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徵文>

愛國主題徵文

學問君 人氣:2.34W

“愛國”,是同學們十分感興趣的話題,也是容易羣情激昂的話題。每當看各種體育比賽,我們誰不希望中國隊取勝,如果敗了,我們都會非常惋惜;每當看到祖國山川俊美、經濟發展,我們都會由衷的自豪和驕傲;每當看到別國攻擊、侮辱中國及中國同胞,我們都會義憤填膺,奮起反擊;等等。

愛國主題徵文

那麼什麼是愛國?在當前和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愛國愛什麼?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加深的今天,我們如何理性地愛國?大學生如何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這些是我們需要學習和思考的重要問題。

重精神、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

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他們爲國家、民族的統一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的愛國主義事蹟、思想和行爲一直受到人們的褒獎、景仰和銘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我們依然要繼承和發揚這些愛國主義優良傳統。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熱愛祖國、矢志不渝

刻骨銘心的愛國之情,矢志不渝的報國之志,生死不移的愛國之行,寫滿了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戰國末期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受小人所嫉,遭奸人所害,被楚王流放。但在顛沛流離的流放生活中,仍念念不忘祖國和人民,在《離騷》中表達了“伏清白以死直”的堅決態度,並在理想破滅、報國無門、壯志難躊後投江自盡,以死踐行了自己的誓言。他的愛國精神流傳千古,爲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所景仰。1953年,他與波蘭哥白尼、英國莎士比亞、意大利但丁一起被列爲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每年的端午節,人們都會以各種方式表達對這位愛國詩人的紀念。

《蘇武牧羊》寫道:“蘇武流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渴飲血,餓吞氈,牧羊北海邊。”漢代的蘇武,受皇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匈奴上層發生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無論匈奴怎樣威逼利誘,嚴刑烤打,蘇武絕不動搖,最後被流放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牧羊十幾年,表現了堅定崇高的民族氣節。

爲我們留下著名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後,堅決拒絕元軍統帥、元丞相和元世祖的多次勸降,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最後慷慨就義。曹植在《白馬篇》中的“捐軀赴國難,誓死顧如歸”的愛國胸襟;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譚嗣同“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的以身殉難、慷慨赴死的愛國勇氣;黃萬里校友儘管被錯劃右派、下放勞動達20多年,但仍然不改憂國憂民、癡心報國的一片忠心。他們無一不表現出對祖國矢志不渝的一片愛國之心。

(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清代顧炎武。在我國曆史上,大量的志士仁人,以天下爲己任,“位卑未敢忘國憂”,無論身居何位,都心憂天下,關心國家的命運和民生的苦樂,自覺地把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興衰聯繫起來,把愛國的思想付諸實際的行動。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就是突出的代表。

范仲淹胸懷遠大政治抱負,以天下爲己任。儘管他一生三次被貶,卻始終不改憂國憂民之心,不放棄自己的堅定信念,敢於直言相諫。他在《岳陽樓記》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文學家歐陽修讚揚范仲淹是:?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三)維護統一、反對分裂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體。民族團結與和睦,始終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始終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聖職責。在中國歷史上,儘管發生過民族之間的戰爭,也出現過分裂和內亂,但是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始終是人心所向,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生當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他懷着“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國難”,但在政治鬥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在病危之際,仍盼望“王師北定中原日”。孫中山說:中國的各省在歷史上向來都是統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統屬的。而且統一之時就是治,不統一之時就是亂的。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展龍透過研究中國歷史上的統一與分裂後,也得出結論: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統一和分裂的演進趨勢獨具特色,而統一始終是其主流,並表現出統一時間越來越長,統一規模越來越大,統一程度越來越堅實,統一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等鮮明特點。而且,中國歷史的分合發展特點及其趨勢表明,任何時候,分裂的代價是沉重的,而統一的意義則十分重大。

(四)同仇敵愾、抗禦外侮

中華民族愛好和平與自由,但決不能忍受外來的侵略和壓迫。面對外敵侵略,各族人民總是能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奮起反抗,血戰到底。

面對備受欺凌的半壁江山,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怒髮衝冠”,發出了“還有河山”的吶喊,“精忠報國”,帶兵抗擊。他在《滿江紅》中寫道: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詩朗誦《滿江紅》)明代著名搞倭將領戚繼光,爲了保衛祖國邊疆的安寧,“一年三百

六十日,多是黃戈馬上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致遠號管代鄧世昌指揮軍艦衝向日本吉野號海軍指揮艦,鄧世昌和全艦250名將士全部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悲歌,表現了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慨。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優良愛國主義傳統。那麼這些優良愛國主義傳統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什麼價值?我們爲什麼要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第三個大問題就是?愛國主義的時代價值?。

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愛國”,是對每個人的基本政治要求和道德要求,不愛國是最可恥的和最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