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幼兒培訓>

2016讀《山羊不吃天堂草》有感

學問君 人氣:8.36K

山羊不吃天堂草這是一部生動易讀而又耐人尋味的長篇兒童文學小說,小說寫的是一羣來自農村的手藝人在城市的打工生活,描繪了弱勢羣體打工賺錢的辛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6讀《山羊不吃天堂草》有感範文,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16讀《山羊不吃天堂草》有感

讀《山羊不吃天堂草》有感1

最近讀了一本書---《山羊不吃天堂草》,這本書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本書大致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明子因家境困難,和黑罐跟隨師傅“三和尚”到城裏打工,在那裏明子認識了和家人走散的男孩鴨子,以及雙腿殘疾的女孩紫薇。可明子始終覺得這個城市是那樣的陌生,那樣的望而不可及。

另外書中還插入了另一個故事:一羣飢餓的山羊,面對一片長的鮮美的“天堂草”面前卻不肯將頭低下,若干天后,竟一隻只壯烈地倒斃。

這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的一個故事。那時我剛好放假,便到鄉下的姥姥家住,家裏養了一隻名叫豆豆的狗。豆豆一直由姥姥餵養,可姥姥終是上了年紀,記性不好,時常忘記要給豆豆餵食,而豆豆常常因爲肚子餓的不行,而去偷東西吃,被姥姥發現了把它打了個半死,可過後姥姥會有一段時間不會忘記餵食。

那次姥姥一病不起,嚇壞了家裏人,連住在城裏的舅舅和媽媽都趕了過來。沒過多久,大家發現平時大吵大鬧的豆豆,竟一反常態的安靜的臥在姥姥門前,似乎它知道主人生病了。

大家商量,姥姥現在生病了,大家又都忙,沒空照顧豆豆,就把它送人吧!聯繫好了收養豆豆的人家,就準備把豆豆送走了,豆豆死活不肯,可還是被送走了。

後來,姥姥的病好了,那家收養豆豆的人說,豆豆不行了,豆豆到了他們家後,已經不吃不喝好幾天了。姥姥聽聞立馬要趕過去,大家不讓,可姥姥說:“這畜牲也在咱家生活了這麼多年了,我知道它留着最後一口氣,是想見我一面,我不能讓它死不瞑目呀!”姥姥抱起了豆豆,豆豆叫了一聲就嚥氣了,姥姥淚流滿面。

這就是動物與人之間的友情,它們寧肯用死來償還主人對它的恩情,也不會吃別人一點東西。我們以後一定要善待動物,珍惜動物。

讀《山羊不吃天堂草》有感2

今天,我讀了一本曹文軒的小說,名字叫做《山羊不吃天堂草》,使我深受啓發。

這是一部生動易讀而又耐人尋味的長篇兒童文學小說,小說寫的是一羣來自農村的手藝人在城市的打工生活,描繪了弱勢羣體打工賺錢的辛苦。作者透過生活的艱辛、世態的炎涼,刻畫了主人公心路的坎坷以及他們優劣並存的所作所爲,然而,整部作品迴盪的卻是歌頌品德、正義的昂揚旋律,高奏的是人格力量終而取勝的鏗鏘樂章。

最讓我感動的是主人公明子家那羣飢餓的羊,面對低頭便可吃到、高貴誘人的天堂草,它們卻表現出另一種不可攀比的崇高品質,寧願忍受着飢餓的痛苦告別世界,也絕不吃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靈,動物都能表現得如此崇高,何況是我們人類呢?可是,社會上居然還會存在那麼多的貪官。。。。

迫於生活的渴望和社會貧窮的壓迫,明子迫使徒弟黑罐走上了偷東西的道路,但最終在正義的驅使下改邪歸正,他們往往是在錢的慾望下改變、在生活的磨難中成長,從而譜寫出一首聖潔而動聽的生命樂章。

作者把文章的題目擬爲“天堂草”,何不是爲了襯托出山羊的壯烈與高潔,突出小說主人公不可改變的善良本性,以批判社會上的邪惡、貪婪,告誡更多的人選擇正義,讓他們懂得金錢是不能與善良相媲美的。

