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徵文>

2017年家教家風徵文1000字三篇

學問君 人氣:2.76W

家教,作爲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2017年家教家風徵文1000字三篇,歡迎閱讀!

2017年家教家風徵文1000字三篇

2017年家教家風徵文1000字【1】

家風是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宣傳教育的重要載體。千百年來,中華優秀文化透過一代代家庭長輩的言傳身教和家風傳承,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總書記強調,領導幹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無論大家小家都有家風家訓,我的家庭則秉持着“以教立家、以儉持家、以德治家、以愛興家”的家風家教。

“以教立家”是我家風的第一點,使我的家庭改變了貧窮的命運。我出生在一個偏僻貧苦的農村,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了我們九個孩子,爲了維持生活不惜把菜地種上黃煙,到二十里外的多個村莊將黃煙換成糧食來餬口,兄弟姐妹的衣服一個傳了一個,即使生活如此艱難,父母也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供孩子上學讀書。父親因爲不識字吃過不少苦頭,有一次他(擔任隊長時)去縣裏開會,因爲不識字已經到達目的地卻還要向路人詢問開會的地點,他意識到沒有文化的可怕,使他在年近70歲時仍拼命幹活供孩子上學,當時村裏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但父親心中始終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如今我們兄弟五個都透過努力學習走出了農村,這在我們那個小山村就是一個奇蹟。受父親的影響,我也秉持着以教立家的家風教育我的孩子努力讀書,她透過努力也考上研究生。讓孩子多學知識,創新進取,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

“以儉持家”是我們家一直保持的良好習慣。儘管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我們仍教育自己的孩子: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的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着節儉的家風,生活裏她不浪費糧食,不亂花一分錢。每次煮餃子前她都問我們吃幾個,然後吃幾個下幾個,買衣服的時候只要覺得價錢貴再喜歡也不買,從孩子的生活點滴中就能看出“以儉持家”的家風對我們家人的影響。

“以德治家”是我家風的重中之重。重視以德治家當屬“古今一理”。作爲黨員幹部以德治家的意義不僅僅是使家庭具有良好的家德和家風,更重要的是要着眼於人民,着眼於國家,着眼於黨風和社會風氣。我的家庭中長輩們“以德業遺子孫”,指引後代踏上成人正道。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是在我的結婚典禮上父親以樸實的行爲教會我愛國愛黨,知恩感恩。那一天父親十分激動,面對親朋好友他激動的說:“我的兒子進了工廠,感謝共產黨!”,在座的人都笑了,但這句話卻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使我時刻銘記要知恩感恩、兢兢業業、愛國愛黨。如今我的老父親年過九十,每次見到我他都談論新聞播報的貪腐現象,告誡我一定要廉潔自律。“以愛興家”是我們大家庭的幸福和睦的重要保證,兄弟姐妹各個家庭間不分你我。長輩們無微不至的關心每個孩子,每個成員更是孝敬家裏的長輩。只要一有時間,無論路途多麼艱辛,子女們總會攜帶家人去看望父母,儘自己最大的能力讓老人度過快樂幸福的晚年,所以在我們家總能看到熱鬧的四代同堂的溫馨景象。生活裏條件稍好的姊妹總會主動幫助稍差的姊妹,大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理解,相互關心。正是這樣的家風使我們每個人都懂得去關愛他人,所以我也努力將這份關愛延伸到工作中,關愛身邊的每一個同事。“以愛興家”既是小愛駐家,更是大愛駐國。

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的健康發展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作爲家庭的核心人物更是要責無旁貸擔起這一重任,傳承“以教立家、以儉持家、以德治家、以愛興家”的家風家教,爲社會風尚進步發展、爲偉大的“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2017年家教家風徵文1000字【2】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而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就是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我們家兄弟姐妹4個,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家庭,雖然條件好了,仍一直傳承着母親勤儉節約的優良家風,我們全家人都信守“勤儉節約”,從不鋪張浪費。

