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業培訓>

最新社會工作實務考研複習資料

學問君 人氣:2.75W

在我國社會工作不僅包括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和社會服務,還包括移風易俗等社會改造方面的工作。是一個全方面服務社會的工作。下面由小編爲大家分享社會工作實務考研複習資料,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最新社會工作實務考研複習資料

  第一部分社會工作實務方法

一、個案工作

1個案工作的涵義與特點

個案工作是由專業社會工作者運用有關人與社會的專業知識和技巧爲個人和家庭提供物質或者情感方面的支援與服務,目的在於幫助個人和家庭減低壓力、解決問題,達到個人和社會的良好福利狀態。這個定義界定了社會個案工作的性質,指明瞭個案工作的目標在於增進個人與社會的福利,手段和途徑則是透過運用各種科學的助人知識及活動來幫助個人和家庭。

2個案工作的理論與主要模式

(1)危機介入模式

危機的概念由埃裏克·林德曼和吉拉爾德·卡普蘭在20c40y-50y提出,個案工作中危機是指一種對平衡穩定狀態的改變,危機不一定非要是災難性時間,可以是正常發展過程中的狀態,同時也是有開頭結尾的持續性過程,危機是問題與希望的並存。危機與壓力不同,危機是短期現象,個人會力圖儘快重建以前的和諧,壓力的概念則含有長期壓迫的感覺,但危機和壓力又是有聯繫的,處於危機的徵兆則有可能是人們的抱怨和憂傷。

危機介入術:1.開始階段—第一次會談時要收集案主的基本資料,並將會談集中在正在經歷的危機事件上,然後要弄清其最大問題是什麼,從而把問題集中在目標上,找出真正問題。2.中間階段—工作者進一步收集資料,擴大對案主的認識,如可以把當前發生的事件與過去生活經歷相聯繫,指出前因後果的關係,以幫助案主改正對問題的認識。3.結束階段—回顧開始時雙方協議要做的事執行如何,提醒案主結束的時候到了,並與案主一同回顧已經取得的進步。

危機介入模式的有關理論:人格理論,自我心理學,觀察學習理論

需要注意的問題:需要把引起危機的事件或者原因具體化,清晰化,爲危機作出迅速判斷,工作者要擔當提供資訊和建議,需要時可積極並系統化的介入個案的角色。要限定時間,鼓勵案主面對未來。

(2)任務中心模式

任務中心模式認爲,個案工作應該是一種目標集中的活動,在社會工作專業化的過程中,要注意效率和效果,既要考慮如何更有效的幫助案主,又要節約時間和金錢。該模式應用於人際衝突,不滿意的社會關係,正式組織中的問題,角色困難,社會轉型中的問題,情緒問題,資源不足問題和行爲問題這八類。

步驟:1.開始接觸、探索和協議。2.闡述目標以及要完成的任務。3.在快結束時與案主回顧重要的進步並鼓勵案主,幫他確定進一步工作領域,從而結束個案工作。

該模式優點:在問題探索、協議和確定任務階段,任務不僅是針對案主也是對於案主有關的系統的;該模式工作對象可以是個人、夫婦或家庭;強調案主的優點和優勢及他們的網絡資源的重要性;將工作者和案主置於同等地位而不是單向由案主向工作者傾訴。

該模式要求的能力:傾聽、抓住問題核心、達成協議、溝通與迴應的能力。

(3)社會—心理模式

社會—心理模式是將案主心理狀態、心理過程同他生活的社會環境結合起來考慮並進行工作的方法。該模式是一種認識和理解問題的方法,是系統的認識論。

自我防衛機制,是個人應付焦慮、防止自我過分強大、保持心裏平衡的手段。

人格有三部分組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生物的我,它總想衝破一切障礙獲得滿足,從而獲得生存空間,根據享樂原則行事,屬潛意識層面。超我是社會化的我,根據道德原則行事,對本我有制約作用。自我則在本我、超我之間起平衡作用,根據現實原則行事,調和內部本能和外部現實環境以滿足需要。弗洛伊德指出,一個健康的人格應該是這三部分的平衡。

