開創性的。兒童在多方面的發展擁有一個特殊的敏感時期,尤其是精神心理髮育,如果錯過,就無法重現和挽回。兒童的成長有着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需要得到教育者的尊重。

感覺是心理的第一個衝動,嬰兒透過感官來獲取外界資訊、表達自身的需求。作者認爲嬰兒對於秩序感也有要求,特別是在室內,有些孩子看似沒有原因的哭鬧,是因爲秩序感沒有得到滿足。孩子熟悉的環境遭到破壞,也會給他們帶來不安的感受,這是因爲嬰兒能夠注意到環境當中細微的改變。但這一點並沒有實驗的數據作爲佐證,作者只是舉出了一些語焉不詳的例子。我對這一點持有懷疑的態度。而皮亞傑的實驗對於兒童的固定位置感或許有一定意義,但對嬰兒不見得有參考價值。

早在19世紀,作者就已經意識到了兒童的獨立性,並且批判性地指出,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判斷兒童善與惡的標尺,把兒童視爲自己的私有財產,在無形之中壓抑了兒童的個性,並且“洋洋得意於自己對兒童所謂的熱愛和犧牲”,認爲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確途徑。

可是,這種帶有啓蒙性質的新思想卻沒有出現在同時代的中國。彼時的中國父母是多麼喜歡控制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童年的我是多麼想要一點自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穿衣打扮的選擇權,哪怕是獨自出門的時間。人和人之間的鴻溝可以有多深多遠,這樣的事情縱使說出來也沒有多少人能夠相信和理解,我也不想一次又一次去開口訴說。

無論是這本書還是精神分析流派,都認爲成人的幸福和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的確,童年與成年生活一一對應的歸因縱使困難,其千絲萬縷的關聯也無法被割裂無視。倘若世間多一些理智與熱愛並存的父母,這世界上也會多一些生活快樂、心靈溫暖的孩子。當美好被代代傳承,和暖的風也將吹開緊閉的心扉,讓微笑綻放在每一張面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