重新回憶這本書的精華,回味良久,作者其實是在寫作的過程中同時告訴我們生活的哲理,書中又時時摻雜着生活的絲絲生澀,但總又會嚐到甜的滋味,這恐怕就是達到了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吧,讓我們一同來品味曹文軒的'哲理小說。

讀《山羊不吃天堂草》有感3

今天晚上,我拜讀了曹文軒的《山羊不吃天堂草》,山羊爲什麼不吃天堂草,成了困擾我心頭的一個問題。

小豆村,因爲六戶人家都養了大量的山羊,災難隨之降臨了,方圓幾十裏的草被吃光了。看着這些瘦得只剩皮包骨頭的山羊,明子的父親愁白了頭髮。無奈之下,明子母親讓羊吃了自家的麥子,然後,一家人載着山羊來到了四十多裏外的一片草灘。

“陽光下的草灘籠了一層薄薄的霧,那霧像淡煙,又像是透明而柔軟的棉絮,在悠悠飄動,那草灘隨着霧的聚攏和散淡而變化顏色:墨綠、碧綠、嫩綠……草灘是純淨的,安靜的。

“父親望着草灘,幾乎要在船頭跪下來——這是救命之草。”

面對着這一片救命草灘,那一羣潔白的山羊,卻不肯吃。不管你罵它們,打它們,它們就是不吃天堂草。一隻,兩隻,五隻……一隻只地倒下了。“它們或側臥着,或屈着前腿伏着,溫柔,安靜,沒有苦痛,像是在做一場夢。”

爲什麼山羊寧願死,也不吃味美的天堂草呢?真如明子的父親所說的那樣:“不該自己吃的東西,自然就不能吃,也不肯吃。這些畜生也許是有道理的。”

山羊,在死之前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怎樣的品性呢?在小豆村,這些山羊因爲飢餓,鋌而走險,可以不顧湍急的水流,走到水中去啃咬水中的蘆葦、野茭白和野慈姑。因爲飢餓,它們可以不顧肉體的疼痛,不顧一切地朝那一片片綠色衝擊。然而,它們離開了小豆村,來到了這一片草灘,爲什麼表現得這麼“紳士”了呢?真的是環境造就了羊?也就在一夜之間,這些羊們變得如此高貴了?還是它們本身就是高貴的品種?

在故事中,羊不是主人公,它們是明子回憶中的主人公。明子、三和尚和黑罐纔是主人公。他們是小豆村的人,是由小豆村進入城市的打工仔,或者叫外來務工人員,或者叫外地民工。因爲時代的發展,他們隨着民工潮涌入了城市,來到城市謀生。他們的根在小豆村,他們與城市格格不入,引起許多衝突。在餐館,在澡堂,不管是穿着衣服還是不穿衣服,他們就是不同於城裏人,他們與城裏人就是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差別。他們要用自己的方式捍衛自己的尊嚴,用自己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感受。難道,這真是兩個世界的人?

現在,農村在加快城市化進程,我想,最終會消滅城鄉差別。可是,讀了小說,我覺得,這太需要時間了。往上推三輩子,我們的祖宗有多少是農民啊!可是,人一旦改變了自己生存的環境,人就變了,變得狹隘了,變得忘本了。故事中的“白皮”,他是城裏人,可是他的爺爺呢?爲什麼要拒絕鄉下人呢?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尊卑觀念呢?人一旦衝進了城堡,就有佔地爲王之感了吧,就有了捍衛自己領地的想法,也許這是動物的本性吧。

那麼,在人與羊之間,怎麼聯繫起來呢?在人之中,是否存在着像山羊那樣不吃天堂草的人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作者所要說的也是這一點吧。社會是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有多少人被物慾吞沒了。爲了錢,可以出賣自己的勞力,出賣自己的智慧,出賣自己的肉體,甚至靈魂。有多少人跪倒着金錢的腳下啊!可是那些山羊呢,它們的死是那麼恬淡,那麼安然。因爲,它們的靈魂是安寧的。就像明子,聽着教堂的鐘聲,覺醒了,不做讓良心不安的事,收到了定金,本想一走了之,結果還是去尋找那些交定金的人。社會,不正呼喚這樣的良知嗎?這不正像山羊不吃天堂草那麼高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