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童年高爾基讀後感(6篇)

學問君 人氣:2.13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童年高爾基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高爾基讀後感(6篇)

童年高爾基讀後感1

讀了高爾基的《童年》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和高爾基的童年相比,我們今天是多麼幸福啊!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爲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着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跟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

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着家裏的一切,脾氣非常急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爲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爲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爲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着.

由於家境貧寒,高爾基上學只好穿母親和外祖父的衣服.想到這兒,我不禁有點慚愧.因爲儘管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經常挑三揀四.

高爾基爲了上學,只得撿破爛換錢,每逢不上學的時候,他一大早起來,揹着一個大布袋,走街串巷,撿一些破布頭,破紙片賣給廢品加工.運氣好纔能有半個盧比的收入,假如運氣不好呢,高爾基上學的事就沒着落.我們現在上學什麼也不用擔心,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美日子,相比之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加倍努力學習呢?

撿破爛的錢成了高爾基的學費來源,但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反而嘲笑他身上有“臭”味.我覺得不是高爾基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故意嘲笑高爾基,他們才顯得有“臭”味.高爾基把別人的嘲笑變成催促自己學習的動力.他發奮學習、刻苦鑽研,終於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和敬重

人人皆知,高爾基先生的自傳三部曲是響譽世界的,其中的《童年》一篇,更是堪稱佳作,昨天剛剛看完,感想頗深.全文高度概括了高爾基先生的童年生活,在沙皇的統治時期,一個可憐的孩子阿繆沙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接着失去了母親,唯一的親人——外祖父也家道中落,他卻仍然懷抱着一顆求知的心坎坷而悲慘的生活,讓人感動!

看到了最後一句,我放下了書本,心情是那樣複雜,爲什麼一個可憐的孩子,他的童年那麼悲哀?爲什麼他的童年沒有一絲歡笑,只是充滿了仇恨的悲憤?蘇聯當時的社會真的那麼黑暗嗎?然而,我知道,這一切都是資本主義社會下黑暗政治鬥爭的惡果!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一個暗無天日的社會,一個國家最底層勞動人民永遠無法翻身的社會!這是高爾基先生的批判,這是文章以小見大的妙筆!一個黑暗到可以使人變壞的社會,不得讓我們膽寒,更覺得社會主義制度的光明,是她讓我們能過得如此幸福,她是公正與和平的象徵,她是東昇的太陽,照亮了華夏大地,暖和了人們冰封已久的心,才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否應該好好學習,好好珍惜?

《童年》中有一節是讓我喜歡的,那是關於一位化學家“好事情”的事,幼小的主人公在沒有被老文化完全吸收的時候,與一位奇怪的人教上朋友,很明瞭,這一定會使阿繆沙的外祖父又狠狠揍他一頓,這僅僅因爲在當時的社會,不爲沙皇服務,就是無所事事,是邪惡的,相信,這會讓許多人捧腹大笑,但更多的是思考,當時的社會真理是那麼難以接受嗎?也許這樣的事情太多,爲此,有很多科學家都獻出了生命,但是明智的高爾基先生爲他的這段短暫的友誼表現出了高興與惋惜.這也讓我知道了,黑暗的存在就是建立在人們的天真與無知上,而人們是否應該主動的去學習,應該知道,擁有知識的人就是聰明的人,也只有遮這樣的人可以維護正義與真理!

童年高爾基讀後感2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內容包括了高爾基幼年時期從三歲至十歲這一段時間的生活斷面。作者高爾基在構思這部作品時全面而真實地考察俄羅斯國民性中的強點和弱點,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特徵,鞭撻小市民的卑鄙靈魂。可以說,這本書既是作者的一段生平自述,同時也是對俄羅斯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社會政治生活所描繪的一幅多彩的時代歷史畫卷。

阿廖沙,《童年》的主人公。他三歲喪父後,被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卡什林是一個小染坊主,已瀕臨破產。他性情暴躁、乖戾、貪婪、自私;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甚至第三代也受到很壞的影響。這是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家庭,從某方面折現出當時的俄羅斯根深蒂固的小市民習氣,野蠻而醜惡。文中的這樣一句話充分反映了當時俄羅斯處處充斥着的這樣的情景:“外祖父家裏,瀰漫着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連小孩也熱烈地參加一份。”

外祖父經常兇狠的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他還非常貪財,暗地裏放高利貸,祕密接受典當,甚至慫恿徒工到市場上偷竊。幼小的阿廖沙特別恨外祖父,有時恨不得踹他幾腳,即使有時候外祖父對他親切和善,但他總也忘不了外祖父曾這麼殘酷的毒打他,而且一想起來就難過得流淚。這使他對外祖父又愛又恨。