自我強度指永遠處於改變中的一種應付挫折、控制衝動、合理使用自我防衛機制的能力。

社會—心理模式的框架:1.理論基礎—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強調自我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針對問題—內部心理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外部環境問題。3.目標—理解和改變人及其所處的環境,或者二者同時進行,即直接介入和簡介介入並舉。4.案主角色—案主如同病人,處於被動位置。5.工作者角色—研究、診斷和治療者。

(4)行爲治療模式

行爲治療模式的個案工作的基礎是行爲主義理論,行爲主義代表人物斯金納認爲人的行爲主要取決於外部環境。

四種學習形態:1.反應學習—行爲主義認爲人類行爲的本質是人對環境刺激的本能反應。無條件反射是不受人意識控制的,不是學習獲得的;條件反射是學習形態。2.操作學習—研究如何透過改變環境來改變行爲,即控制或者操作條件,相應的產生一個期望的行爲。斯金納認爲改變了條件即改變了結果,如果一種行爲被強化,它的出現頻率就會增加,要想得到期望的行爲即強化它。3.觀察學習—透過觀察他人而學習,不需要經過“嘗試錯誤”的學習過程。4.認知學習—認知學習認爲人會感受和思考,即人賦予事件以意義,人的思想和感受影響人的行爲。

技巧與過程:1.技巧—正強化(獎賞)、負強化(懲罰)、角色扮演、榜樣。2.過程—建立關係,評估問題,找出要學習的正確行爲並示範讓案主進行角色扮演,佈置作業,評估。

行爲主義個案工作框架:1.理論基礎—學習理論2.適應問題—恐懼症、抑鬱症、焦慮、社交困難及問題行爲。3.目標—小而具體,可測量以便評估4.案主角色—測量行爲的基礎、頻率、強度、週期及其中環境,寫日記記錄行爲。5.工作者角色—直接積極的教育幫助者。

(5)敘事治療模式

敘事治療模式是以日常對話爲基礎,從多向價值視角出發,重新審視社會工作輔導過程以及由此帶來的在輔導關係和輔導技巧上的一些變化,透過“故事敘說、外話、解構”,使人變得更自主、有動力。

敘事治療模式的理論假設:後現代主義—認爲所謂真理的是生活於特定情境中的人們建構出來的,而語言正是這種建構的工具和結果;社會建構主義—是該模式的哲學基礎,認爲客觀的現實並不存在,現實是人們藉着語言建構出來的精神產物。

模式的特點:能讓工作者和案主反思、調整對生命的態度,明確生命的抉擇,重寫生命故事,人如何賦予過去意義就表示人將以如何的態度面對未來,一旦從充滿問題的故事中解脫出來,人將以更客觀有力的方式處理他們的問題。

治療過程:1)與案主或家庭一起對於困擾問題做出彼此均同意的定義。2)將問題擬人化,並找出壓迫案主的意圖和方式。3)探討問題是怎麼幹擾、支配或使案主失去信心的。4)發掘在哪些時候案主並未受問題支配或生活並未受到干擾。5)找出過去的證據,來證明案主和家庭有足夠的能力站起來,應付和解決面臨的問題。6)引導案主和家庭思考在上述能力之下未來將要過的生活。7)找出一羣觀衆來聽取案主表達新的認同感和故事。在過程中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使案主確信自己並不是問題的本身。

技巧:1)問話---在互動的間歇提問,以引匯出案主自己真正想擁有的經驗。2)解構式問話---鼓勵案主從不同角度定位故事以擴大案主的視野去發現問題。3)開啓空間的問話---構建獨特的結果。4)發展故事的問話---提出發展故事的問話引導故事的重寫。5)意義性問話---鼓勵案主思索並體驗獨特結果、較佳方向和新故事的涵義。6)故事的建構7)迴響與強化。

