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徵文>

五年級弘揚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專題徵文

學問君 人氣:2.83W

工匠精神是精雕細琢、鑽研專注的品質,是摒棄浮躁、不忘初心的情懷,是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信仰。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的五年級弘揚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專題徵文,供大家參考。

五年級弘揚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專題徵文

五年級弘揚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專題徵文一

讀了本報7月16日刊登的陳小城先生的《重塑"工匠精神》",覺得深受啓發,亦想一吐爲快。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的精神理念。其內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嚴謹專注,精緻專一。但是,縱觀當今世界,一年出版百篇著作的大有人在,半年打造某某名城的比比皆是,更有百日橋、十天房等。這些問題不禁讓人想起過去"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時代"的鬧劇。作爲一個製造業大國,我們難道就沒有工匠精神?還是說社會的浮躁,讓我們忽視了這種精神的存在?

工匠精神是對科學精神的迴歸,是對浮誇、浮躁風氣的當頭棒喝。馬克思告訴我們,"在科學上是沒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勞苦、奮力攀登的人,纔有可能到達光輝的頂點".我國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一,但引用率卻只有千分之幾。曹雪芹一生就寫了一本《紅樓夢》,卻能傳誦千古。何解?我想大概是因爲我們有浮誇的風氣,我國不是沒有工匠,說起工匠,我國的工匠也不在少數。

世人皆知趙州橋,它由隋朝匠師李春設計建造,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儲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衝擊,經歷過無數次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以及八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我國古代出色的建築家、土木工匠們的祖師魯班。當今土木匠們用的手工工具,都是他發明的。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羣衆中流傳。

這些都是我國曆史上的工匠,在實現中國夢的今天,我們更應以工匠前輩們爲榜樣,讓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共識,使其成爲中國製造的內在支撐。

再者,我們放眼世界,來看看德國的製造業。在歐債危機的大背景下,歐洲各國經濟哀鴻遍野,唯有德國一家風景獨好,成爲歐元區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針".爲何"德國模式"能夠勝出?究其根本,除了德國完善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和嚴格的金融監管外,牛氣十足的製造業是其抵禦歐債危機的銅牆鐵壁。無論是帳篷、鐘錶、橋樑,還是汽車、火車、輪船,"德國製造"處處蘊含工匠的精益求精之處,讓產品大致具備了五個基本特徵:耐用、務實、可靠、安全、精密。

由此可見,"德國製造"的光環並非與生俱來,"德國製造"之所以強大,與德國政府的"工匠戰略"密不可分。正是有了政府政策的支援,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穩定發展,保障了德國的'大量就業,使德國形成了龐大的社會中產階層,有效縮小了貧富差距,爲德國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我們甚至可以毫不吝惜地說,"德國工匠"們的努力幫助國家很好地抵禦了歐債危機。

迴歸當下,工匠精神對現實社會的作用也不容小覷。工匠精神,能喚醒民衆,注重從小事做起,踏石有印、抓鐵有痕,形成講實效、務實不浮誇的社會氛圍。即使在平凡的崗位,只要有工匠精神的存在,也一樣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在當今這樣一個追求速度與效率的時代,這種完全不惜時間與精力,也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做專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實爲難得,應予弘揚。

五年級弘揚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專題徵文二

恩格斯曾經說:“工具的使用是人脫離動物界的第一步,勞動使人真正成爲人。”由此可見,“工匠精神”打從人之爲人之時,就是人類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了。韓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構木爲巢”的有巢氏和“鑽燧取火”的燧人氏,因代表當時的先進生產力,而得以“王天下”。再往後,有《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老夫子以之譬喻君子修身養德。哲學家莊子也愛拿工匠說事,“運斤成風”和“庖丁解牛”的故事至今婦孺皆知。

可見,“工匠精神”自誕生之日起便不止於形而下的探討。它一面改造和豐富着人類文明的樣貌,一面也激起人們對萬物至理的飛揚想象。

時移境遷,“工匠精神”的含義也在悄然演變。工業革命以後,大工業生產的興起給“工匠精神”注入了大規模與標準化的時代內涵;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誕生,則將神聖的勞工權力賦予其中。馬克思就曾宣稱,商品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於是精工細作的“工匠精神”,首次以勞動之名而獲無上榮光。就連馬克思本人,爲寫就鉅著《資本論》亦筆耕不輟40年,算得上是“工匠精神”的時代楷模之一了。

