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位百科>

心理師尋找督導的途徑一專業督導和同儕督導

學問君 人氣:2.95W

目前國內心理健康從業人員的心理督導情況堪憂。大多數心理健康從業者基本認同心理督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認同督導是心理健康從業者最重要的培訓內容,也感覺到工作中最大的壓力來源就是缺乏督導。但是,接受過督導培訓的心理健康從業者不太認可當前的督導培訓,我國具備督導能力的督導師相當缺乏,急需一大批專業過硬、經驗豐富的督導師。但是,督導師“非一日能練成”,這個空缺或許只能等待時間和有心的“準督導師”來彌補。
接受督導頻次及水平也與諮詢師所在機構的資質及水平相關。一般來說,“樹大好乘涼”,一個機構擁有的資源越多,對機構內的從業者進行培訓就越多,接受督導的機會越大,接受督導的情況就好。比如,在知名大專院校的心理諮詢工作室,專業的精神科醫院或診所,往往會有較爲系統的督導安排;在資質良好的心理諮詢和培訓機構,同樣也有較高的督導水平。相反,如果諮詢師所在機構較小或是新建的心理諮詢機構,或心理諮詢在其機構中處於邊緣地位,如中小學的心理輔導教師等,往往就無法得到充足的督導和培訓機會,往往需要諮詢師自行安排時間和資金尋求督導。
儘管如此,從整體上來說,大部分機構中安排的督導往往爲不夠系統的短訓班,無法按照諮詢師個人成長的規律和階段提供長期的督導。而且,在這些短訓班中,也往往是以專業知識傳授爲主,對專業技能、個人成長的督導非常少,深度不足。在國外,因爲督導是明文寫入諮詢師職業資格中的,行業委員會會根據從業人員接受督導的狀況來決定是否允許其執業。因此,督導的內容和時間都會規範許多,個人在尋求諮詢督導時,也可以很方便地獲取相關的資源。這一點國內大有不同,因心理諮詢起步較晚,發展較爲不成熟,心理諮詢的行業委員會並未對督導的次數、內容及時間作出明確的規定。因此,從業者也就不會定期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評估,就不會有針對性地主動尋求督導,彌補工作不足,從而滿足來訪者的要求。
無論如何,督導仍是每一個從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從業者必須重視的一部分。儘管目前的內外部條件並不是很成熟,我們也應當在現有的條件下,儘量創造條件滿足自己“被督導”的需求。
在目前國內的督導師資質不清晰且數量嚴重不足的狀況下,國內的督導在形式上多爲團體督導,或者叫小組督導,也就是一個小組(10—30人)同時接受某一個督導師的督導,“一對一”的督導較爲少見。在 督導師的級別上,也分爲兩類,一類是“上對下”的專業督導;另一類 則是“同級別”的同儕督導,也叫做同行督導。督導的內容可以包括諮詢師個人成長、諮詢師諮詢基本技能的提高、諮詢專業知識和技能等。 採用的方式可以是案例報告,也可以是針對某一個主題的討論或分享等。 同行督導是目前較爲提倡的方式,諮詢師之間可以相互討論,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成長,增強職業認同。
傳統的督導都是面對面進行的,但是隨着計算技術的發展,目前網絡督導也已經興起並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和心理諮詢的網絡培訓類似,技術的發展使得空間距離的侷限被打破,因此資源可以得到最大的整合和共享。比如,組織者或組織機構可能是在北京,督導者可能在臺灣或國外,而受督導者可能是在全國各地,但是,只需要一臺可以聯網的計算機,以及督導平臺的準人賬號,你就有可能獲得國外或港臺知名心理諮詢師的現場督導,並時時互動。例如華夏心理機構站就爲敘事療法的學員提供了定期的網絡督導。網絡督導爲工作坊培訓之後的後續訓練和輔導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有利於學習的連貫性和系統性。
心理諮詢師參加督導需要重視督導的內容和質量,一位心理諮詢師平均1——2周就要定期參加。兩者中,“定期”的意義比督導內容和水平更爲重要。心理諮詢師只有建立起“督導”的意識,才能爲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負責,才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獲得個人及專業技能上的成長。
I三、督導收費等其他問題
在國外心理諮詢業較發達的國家,一位心理諮詢師平均1-2周就要接受一次心理督導,價位在150?300美元/小時不等。
而在國內,心理督導的收費和心理諮詢收費有相似之處:總體收費偏高,而且跨度很大,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當然,同儕督導有大部分是免費的,屬於互助性質。一般來說,團體性質的督導價位較低,有心理督導師私人組織的,也有專業的心理培訓和督導機構組織的。在時間上,團體性質的督導有短期的,比如針對某個主題或針對某個案例單 次進行的;有中期的,2?3個月,每週一次;更長的,也有每週一次,一直延續一年甚至很多年的。而一對一的督導,收費和時間上的差異性更大。大多數時候,根據督導者的資歷及聲望不同,組織方會標明督導的價格及時間安排,受督導方根據需要選擇自己可參加的督導並進行預約,進行付費的督導。一對一的督導可以是針對某個主題的單次督導或 長期的督導,時間安排不同,價格可能也會有所不同,具體的流程,組織機構或實施督導方會透過某種途徑爲需要督導者提供相關資料。
而前面提到的同儕督導一般不收費,即使收費可能也僅僅是爲了預定場地或茶水等小額費用。一般來說,同儕督導會建立自己的團體,由專人或團體內的成員輪流組織督導。每次督導設定相應的主題,有主要報告人,可以是案例或者是對某個技術的學習等。其他成員對報告的案例提供自己的想法,對報告人的處理方式進行反饋,或者是學習團體中某一個成員擅長的某個諮詢流派的技術等,團體成員間可以取長補短。 同儕督導團體一般由成員自發組織,加人或退出都沒有強制性。這些成員可能是在某個論壇、某個工作坊、某個學習小組互相認識的,學習背景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同儕督導的優點顯而易見,但也存在着明顯的“軟肋”,由於缺乏系統的指導和體系,成員之間的聯繫也並不太緊密,因此組織較爲鬆散,很多同儕督導團體在活動了不長的時間後,部分成員由於時間安排不夠充足或感覺在團隊內收穫不大,逐漸流失,直至團隊自動解散。因此,能夠將同儕督導堅持下來的團隊需要每一個隊成員的付出和努力。
想要組建自己的同儕督導小組,首先你可以透過培訓課程、工作坊或論壇等途徑認識“志同道合”者,和這些人多多溝通,看看是否有和自己想法類似的、水平也較爲接近的人。一個團隊內的成員如果水平或資歷相差太多,必然導致一些人更傾向於付出,而另一些人則更傾向於接收,心理定位和在團隊內的地位不一致,不利於團隊的長期發展。所以,一個同儕督導團隊內的個體可以各有所長,但最好諮詢資歷或水平在同一個層次上。其次,形成同儕督導團隊後,需所有協商制定團隊的目標,制定團隊活動的規則。規則既不能太嚴肅又不可太隨意, 因爲兩者都有可能導致團隊的過早解體。所以,想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同儕督導團隊,並不容易。

心理師尋找督導的途徑一專業督導和同儕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