二、小組工作

1小組工作的涵義與特點

美國社會工作教育委員會與1959年指出,社會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透過有目的的團體經驗,協助個人增進其社會功能,以更有效的處理個人、團體或社區的問題。其功能有影響個人發生轉變、社會控制、用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再社會化這四個方面。小組一般有六個基本特性:小組存在於一人以上,成員間有共同的目標和利益,成員對小組有認同感,成員間相互依存互相影響,小組中有自己的控制方式,形成特定的小組文化和氛圍。

2小組工作的理論和主要模式

小組工作的主要理論來源是社會學、心理學、系統理論,社會學---1.心理學理論是在小組工作中用的最多的理論,運用在工作中時以個人的工作爲焦點,其鼻祖弗洛伊德認爲成年人的問題源起於在兒童期未解決的心理衝突,這類衝突或許是兒童期某些需要未得到滿足,抑或是經歷了的心理創傷。當個人無法解決實際問題時,會用自衛手法處理衝突。透過小組實踐,人們可以建立起他們處理個人關係的技巧、解決問題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自信心。2.學習理論,重點在於成員的個人行爲而不是小組行爲。主要方法有三種:傳統條件反射理論—在傳統方法中行爲是與刺激相聯繫的;強化條件反射理論—立足於人的行爲受行動的結果的影響;社會學習理論—行爲是對他人的行爲觀察和評價過程中學習的。3.系統理論,把小組看作由不同的互動因素所組成的系統。帕森斯認爲小組是個有許多相互依賴的成員的社會系統,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這個小組系統作爲一個有機的整體執行時,試圖保持一定的秩序和穩定的平衡。

主要模式:

社會目標模式—理論來源於系統論和社會學的觀點,強調社會系統與人和羣體間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該模式特點爲以關注社會整合和人蔘與社會的責任感爲工作重點,透過人的能力和意識的提高去影響和改變社會。

治療模式—以修正理論和社會化理論爲基礎,關注的是各人的心理和行爲問題的矯正而不是社會,其介入重點是爲個人提供一個小組的治療環境,爲個人提供心理康復和行爲指導,幫助小組成員達到適應社會生活的`最佳狀態。

互動模式—理論基礎是系統論和場論,關注小組成員和小組環境、社會環境的關係。該模式既關注個人也關注環境,要透過個人、小組和社會系統之間的開放和相互影響,以達到增強個人和社會的功能。

除了以上模式以外,還有相關的小組工作模式,有過程模式,行爲模式,任務中心模式和小組中心模式。

3小組工作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前屬期階段:小組的開始階段,小組成員初進小組,心理狀態是觀察和探求身外環境,對他人既接近又迴避的保持着戒備,處於矛盾的困境。工作者的鼓勵促進他們考察、改善外部條件,有助於他們儘快適應。

第二階段—權力和控制期:成員慢慢熟悉環境後,試着透過權力競爭與控制的過程,認識和確立自己在小組中的角色,從而形成小組組織的初步結構。

第三階段—親密期:小組的成員對小組的投入增強,關心其他成員,開始意識和承認小組的經驗在他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開始思考小組額目標。

第四階段—分辨期:小組成員彼此熟識,對小組有較高認同,成員們更加聯合、客觀、合作,以至能提出更現實的建議或計劃,並實施大型的方案、項目。

第五階段—分離期:小組目標已經實現,成員們面臨分離,開始在其他地方尋找新的資源以滿足他們自己社會的、娛樂性的和職業性的需要。

4小組工作的原則與技巧

原則:1.認可每個人的獨特個性及行爲的多樣化。2.認可小組是多種多樣的及行動是多樣化的。3.真誠的接納每一個人4.建立有目的的助人關係。5.鼓勵及促使小組成員之間實現有益的合作關係。6.適當的修正小組過程。7.鼓勵成員根據自身能力參與小組活動。8.促使小組成員投入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9.鼓勵小組成員透過衝突去體驗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10.爲小組成員提供各種新機會。11.明智的運用制約。12.有區別的運用工作方案。13.對個人和小組的進步不斷進行評估。14熱誠、人道和嚴於律己。