作者高爾基在《童年》的開頭就寫道:“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爲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這一切讓幼小的阿廖沙激憤且狂怒不已,身邊的這些層出不窮的暴行和醜事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但他並沒有被這種種黑暗的醜事和腐蝕人靈魂的惡勢力所壓倒、毀滅,反而鍛鍊成長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這是因爲現實生活中除了黑暗勢力外,還有許多光明、正直、善良的人們,他們給了阿廖沙支援和力量,使他看到光明,並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屬於光明。

“小時候,我想象自己是一個蜂窩,各種各樣普通的粗人,全像蜜蜂似的把蜜——生活的知識和思想,送進蜂窩裏。”第一個,也是最多的把蜜送到阿廖沙的'蜂窩裏去的就是外祖母。外祖母在《童年》中是一個頗富詩意的婦女形象:她善良、勇敢、樂觀,從不向困難低頭,堅強的承受着生活中的各種磨難和打擊,並且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豐富的內心生活,,腦子裏有講不完的美妙的童話故事。她的形象可以說是俄羅斯乃至世界文學中最光輝、最有人性,同時也是最富藝術魅力的形象之一。而阿廖沙處於如此污濁、黑暗的環境能出淤泥而不染,很大一部分是受了外祖母的感染。除外祖母外,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那個忠厚老實、教導阿廖沙要做“正直的人”的老長工格里戈裏;那個獻身科學的進步知識分子“好事情”,以及他先後遇到的許許多多的好人……他們都是阿廖沙的良師益友。正是這些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培養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反抗精神。

作者高爾基的筆法凝練而質樸,文字準確而富於形象性,感情冷靜而執着。他清醒地同時又是深情地回眸昨日的歷史時,伴隨着細膩的對人的心理剖析和深沉的憂患意識,展現出未來的宏偉遠景。《童年》雖然寫的是痛苦的過去,卻洋溢着明快的樂觀主義精神。作者在展示和批判落後。野蠻的醜惡的現實時,也讓人們看到新一代人如何在舊的基地上破土而出,並且顯示出自己強大的生命力。而《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的形象就是這一代新人的代表。“無疑,從這層土壤裏仍然勝利地生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出善良——富有人性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對光明的人性的生活必然甦醒這一不可摧毀的希望。”不得不說,《童年》真的是一部表現俄羅斯一代新人成長過程的藝術佳作。

童年高爾基讀後感3

今天,當我閱讀《高爾基的童年》這篇文章後,被文中高爾基那種讀書時忘記一切,專心致志的態度所感染。我一字一句地仔細閱讀時,彷彿和高爾基在一起讀書。他讀得那麼專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記了。我雖然愛看書,但從中得到的收穫卻極少。爲什麼呢?高爾基如飢似渴地讀書,忘記了一切,自己與之相比較,我只是看熱鬧,反注意了一些主要的故事情節,更未注意過他人作品、文章寫作的好方法等。又因看的書多,且都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所以看罷即忘,收益淺。我想高爾基所以能成爲世界文豪,與他從小那求知若渴、專心致志的讀書精神是分不開的。同時,高爾基認真讀書的態度,不反反教育了我做任何事都要具有認真的態度。今天,我看到高爾基讀書忘了一切,而拋開粗心的唯一辦法,就是與認真交朋友,對,終於悟出,粗心並非與我相隨,不是總與我結交爲友。而今只有甩掉它,放棄它纔會通向成功之路待任何事情都要持認真的態度。今天,我細細閱讀了《高爾基的童年》後,對"粗心乃失敗的根源,認真是成功祕訣"這句話更堅信不疑了。

今天,當我閱讀了《高爾基的童年》這篇文章後,被文中高爾基那種讀書時忘記了一切,專心致志的態度所感染。

我仔細地閱讀時,彷彿和高爾基在一起讀書。他讀得那麼專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記了。讀到這裏,我情不自禁想起了自己以前讀書的情景。我與高爾基一樣,也是個十分愛書更喜歡看書的人。每當父母給我買回什麼新書或借到一本好書,我如魚得水,總是迫不及待地閱讀。我雖然愛看書,但從中得到的收穫卻極少。這是爲什麼呢?當我讀到高爾基如飢似渴地讀書忘記了一切時,與自己相比較,終於找到原因。原來我看書雖多,但閱讀時不夠認真專心,只是看看熱鬧,僅注意了一些主要的故事情節,從來不曾寫讀書筆記;也不曾體會文章的內涵;更未注意過他人人作品、文章寫作的好方法等。又因看的書多,且都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所以看罷即忘,受益匪淺。我想高爾基之所以能成爲世界文豪,與他從小那求知若渴專心致志的讀書精神是分不開的。同時,高爾基認真讀書的態度,不僅僅教育了我看書不能一目十行,更教育我做任何事都必須具有認真的態度。