我的母親是一個非常勤儉的家庭主婦。七十年代初,家裏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父親的工資收入,爲了讓我們兄弟姐妹4人有衣穿、有飯吃,母親精打細算,節衣縮食。多少個夜晚,一覺醒來,我們還看到母親在燈下做針線活兒。當時我們穿的衣服可謂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老大穿完了給老二,老二穿完了給老三,衣服打着補丁,但收拾的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到了過年的時候,我們有時還能穿上新衣服,內面的衣服,母親憑自己手藝裁剪;外面穿的衣服,就請裁縫師傅到家來做。我現在對裁縫師傅還有印象,他是上海人,也是單位的職工,文質彬彬的.,有着裁縫好手藝,趕到休息的日子,在家裏忙活一天,量身、裁剪、縫紉、熨燙,一件嶄新的衣服就做成了。當時生活比較拮据,爲了感謝師傅的辛勤勞動,母親把家裏省吃儉用的雞蛋拿了出來,款待師傅。現在回想起來,歷歷在目,感慨萬千,母親爲了這個家庭,付出了太多的辛勞。

那時候,家裏比較窮,但母親過日子會盤算,在母親的倡導下,我們也開始幫家裏做一些事。

那時不像現在,燃氣通到家裏,又幹淨又方便,升爐做飯是每一個家庭每天必備的事。我們家有兩個爐竈,一個是燒柴的,一個是燒煤的。我們住的附近,就是農民的村莊,有很多樹,放學的時候,我們順便去村莊撿一些樹枝,打成捆,帶回家裏儲存,作爲燃料。記得燒柴的竈主要用來蒸饅頭、貼餅的,都是用傳統的發麪方法制作的,是又軟又好吃。那個時候,我們很少在外面買現成的面製品,節省了很多開支。煤必須要到煤場去購買,但我們也是想辦法節省支出。我們一般不買成型的煤,價格高,我們買散煤,回家後自己做煤球;我們家附近有單位的公用澡堂,有兩臺小鍋爐,當時鍋爐的燃燒技術還不是很好,燃燒後的爐渣裏含有大量未燃燼的焦炭,渣場就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常常是帶去的籃子裝得滿滿的,又可以解決一週的燒煤問題。

小時候放暑假的時候,我們是很忙的,除了要完成暑假作業外,我們還要做一些補貼家裏的事情。那時候不像現在擔心禽流感,城鎮是允許養雞、鴨的,我們家裏也養了一些,這樣家裏的雞蛋、鴨蛋就不需要再買了,逢年過節還有肉吃,可以解解饞。我們的任務就是給雞、鴨準備一些食物。清晨我們帶着做好的工具去河裏撈浮萍,河裏的浮萍很多,很快就可以裝滿籃子。晚上在路燈下,我們又忙開了。那時夏天的夜晚是非常炎熱的,由於家裏沒有空調,大人孩子在離路燈不遠的地方乘涼聊天,看着滿天的繁星。路燈下吸引了很多的蟲子,有一種蟲子我們那裏稱之謂螻螻狗的,又大又肥,是雞、鴨的好飼料,一晚上我們可以抓滿滿一瓶,第二天雞、鴨也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頓。

七十年代國內物資比較匱乏,糧油、豆製品、豬肉、布料等都是憑票據購買,除了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花錢外,我們家在其他方面的花費是很少的。母親掌握着全家的財政大權,但從不亂花錢,家裏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有時候週末還有肉吃。父母對我們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定下了許多規矩,比如說,吃飯時要吃得乾乾淨淨,碗裏不剩一粒米。

1981年,我考上了大學,從家鄉來到武漢求學,由於從小在家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除了在學習用品和書籍上需要花錢外,其他花銷非常少,生活上一直非常節儉;再趕上國家的好政策,給我們提供助學金,大學四年我順利地完成了學業,走上了工作崗位。

現在日子好過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艱苦樸素,勤儉持家”之道我們仍然保持着。我們家勤儉持家的內涵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比如,衣服舊了,把它變成收拾家務的工作服,廢物再利用;有的衣服不時尚了,找裁縫改改,換個式樣,可以繼續穿;鞋子壞了,找修鞋師傅修修,換個底,打點蠟,照樣穿得出去。在家注意節水節電,購買馬桶我們會選擇節水型的;購買冰箱、洗衣機我們會選擇節能型的。早晨上班之前,一定會認真檢查,把無用的電源關掉。

不論時代怎麼變遷,不論今後多麼富有,“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優良品格一定會一代一代傳下去,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一定會發揚光大。