技巧:

一般性技巧---建立關係的技巧,觀察的技巧,組織和介入的技巧,領導的技巧,溝通的技巧,參與小組活動的技巧,運用社會資源的技巧,評估小組過程的技巧。

有效促進溝通的技巧—注意資訊傳遞的外部環境,注意語言的選擇,提供合作性的目標,關注和調整小組中的互動模式。

組織會議的技巧—形成良好的開始,把握討論的進程,做好總結,完善結尾

小組工作者在會議中的角色是示範者,促進者,調解人和支援者。

三、社區工作

1社區工作的涵義與特點

社區工作是專業社會工作的一種基本方法,它以社區和社區居民爲案主,透過發動和組織社區居民參加集體行動,確定社區的問題與需求,動員社區資源,爭取外力協助,有計劃、有步驟的解決或預防社會問題,調整或改善社會關係,減少社會衝突,培養自助、互助及自決的精神,加強社區的凝聚力,培養社區居民的民主參與意識和能力,發掘並培養社區的領導人才,以提高社區的社會福利水平,促進社區的進步。

2社區工作的主要模式

地區發展模式:該模式是在一個地域內鼓勵居民透過自助及互助去解決社區內的問題,工作重點是提高居民的民主參與意識與挖掘、培養當地人才。用於那些比較簡單的社區。

社會計劃模式:該模式依靠專家的意見,透過有關專家的調研、論證、計劃,然後落實、推行,去解決社區內的問題,用於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

社會行動模式:該模式在西方的社區中常見,特別適用於情況複雜,社會矛盾較多,政府部門官僚化,居民利益缺乏保障的社區。社區工作者動員組織社區居民採取集體行動,以從下而上的形式,求的公正解決問題。

3社區工作的技巧

分析技巧——瞭解社區結構、過程、資源、問題,分析社會政策及社會問題,社區觀察,街頭訪問,家庭訪問,文獻分析,訪問社區領帶,社區調查。

關係建立與維繫技巧——初步接觸技巧,街頭談話、家訪、電話訪談,社區關係聯絡並建立形象,處理與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政治團體的關係。

動員及組織技巧:動員羣衆,發掘和培養社區領袖,居民組織的建立與運作、主持會議、組織行政事務,社會行動(包括記者招待會,羣衆大會,談判等)

活動程序設計技巧:策劃活動,制定目標,宣傳策略;調動資源,評估指標。

行政管理技巧:檔案資料處理,財務處理,計劃、評估工作。

4我國的社區工作

我國的社區社會福利服務是指在政府的倡導下,以一定層次的社區組織爲主題和依託,以自助-互助的廣泛羣衆參與爲基礎,既突出重點對象又面向全體社區成員的,用服務設施和服務項目來增進公共福利,提高生活質量的區域性、社會性的福利事業。可分爲救助性福利服務,社區事務性服務和市場化營利性服務。

四、社會行政

1社會行政的涵義與功能

社會行政是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種資源,實施社會政策,以向有需要者提供社會服務的活動,其核心內涵是執行、實施社會政策。

功能:將社會政策變爲社會服務行動;合理運用資源,促進有效服務;總結社會政策的執行經驗,提出修訂建議。

2社會行政的內容

社會行政包括社會服務計劃,社會服務組織,督導與激勵,服務系統中的協調與控制,評估與報告。

1)社會服務計劃是指預先對社會服務的提供進行科學的設計和計劃,其提供的是社會政策的具體化和操作化,它直接涉及社會福利資源的分配問題,因此需要考慮與其相關聯的各類社會影響因素和問題,並對具體的服務過程進行計劃,其中編制預算是一項重要任務,編制預算包括科目預算,成果預算和方案預算。