我閱讀了《高爾基的童年》後,對“認真是成功之祕訣”這句話不疑了。

當我閱讀完《高爾基的童年》這篇佳作後,被文中高爾基那種讀書忘我的境界所感動。

我一個字一個字地細細品味,彷彿自己就在和高爾基一起讀書。他讀得那麼專心,那麼投入,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拋之腦後。讀到這裏,我不禁回想起我以前讀書時的情景。

每當得到一本新書時,我便如魚得水,總會找個安靜舒適的地方閱讀。我雖然愛看書,可是我總是隻對那精彩有趣的故事情節感興趣,其它的都略看,我對人物內心從不思索,更別說什麼文章內涵、主題、中心、寫作方法了。雖然書看得多,但多數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所以受益尚淺。我想高爾基能成爲大文豪,一定和他求知若渴的讀書態度息息相關吧!同時,高爾基讀書認真的態度,也教會了我做事需要認真仔細的道理。

粗心乃是通往失敗的捷徑,細心纔是通往成功的密道,我是深有感觸啊!記得這次數學考試中,有一道應用題,平時老師千叮嚀萬囑咐的,我也記得要用什麼方法的,可是到了考卷上我竟然給忘了,就是忘了關鍵的一步。當老師給我說的時候,那種心情,真是難以形容。那道題明明就很簡單,我卻全錯了。這不是我不會,是我粗心!唉,粗心總在我身邊,招之即來,揮之不去,我有時候真懷疑它是不是賴上我了。

可這次我看了《高爾基的童年》後,我終於悟出了,粗心不是與我相伴,不是與我結交,我能甩掉它;而甩掉它的唯一辦法,就是與它爲敵,與細心、認真交朋友。只有甩了它,才能通往成功之路。

今天,我細細品讀了《高爾基的童年》,明天,我便要與細心、交朋友啦!

童年高爾基讀後感4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有人的童年是快樂的,就像雨後的彩虹一般,繽紛絢麗;有人的童年是充滿激情的,就像海里的浪花,洶涌澎湃。而《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則是悽風苦雨澆灌下的花朵,充滿了憂傷與辛酸。

三歲時,阿廖沙失去了父親,母親瓦爾瓦拉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諾佛格羅德城。外祖父年輕時,是一個縴夫,後來開染坊,成了小業主。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由於家業不景氣,外祖父也變得愈加專橫暴躁。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爲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爭吵、鬥毆。在這個家庭裏,阿廖沙看到人與人之間瀰漫着仇恨之霧,連小孩也爲這種氣氛所毒害。阿廖沙一進外祖父家就不喜歡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裏含着敵意。一天,他出於好奇,又受表哥慫恿,把一塊白桌布投進染缸裏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並害了一場大病。從此,阿廖沙就開始懷着不安的心情觀察周圍的人們,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難以忍受。他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在這樣一種充斥着殘暴和仇恨的生活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

然而,即使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環境裏,阿廖沙仍然能夠感受到人間的一絲溫暖與光明,這就是以外祖母爲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着聖母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幼小的阿廖沙聽。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此外,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裏、獻身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都給過阿廖沙以正義的力量和支援,使他在哀怨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童年》是前蘇聯偉大作家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中許多故事情節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作者對慈祥的外祖母那豐富、生動、優美的童話故事和民間歌謠大爲神往,從而在內心深處激發了他對正義事業的美好希望。讀完這段故事,當我掩卷深思的時候,一種雋永而深沉的感受涌上心頭。生活是令人稱奇的,這不僅因爲在黑暗的社會中儘管滋生仇恨的土壤是如此深厚,然而畢竟在陰霾中仍然頑強地生長着鮮明、健康、富有創造力的人性,生長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終將喚起我們對新生活的渴望,相信正義的、人道的曙光終會降臨。

《童年》裏所描繪的生活,那黑暗的時代,早已成爲過往。緬懷過去是爲了開啓未來。人類之所以從愚昧走向文明,從孱弱走向富強,是因爲我們能夠在暗夜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發現善良,在冷酷無情中尋找到人性的光芒,能夠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

讀完《童年》,我感到自己是在蜜罐中長大的。從小不愁吃,不愁穿,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擁有爸爸媽媽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呵護,而我卻在幸福中迷失了自己,甚至覺得自己的童年幾乎與快樂絕緣。也許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童年》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困難總會戰勝,黑暗終將過去,太陽總會衝破迷霧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只要你能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即使你眼前可能還有烏雲,即使你的生活也許還有悲傷,但只要挺直身軀,用善良、樂觀、友愛的心態對待生活,那麼,你一定會迎來一個充滿幸福美好的的明天。