然而在互聯網經濟興起之初,“工匠精神”一度顯得有些落伍。反而甚囂塵上的,是利用互聯網整合資源、投機套利的成功學。君不見,多有文壇新秀,識字不多卻不憚炮製鉅著吸粉;也不乏影壇老手,故事未成便草草弄出大片圈錢;至於舞臺上下,生搬硬湊,逢迎拍馬更不在少數。“資本薰得遊人醉,直把市場作賭場。”人心浮躁、萬衆攢動之際,誰能料到“工匠精神”的種子卻能暗中萌芽,逆勢生長?的確,膨脹的文化市場終將冷卻定型,競爭的浪潮也會去粗存精。正如日本管理大家大前研一所言,“唯有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兼備的專家,才能在全球化經濟社會站穩腳跟”。如此一來,“工匠精神”作爲生存競爭的決勝利器,將註定成爲新時代的關鍵腳註。

“工匠精神”首先意味着精益求精,反映到文化上,就有了“匠心獨運”的說法。古人常以“匠心”喻“文心”。比如劉向《別錄》就說“騶奭脩衍之文,飾若雕鏤龍文,故曰‘雕龍’”。此外,無論是“打磨”“勾畫”,還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創造中的對位呈現。

隨着資訊社會的來臨,以精細化爲特徵的“工匠精神”正在成爲文化創造的主流。文藝創作自不待言。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業已點明,“有了這種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藝作品才能打造出來”,這何嘗不是“工匠精神”與“文藝精品”的血肉關聯呢?由此再延伸到民間的各行各業,都可作如是觀。自媒體紅人羅振宇就用“死磕”來定義互聯網時代的工匠精神——換句話說,即是對於完美的不懈追求。

除此之外,“工匠精神”還意味着在生活深處的浸泡與淬鍊。大凡能工巧匠,無不出自坊間。天長日久的錘鍊,與生活細節處的琢磨,往往是精熟技藝必不可少的條件。文化創造也是如此。脫離大衆的閉門造車,多因缺乏生活的血色而倍顯蒼白。走馬觀花地體驗生活,也缺乏真正的體悟而空洞無味。“接地氣”說了百遍千遍,歸根結底,還是要像工匠那樣撲下身子,沉下心去,反覆敲打,在生活的啓示中尋獲文化與藝術的饋贈。

“爍金以爲刃,凝土以爲器,作車以行陸,作舟行水,此皆聖人之所作也。”《周禮·考工記》中的記載,蘊含了對於“工匠精神”以及生活本身最樸素的敬仰。從“玉不琢,不成器”到“人不學,不知道”,“工匠精神”也走過了從物質到精神的漫漫長路。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從古老而樸素的文化源頭重新出發,返本開新,守之以恆,對於正在開疆拓土、萬馬奔騰的文化領域而言,也許是最好的定心丸。

五年級弘揚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專題徵文三

在喧囂的時代中,有這樣一羣人,他們在黑夜裏默默打磨自己的工具,白天在自己的崗位上辛苦勞作。他們決不讓次品流出自己的手。他們是胡雙錢,是王津,是孟劍鋒,更是許多默默無聞的人。他們都具有着寶貴的工匠精神。

對於不同的人,“工匠精神”有着不同的定義。凋零與倒閉,媒體人的轉型與出走,然而留下的人都明白,他們堅守的“工匠精神“始終未變。無論是百年前的《申報》創始人史量才,還是今天的媒體人程益中,媒體工作者的工匠精神都是對真相與自由的不懈追求,是爲弱勢羣體堅守,爲大衆利益代言,爲社會公平守望。他們的工匠精神是報道真相,不讓扭曲事實的新聞報道流於世;是呼喚正義與自由,讓社會更加美好;是媒體人能堅守住自己的工匠精神。那麼,“標題黨”將不會出現,虛假新聞也會成爲過去。

這是一個企業格局不斷變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一些傳統企業,諾基亞、摩托羅拉淡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蘋果、淘寶。然而,無論企業家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如何改變,他們的工匠精神卻始終不變,就是對產品質量的不懈追求。君不見老乾媽董事長陶華碧,鑽研數十年職位做最好辣醬;君不見格力總裁董明珠,降低廣告投入,大力改善產品質量,反觀某些企業家,想方設法降低成本,不惜以降低產品質量爲代價,他們是去了自己的工匠精神,等待他們的是牢獄之災。

對於不同行業的人,工匠精神有不同的意義,但歸根結底,都是承擔起責任,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

若是政治家能勿失“工匠精神”,那麼貪官污吏將會絕跡,更好的制度與體質將會出現;若是企業家能勿失自己的“工匠精神”那麼蘇丹紅指揮使字典裏的名詞;若是人人都能勿失自己的“工匠精神”,那麼“無害”的社會將會出現。

不要認爲自己的力量太過渺小,人人都是不可被屏蔽的存在。若每個人都能勿失工匠精神,泱泱中華大地會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