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徵文>

沉靜的力量小學生徵文優秀範文

學問君 人氣:1.75W

——讀《靜悄悄的革命》

沉靜的力量小學生徵文優秀範文

讀《靜悄悄的革命》就如在讀我們自己的故事,因爲有些事我們正在努力實踐着:每學期每位教師要上教研課;定期舉行公開研討課,關注聽評課的質量;備課組活動時進行教學事例的分析等。有些我們也正在嘗試着改變:從關注學生的熱烈發言轉變爲同時關注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從只關注自己的教學進度轉變爲更關注學生的課堂反應;從只關注自己的教學工作轉變爲同年級組、同辦公室老師合作協商的夥伴關係……

“靜悄悄的革命”我們也在進行着,但我們還少的是佐藤學那種持久的耐心與沉靜的力量。“他決心從一年做一次法國大菜的教師,變成每日三餐過問柴米油鹽,並能做出美味佳餚的教師;他決心把那種期待學生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的教學轉變爲不間斷的可持續性培育學生的教學。”“儘管如此,我還是堅持了這20年的行動研究。”“操之過急的改革,對學生、對教師都沒有好處。學校是一個頑固的組織,不是靠一兩年能改變的。當然三年也未必能改變成功。”“舉辦公開研討會,是爲了讓大家看到日常授課的情況,也爲了改善日常授課,所以我覺得上公開課時保持平時上課的風格纔是最好的。”讀着這些樸實的話語,我的心從喧囂中靜下來,感悟到我們的教學研究一定要植根於課堂,也就是“接地氣”,我們的教學研究一定要循序漸進,也就是“練長跑”。

接地氣——找找問題在哪裏

作爲教導主任,中心工作之一就是抓好課堂教學。一有時間我就進入課堂隨堂聽課,數學課、英語課、音樂課,發現有些課堂中更多的是教師的'聲音、教師的想法;有些課堂重點難點把握不住,節奏拖沓;有些課堂內容過剩,眉毛鬍子一把抓。

找出問題,更要告知怎麼做

意識到這些問題後,在個別交流指出一些環節的處理方法後,利用業務學習時間向教師們傳達了改正建議,提出三個關注。要走出上面這樣的現象,我們老師就應轉變觀念,讓學生經歷知識創造的過程,在課堂上多關心學生的反應。課上應關注學生的真實想法,課上應關注學困生的表現,課上應關注學生的錯誤。希望教師們能帶着這些思想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當然不可能每個老師都能接受,也不可能每個老師立竿見影,因此還需練長跑。

練長跑——帶着研究目標上課

在研究課上,我們希望教師做到一課有一個主題,爭取一課有一個亮點,也就是不需要面面俱到,做到一課一得,或獲得一種經歷,或感悟一種思想,或掌握一種方法,或學會一種表達。如戴麗芳老師上的《帶括線與問號的實際問題》,研究主題確定爲“如何引導一年級學生理解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課堂中教師從三個方面來入手滲透:其一分步呈現圖與符號,展現條件與問題;其二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動態演示的圖畫說三句話,將直觀轉化爲學生自己的語言;其三比較加法問題與減法問題的不同。這三方面均離不開學生的仔細觀察,因此這一堂課學生獲得的將是仔細觀察習慣的培養。

帶着怎樣上更好的心去評課

我們的老師很實在,評課時急於表達的是哪個環節處理不當,怎樣上更符合學生的學習了,我感覺這是個好習慣,上課老師也能平和地接受,這比書中的老師要民主得多,樸素得多,這應該是教研活動的精髓。當然我更希望能先聽到一節課的亮點在哪裏,值得大家學習,然後再聽上課老師的反思,“感覺什麼地方與學生不夠默契”“互動不不到位”“生成的東西處理不當”等,然後大家來出謀劃策,使教學更加完善。

和同伴合作研討成長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我參加過幾次英語組的備課活動,老師們都很好學,先提出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問題,然後大家七嘴八舌地交流自己的做法,毫無保留地互相傳授經驗,張曄老師開玩笑地說:“組長,以後多傳授一些,我們一定認真學。”從英語組的活動中,我體會到以小單位組織的研討活動效果可能更佳。我們的教研組活動可以以年級爲單位,三、四人一學期研究兩堂課,一人上過之後再修改,另一人再上,變一人研究爲同伴合作,相互學習,相互提高,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年級組研究的基礎上,每學期全校推出3-4節較成熟的公開課。

沉靜的力量,讓我想起了《讀者》上讀到的文章《從溫絲萊特到剃頭匠》,溫絲萊特——泰坦尼克號中路斯的扮演者,用11年的光陰來做一件事,將藝術視作生命一樣珍惜,而不是像商品那樣批量生產,沉寂11年後獲得奧斯卡影后稱號。這似乎告訴我們:喧囂未必久遠,靜默往往長生。靜悄悄的革命需要恆心,需要磨合,時間永恆,只有柔軟的力量永遠不會被折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