童年高爾基讀後感5

我相信,無論是怎麼樣的人,一定都無法忘懷童年所給予他的回憶。無論這種回憶對他而言是否美好,是否擁有着重要的價值,都會無法忘記。因爲,這種回憶早已深深的植入到他的記憶中了。所以,在空閒的日子裏,我拜讀了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之一的《童年》,以下就是我在讀的日子裏的一些感觸與啓發。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着。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着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着你品嚐;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幹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嗎?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總是想着有大人在輪不到我們。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知道父母的艱辛是爲了我們.。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

如今,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童年高爾基讀後感6

人人都知道那一句“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卻怎麼也翻不開高爾基這位偉大的俄國作家,那厚厚的磚頭書。《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是他自傳的三部曲,中間藏着距離我們近兩百年的時光,可你倘若翻開評論,入目卻皆是眼淚。

我們永遠無法忘懷童年,這是我們作爲人最初的旅程體驗,就像一張白紙被塗上底色,我們很難再真實的還原過去,所幸還有文字做最真誠的記錄者,這是一個孩子真實的童年,請一定慢慢讀。

童年回憶裏住着的那個人

幾年前的秋天,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我擠進了公交車,車上的人不太多,可是也沒有多餘的座位。懷孕的我站在了車廂的中間,一位滿頭銀髮的婆婆下車時,看了我一下說:“誒呀,姑娘,不好意思,我都沒看到你現在不方便,前面有位置,你肯定很累,趕快去坐吧”。

我很意外,連聲感謝,目送她顫顫巍巍地下車,坐下的那瞬間,奔波一天辦事不順的我忍不住淚流滿面。那一聲關心觸動了我,我一下子想到了我的外婆,如果她還在,一定也這樣善良體貼。這個在我童年裏至關重要的人物,在多年後的日子裏,深刻地感動着我的心,在孤獨無助的時刻裏,時時給我力量。

《童年》裏小主人公阿廖沙的外祖母何嘗不是如此?自私瘦小、粗暴急躁的外祖父,貪婪懶散卻垂涎家產的兩個舅舅,是這個小康家庭的男性成員,這樣的頂樑柱註定了一個不幸福家庭的結局。

即使再卑微,也要熱愛生活

女性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是辛勞的代名詞。她們常常就像一個不停被抽打的陀螺,而生活就是那條皮鞭,直讓她們爲丈夫和孩子奉獻一輩子。或許我們今天不是最好的時代,但對於絕大多數女性而言,已是一個全新的時代,至少我們可以靠自己能力養活自己,在不高興的時候坦然的說不。

而在《童年》裏,外祖母足足生了十八個兒女,可以想象,她這半生就在牀褥上不斷地懷孕、生產,全無自己的生活。但上帝僅僅給她留下三個:爲愛私奔、再嫁、再育、離世的女兒,爲爭奪家產大打出手的兩個兒子。

外祖母要照顧阿廖沙,還有女兒再婚的孩子,爲壯年喪妻、貪婪無恥的兒子們操勞,照顧有了後母的孫子薩沙,依順於對她拳腳相向、脾氣暴躁的丈夫。

一次又一次迎來災難,自己被逼得無處可逃,她卻用果敢衝進失火的染坊拿出易爆的礬油,用善良養育了被遺棄的茨岡尼克,用真誠撫慰了瞎眼的格里戈裏,在放鬆的時候盡情扭動舞蹈,高聲歌唱,把好聽的故事講給無數人。

活得這麼辛苦卑微,卻這麼熱愛生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拯救命運的天使總會在你身邊

但凡看過《童年》的人,都不會忘記其中外祖母的形象。這個寬厚的女性,歲月不曾在她臉上鐫刻疲倦和憤怒,道道溝壑是深情和熱忱,紅鼻頭裏浸過的鼻菸和油,卻成了最芳香的回憶。外祖母博大的愛,拯救了無數的靈魂,她從來不和命運做鬥爭,做自己該做的事,無問西東。

她享受着好像和她無關又有關的苦難。她寧靜地活着:織自己的花邊,信奉善的上帝,講有趣的故事,愛所有的人,她就是把自己活在了無數人的心裏。這就是“外祖母們”給予我們最珍貴的愛。

“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綴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坐在門前的矮牆上,一遍遍懷想,也是黃昏的沙灘上,有着腳印兩對半,那是外婆柱着杖將我手輕輕挽。”

這首歌唱出了歌手潘安邦童年時期和外婆一起的美好時光,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正是因爲有和外婆深厚的情感,這首歌才唱響了大江南北。多少孩子是在外婆的臂彎上長大的,外婆包的餃子、外婆做的餈粑、外婆炒的辣子雞、外婆煲的湯,都成爲了最美的回憶。

永恆的愛可以延續很久,即使生命不在了,愛時常會在腦海裏重現,讓你明白,這種愛是傳承,是人世間溫暖的所在。對阿廖沙來說,童年是不幸,是孤獨,可也是溫暖。帶着這份溫暖,去閱讀《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