2)社會服務組織也稱社會工作機構,其結構類型有直線型、職能型、直線—職能型、事業部型和矩陣型等,其中直線型和矩陣型在社會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要完成社會服務的任務必須擁有高素質的社會工作人員,招聘、錄用合格成員並構建合理的工作團隊是社會行政人員的任務。

3)督導是機構中的行政人員爲更好的完成機構所承擔的任務對被督導者的工作給予指導、協調、強化和評價的活動,是一個滲透了社會工作價值觀、工作技巧、人際關係、工作規範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性活動,它有利於員工的成長和社會工作任務的完成。督導有指示型督導、指導型督導和支援型督導,分別適用於不成熟到比較成熟的工作人員。

激勵是激發人的動機,誘導人的行爲,使其發揮內在潛力,爲實現所追求的目標而努力的過程。

4)協調時使服務系統各部分之間、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協調一致達到目標的活動。以協調活動的設計劃分可分爲程序性協調和工作性協調;控制包括對機構工作進程的控制和對機構衝突的控制,前者是指依照某種計劃對相關部門、成員的工作進度和效果進行的綜合控制,後者是指對機構的不同成員或不同部門由於工作或興趣等因素髮生的衝突進行控制。

3社會服務評估

社會服務機構評估是對整個機構的執行及所提供的服務的評價,是將現狀或結果同計劃相比較,從而判定機構功能狀況的活動。其具有重要的意義:明瞭服務計劃的執行情況,發現成績和改善不足以更好的推進機構工作;向社會服務的支援機構作出交代;還可以對相關政策做出評估並促使政策的修訂,總結社會服務經驗、發展理論。

評估的內容:社會服務的投入情況,服務的工作進度,服務效果,服務活動與工作計劃的偏離情況等。

類型:方案/投入/過程/結果/效率評估

方法:主要採取社會調查方法進行,費用-效益分析法有廣泛的實用性,該方法計算服務項目的費用和效益,換算成可比較的量以作出分析評估,是有效的評估方式。

  第二部分社會調查研究方法

一、社會調查研究的主要過程與內容

1調查研究的主要階段

調查研究主要是透過問卷調查或結構訪談的方式,直接從取自某個總體樣本那裏系統的收集資料的方法。主要階段包括以下方面:

準備階段——1.確定研究課題。課題通常產生於對社會實踐、社會問題、新的社會現象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課題首先必須是可以運用社會學及相關科學的研究手段來解決的,必須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課題提出以後,還要對其加以論證,課題的論證主要說明其意義、價值、可行性的問題。課題的確定還要明確研究目的和研究性質。

2.研究設計。確定研究內容或對象,並對研究對象的層次加以把握以確定研究單位,,根據具體的研究課題和研究條件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式。

3.組織安排。

資料收集階段是第二階段

最後則是資料彙總後的資料分析階段

2研究的單位與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具有三類重要形式,即存在狀態、主觀傾向、實際行爲。

存在狀態是一些客觀指標,透過它們可以描述研究單位的基本情況,分析對象的狀態包含個人年齡、身高、職業、文化程度等,組織狀態則有組織結構、人員規模等;主觀傾向包括態度、觀念、信仰、個性、動機、偏好等內在的因素,因此常需要研究設計中的中介概念、變量來測量;實際行爲是一種外顯變量,研究者一般可以直接觀測到。

研究的單位——指研究對象的基本單元。確定研究單位對於研究十分重要,因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將研究單位的特徵彙總起來描述由它們組成的較大集合體或解釋某種社會現象。研究對象在特定的研究單位層次上表現出來的規律並不一定適用於另一類型的研究單位,因而一項研究常需要保持研究單位的一致性,並要求擦用與研究過程相同的研究單位來做研究結論。研究單位的層次可以分爲個人、羣體、組織、社區及更高層次的社會關係結構。研究單位是研究者經驗觀察對象的層次。在研究設計中。它對定量研究來說很大程度影響着抽樣方案和調查方案的制定,對定性研究來說也是觀察目標的選擇。

