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週記>

端午節週記3篇

學問君 人氣:2.21W

工作在不經意間已經告一段落了,一週的時間,一定有不少感想,是不是該好好寫一篇週記記錄一下呢?千萬不能認爲週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週記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週記3篇

端午節週記 篇1

又是一年的五月,又是一個端午,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後來爲了紀念屈原,就把米裝入竹筒中投入江中,再後來就用蘆葉把米包起來煮熟自已家人吃。我們把它稱作糉子。糉子是端午節必須要有的食品。賽龍舟是必須有的活動。其次就是洗艾草﹑喝雄黃酒﹑扣絨線﹑掛香囊等。

包糉子可是門技術。首先要把蘆葉放在鍋裏煮一下。這樣蘆葉就不容易破損。而且顏色會更綠更亮。把蘆葉撈起來放在冷水中等它冷卻。在蘆葉最寬一段的三分之一處,將其繞成圓錐狀,然後將泡好的糯米裝進圓錐裏,再放上一些棗﹑花生﹑臘肉之類的東西之後就可以封口了。將剩下的蘆葉按照糉子的輪廓再裹上幾圈最後用繩子紮起來,一個糉子就算包好了;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多了。只要把糉子放在鍋裏煮酒可以了;看着碧綠糉葉,雪白的糯米,中間又鑲嵌着一顆大紅棗。光是聽着就讓人垂涎三尺。吃的時候再撒上一把糖,別提有多享受了。吃完了糉子就該去看賽龍舟了。

龍舟跟普通的船是不一樣的。龍舟兩頭很窄,它的寬度正好夠一個人坐在裏面。每條龍舟大約可以坐20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船頭還放在一面鼓,是用來掌握節奏,控制速度的。大約有20多條這樣的龍舟都整裝待發;賽龍舟終於開始了,號令一下每條龍舟就像是離了弦的箭一樣在震天的鼓聲中有節奏地向前劃去。沒一個小夥兒都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看到他們這樣的努力,我早感動不已了。這就是中華少年﹗這就是我們強大的祖國。

現在的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過我們的傳統節日,他們更願意過外國的一些節日。這是很不好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時要靠我們自已來傳承下去。中國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要靠我們來發揚光大。我希望大家都能夠愛我們的傳統節日,都能積極地參加和組織活動。這樣我們的國家纔會經久不衰,更具特色。

端午節週記 篇2

“蘆葉裏包着一隻小白狗,扎一槍咬一口。”這個迷語你能猜到是什麼嗎?答案就是棕子。說到棕子,大家就會想到一個節日——端午節。因爲只有在端午這個我國的傳統節曰裏,家家戶戶纔會吃糉子。那麼,你知道端午這個傳統的節日是怎麼來的嗎?那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離騷》《九歌》這兩首偉大的詩作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的作者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丹陽人(今湖北秭歸),是楚武王的後代,他對當時的國君楚懷王忠心不二,可是國君對他卻不信任,而一些不懷好意的大臣又對他進行排擠,苦悶與不得志讓他選擇了一條不歸路——投汩羅江而死。

因爲屈原在老百姓中有很高的聲望。屈原死後,老百姓爲了懷念他,擔心魚蝦吃掉他的遺體,人們就把米飯和其它魚蝦愛吃的東西裝在竹節裏把竹節投入江中。久而久之,演變成了用蘆葦的葉子把米包好,外面用細線把它紮緊,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所吃棕子的`模樣。

端午節還有很多其它的活動,比如:賽龍舟,掛艾草,喝雄黃酒等。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活動,一直流傳到今天。而掛艾草,這當然也是端午節一種必不可少的活動,因爲古時侯艾草的含意就是保平安,爲了讓屈原平平安安地走,家家戶戶都把艾草掛在家門口。

透過以上的介紹,你是否對端午節瞭解了呢?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的端午節吧。

端午節週記 篇3

端午佳節到了,我很興奮。今天我家要開始包糉子了。

一清早,媽媽就把包糉子的材料都準備好了。開始包糉子裏,只見媽媽撿起四片糉葉疊在一起,用指頭一卷,就捲起一個像漏斗一樣的小鬥,媽媽又用勺子挖了米跟棗包緊,又用另外一片糉葉裹在外面,用糉針固定好,一個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裹好所有的糉子就開始煮糉子了。媽媽把裹好的糉子,一個個放進鍋裏,加滿水,就開始燒火煮了,大概煮了一個多小時,聞到了糉子的清香,媽媽說糉子好了,可以吃了,我在一旁已經迫不及待地乾嚥口水。媽媽看到我那饞樣都笑得合不攏嘴。剝開一個糉子,雪白的米粒,紅紅的棗肉,狠狠地咬上一口,真是香甜啊!

端午佳節吃糉子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習俗,傳說在端午佳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的。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許多愛國主張,但楚王不採納。最後,楚國國土被侵佔,他滿懷憤怒,跳江自盡,人們爲了懷念他,崇敬他,在每年的那一天,就把糉子跟許多好吃的投到江裏,就是爲了不讓魚兒吃屈原的屍體呢。

今天,這個端午佳節我覺得過的很開心,真希望天天都是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