2017年家教家風徵文1000字【3】

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來到人間的那一刻,他(她)就成爲我們家庭的一員,他(她)的喜怒哀樂、健康與成長都與我們的家庭息息相關,當然,如何去培養一個孩子便成爲我們家庭終身的必修課。家教作爲家庭文化建設的基礎與我們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是洗煤廠的一位員工,也是一名寶媽,從我做媽媽的那刻起我就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即使她還很小,對她的教育從未停止過。寶貝未出生前,我提前給寶貝買了國學機,計劃從小培養她對中國國學的認知,因爲我深知現在國學對孩子的重要性,裏面的家教風也體現的比較明顯,比如《三字經》中,“首孝悌,次謹信”,做人最根本的就是孝順,孝順父母,對於孩子,我們父母就是榜樣,我們以身作則告訴她什麼是孝順,不隨意辱罵父母,更不能打父母,在外工作要多回家看看,回到家要幫父母多幹活,我們的舉動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這也會讓孩子形成好的家教。

我姐姐是老師,從她們身上我也學到了不少,這爲我照顧自己的寶寶提供了很好的經驗。俗話說吃有吃相,坐有坐相。吃飯前要洗手,不能看電視,一家人坐在餐廳裏,高高興興的用餐,吃飯的時候長輩先動筷子,不能亂夾,不能自己愛吃一樣就使勁吃,學會分享,吃完自己收拾好自己的碗筷。這也是家教表現,這樣孩子能形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對她以後學習習慣的形成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因爲現在物質條件的改善,好多都是獨生子,所以自私自利是現在家庭孩子的通病,好多孩子都沒有家教,不會分享,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自己吃喝玩,還要搶別人的,作爲孩子的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學分享,可以自己做出舉動,讓孩子學習。

禮貌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爲新世紀的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都要學會禮貌,見面打招呼,受人幫助說謝謝,做錯了要說對不起,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們教會孩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會養成承擔責任的習慣,不會總是把過錯推給別人,這也是家教,助人爲樂,樂於奉獻。

姥姥姥爺從小就教導我“承前祖德勤和儉”,讓我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姥姥他們的教誨,我一直記在心頭,可卻一直沒有明白節儉是什麼,總覺得它好像離我很遠。直到我9歲時發生的一件事,才讓我深刻地瞭解了節儉的含義。那天,媽媽叫我買一袋醋,到了商店,我把錢交給了售貨員阿姨,阿姨笑嘻嘻地把一袋醋放進我的衣兜裏,還把找的一角錢塞到我的手心。回到家,我把醋遞給媽媽,順手便把那找回來的一角錢丟進了垃圾桶。媽媽問我怎麼那樣做,我說:“一角錢留着有什麼用,什麼都買不了,還是扔掉算了。”媽媽說:“那可不行,一角錢雖少,可也是錢,只要聚少成多,它將來就會是一大筆錢。你要學會珍惜和節儉。”說着便把那一角錢撿起來,放進了一個小盒子裏。從此,我便和媽媽一起往小盒子裏放零錢,我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

節儉,總的來說就是珍惜已有的物品,儘量讓它避免損壞。同學們,你們的家風是什麼呢?是和我家一樣的勤儉持家,還是有其他良好的家風?不論是什麼,都請你把這些優良家風傳承下去吧!

家教,作爲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原生家庭中,家庭中的家教好,這個人才會茁壯成長,如果家教不好,這個孩子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於不重視家教,最終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樣的教訓是沉痛的。這也從反面證實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難怪在同一間教室裏,在同一個老師的教育下,學生會有優劣之分!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早在戰國時期,便有了《孟母三遷》和《曾子殺彘》的優秀家教故事,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注重家教的父親,他在《誡子書》中這樣教育他的孩子:“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就是告誡那八歲的兒子: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於是像孟子、岳飛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偉人便在這樣的家教中應運而生。

家教,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下,去其糟粕,留其精華,一些家風家訓中的精華融入新的道德建設中。什麼“女子無才便是德”、“棍棒底下出孝子”、“傳男不傳女”,已被歲月的流沖走,而那些膾炙人口的家訓,已經是“家家之訓”,形成了“家家之風”。中華民族文明的腳步正在新時代的家風中穩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