二、測量

1測量的水平

測量是對變量的測量,所謂變量是對研究單位的屬性、特徵概念化和具體化,從測量值的定量化程度來看,可將變量分爲—定類變量、定序變量、定距變量和定比變量四個層次水平。

定類測量:是對定類變量的測量,他是測量尺度中最低的一種,常用來對定性的社會現象進行測量。其包括記號和類屬兩種。記號爲識別標誌;類屬爲對變量的不同狀態的度量。對定類測量的數值的計算只能是計算每一類別出現的頻率或百分比。

次序測量:是對能夠依操作定義而明確排列大小、等級、高低、先後等次序的變量所進行的測量。其程序有多種,等級順序,配對比較法,恆常刺激法和連續性類別法。

定距測量:其除了有定類和次序測量的特徵以外,還要求尺度上的間距代表所測量特徵在數量上的間距。

定比測量:是測量中最高的層次,除了前面三種的特徵以外,還有可以計算兩個觀測點之間的比值。定比測量課進行類別差測量,次序差測量,兩個觀測點之間的間距差測量及比值測量。

在選擇測量水平時,應注意定類或定序測量這種類似計算的合理性和可能出現的偏差;選擇測量尺度要結合課題要求與研究條件;收集更多更精準的資訊用簡單的方法運算是利於今後補充分析時必要的策略;選擇何種尺度取決去研究所要求的精確度。

2概念的操作化

變量相對經驗層次的測量而言,還是一種相對抽象的定義或界限,要對概念進行測量,就需要將抽象定義轉化爲可操作定義。操作定義就是透過具體的程序或指標來說明對變量的測量辦法,可以使一些陳述變量關係的假說獲得驗證的機會,也便於今後同樣的研究有所根據,有利於比較彼此的結果。確定操作定義的前提是釐清概念的抽象定義,然後就要注意把握分寸,既不能遺漏抽象定義中所確定的研究內容,又不能使各操作定義之間彼此具有互斥性,儘量避免操作定義之間出現交叉。

3信度與效度

信度是指測量數據與結論的可靠性程度,即測量工具能否穩定的測量到它要測量的社會現象的程度。信度可以看作是系統性變異在測量到的總變異中所佔的比例。X=T+O+B+E ,測量變量的值x,t爲真實值,o爲其他變量的影響值,b爲系統偏差,e爲隨機誤差

信度的檢驗方式:1)重複測量:就相同變量用相同題器對同一羣被調查對象前後測量兩。2)對分測量:對同一概念設計A,B兩組一一對應的測量題目、按題目的巍峨單雙分成兩半計分,在同一條件下對同一羣調查對象進行測量,再根據各個人的這兩個部分的總分,計算器相關係數就得到對分測量的信度,又稱折半信度。3)複本測量:對相同的測量變量,設計兩份類似的題器,並分別放在A B 兩份問卷中,A用作原本,B作爲副本。在調查中,讓被調查者同時接受A B兩種方式的調查,然後根據調查結果計算其相關係數,就得到複本信度。4)主觀評分法:要檢查評分信度,可計算一個評分者的一組評分與另一個評分者的同一組評分的相同係數。

影響信度的因素:1)被調查者2)調查員3)測量內容4)測量環境和時間

效度

測量的效度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所測量的指標內涵正是概念內涵,二者在內容上性質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測量指標應該儘可能涵蓋概念,二者在成都市應儘可能重合。

效度計算

從上述的測量分變量的觀點來看,效度就是在測量得分的總變量中,有所要測量的特質所造成的變異量多站的百分比,

效度的檢驗方式----1)評價內涵效度:測量指標同我們所研究的概念內涵的相符程度,判定指標是否反映了概念的基本內容。2)確立效度標準:是被假設或被定義爲有效的測量標準,他是已經使用過的、並在一定的範圍內被一致判定爲具有較高內涵效度的概念指標。3)測定結構效度概念內涵還表現在概念之間的關係上。考察結構效度是要了解測量工具是否反映了概念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是否符合概念和命題的內部結構。4)內在效度於外在效度:測量是在具體時間、地點、對具體的調查對象所做的觀測。如果在一項具體研究中,對上述三種效度(內涵效度、準則效度、結構效度)的檢查沒有發現問題的話,就可以認爲這一研究具有內在效度,他的資料和結論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問題。

信度與效度的關係----1)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2)信度高效度未必高3)效度低信度有可能很高4)效度高,信度必然也高

三、抽樣

1. 所謂抽樣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從總體中抽取能代表總體的一部分元素,即樣本,然後根據樣本中所含的資訊對總體的狀況進行估計和推斷的過程。

2. 概率抽樣依據概率論的基本原理,按照隨機的方式進行,他充分考慮等概率的原則,可以避免抽樣過程中的人爲影響,可以對樣本誤差加以控制,以保證樣本的代表性。概率抽樣包括簡單概率抽樣、系統概率抽樣、分層概率抽樣、整體概率抽樣、多段抽樣的具體方法。

3. 非概率抽樣,主要是按照抽取樣本的方便性、主觀判斷、主觀意願來選取研究對象,與概率抽樣相比,其最大的區別是無法保證抽取樣本的等概率性,對總體的代表性較差樣本誤差無法控制和估計。但是,許多情況下,非概率性抽樣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尤其在一些探索性研究中,人們也常常採用他。從抽樣的方式看,非概率性抽樣又可分爲偶遇抽樣、主觀抽樣、配額抽樣、滾雪球抽樣。

四、定量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是採用一種預先設計好的結構化、標準化的問卷作爲資料收集工具的一種調查方式。突出特點:1)問卷調查是一種典型的定量研究手段,透過問卷調查可以獲得豐富的量化資料,可以說問卷調查就是透過對這些量化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來獲得研究結論的一種手段。2)問卷調查主要是按照特點設計的問卷,程式化的程序和系統的數據處理技術來收集研究資料的,應此,標準化是問卷調查的一個明顯特點。3)問卷調查的基本目標是透過問卷訪談資料來推斷研究主題,應此大多數的問卷調查研究要透過一定的方式從研究對象的總體中抽取出必要的樣本,並從樣本的統計分析中來推斷社會現象和社會過程中的總體狀況。4)問卷調查的邏輯過程與個案研究從經驗事實來構建理論相反,他從一個或多個特定的理論命題、理論假設出發,然後收集資料來驗證或僞證這些理論假設。

一項問卷調查任務的完成包括以下幾個基本環節:問卷設計,抽樣設計、試調查、調查的組織實施、數據整理、數據分析以及撰寫研究報告。

2實驗法

五、定性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的特點

2訪談法

透過訪員和受訪人面對面地交談來了解受訪人的心理和行爲的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又稱晤談法。在訪談過程中,儘管談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經常在交換,但歸根到底訪員是聽話者,受訪人是談話者。訪談以一人對一人爲主,但也可以在集體中進行。

3焦點小組

是指從研究所確定的全部觀察對象(總體)中抽取一定數量的觀察對象組成樣本,根據樣本資訊推斷總體特徵的一種調查方法,也的傳媒研究者經常採用的一種方法

小組(焦點)座談是由一個經過訓練的主持人以一種無結構的自然的形式與一個小組的被調查者交談。主持人負責組織討論。小組座談法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傾聽一組從調研者所要研究的目標市場中選擇來的被調查者,從而獲取對一些有關問題的深入瞭解。這種方法的價值在於常常可以從自由進行的小組討論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

4觀察法

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自然條件下,透過感官或藉助於一定的科學儀器,對社會生活中人們行爲的各種資料的蒐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