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應急預案>

院內醫療安全應急預案(通用6篇)

學問君 人氣:2.07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有時會遇到無法預料的突發事故,爲了可以及時作出應急響應,降低事故後果,可能需要提前進行應急預案編制工作。怎樣寫應急預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院內醫療安全應急預案(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院內醫療安全應急預案(通用6篇)

院內醫療安全應急預案1

一、前言

根據國家法律法規以及我院的相關規定,制定本預案。

二、目的

確保一旦發生醫療廢物意外事故時,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迅速將意外事故控制在最小範圍內,防止意外事故對人體傷害或環境污染擴大,盡最大努力減輕其危害程度。

三、預案啓動條件

凡在我院範圍內發生醫療廢物意外事故,即啓動本預案。

四、醫療廢物意外事故是指:醫療廢物未按《醫院醫療廢物管理辦法》要求處理而發生的流失、泄漏、擴散和人體傷害。

五、對策與措施

(一)、組織領導,部門配合

當發生醫療廢物意外事故時,事故發生科室應及時報告科室領導及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辦公室,辦公室及時報告院領導,由院領導統一部署應急處理工作,協調臨牀科室、醫教科、控感辦、後勤總務科、保衛科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與分工,做好各項應急處理工作。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辦公室負責具體實施以及應急措施的落實情況和處置效果評價,各部門應服從命令,積極配合。

(二)、報告

事故發生科室應於第一時間報告醫院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辦公室及控感辦,並及時報告院領導,由院方按照衛生部《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第七條和第八條要求向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報告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意外事故情況和調查處理結果。

(三)、收治暴露人員

當有人暴露於泄漏或擴散的醫療廢物時,及時採取隔離措施,將病人收治於相關業務科室,接受科室應積極治療、控制病情。

(四)、各部門職責

當發生意外事故時,事故發生科室應於第一事件按程序進行報告,並爭取時間積極採取相應的消毒隔離措施處理事故現場,控制事故擴大化。總務後勤務負責提供人力物力和醫療廢物技術支援,處理事故現場,配合事故發生科室追回流失的醫療廢物;控感辦負責提供現場消毒隔離及個人防護技術支援;感染科、面板科等臨牀科室應做好急救準備;其他部門和科室應服從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辦公室的指揮調度。

(五)、消毒隔離防護要求

發生醫療廢物泄漏、擴散時,根據醫療廢物性質及時對被污染的環境進行空氣、物品和人員隔離,對隔離區域進行空氣、物品及物品表面消毒;發生人體污染時應及時進行清洗和消毒後在考慮收住相關業務科室;在應急處理現場時,各類人員應採取呼吸道、血液和麪板粘膜的保護措施。

(六)、宣傳教育

發生意外事故時,在有效範圍內進行正面的應對防治知識宣傳教育,穩定公衆情緒,保障正常的醫療秩序。

六、痕跡管理

各參與意外事故處置的部門科室,應對其所履行職責和工作進行認真記

院內醫療安全應急預案2

爲保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食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以下簡稱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醫療衛生救援工作迅速、有效、有序的進行,提高應對各類物中毒、自然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和醫療衛生救援水平,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

一、指導思想

以傷病員爲中心,以救死扶傷爲宗旨,以體現社會公益性爲前提。

二、目的與任務

(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救援工作,應遵循平戰結合、常備不懈的方針。

平時要加強對醫務人員進行各種突發事件處理能力、各種急診急救儀器技術操作能力以及各種急救知識的培訓,逐步提高我院緊急醫療救援能力。

(二)建立緊急醫療救援組織機構及應急隊伍,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後,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資訊收集與報告

突發事件發生後,院總值班及所有工作人員都有責任和義務將收集到的資訊逐級上報,並要求及時、準確、全面。任何科室或個人對突發事件資訊不得隱瞞,緩報和漏報。報告程序見附件二。

四、急救物資的管理

院辦、醫務科、藥劑科、配合,制定出我院應對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急診設施、設備、藥品、車輛、通訊等急救器材的明細清單,定點存放並定期檢查。一經發現過期或損壞,應及時更換和維修,保證急救物資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100%完好率。任何條件下,無緊急醫療救援領導小組負責人的`指示,不得隨意挪做他用。緊急情況下,醫療救援領導小組可調用任何科室的急診設備。

五、人員調配

當接到突發事件醫療救援指令下,爲提高應急反應速度,院總值班可立即指派值班醫師緊急出動。當啓動應急預案後,領導小組應及時通知應急隊員迅速集中趕往出事地點,若事態擴大到需要支援時,領導小組有權在全院範圍內抽調人員,任何科室或個人不得拒絕或阻撓。

六、緊急救援措施

防治組人員趕赴現場後,要及時制定搶救方案,並採取果斷措施,防止災害事故的進一步擴大。對原因不明的集

體中毒除常規處理外,應及時通知本地疾病控制中心進行排查。

緊急醫療救援本着先重後輕的原則,應對傷者進行簡單的止血、包紮、止動,遇生命體徵不穩的傷病員,應就地搶救,待生命體徵平穩後,再進行轉運,若現場搶救有困難,應及時與緊急醫療救援領導小組組長彙報,求得支援。避免因銜接失誤延誤病員的搶救。

對新發現的傳染病,參加處理的工作人員應採取防範措施,並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對接觸人員應採取醫學觀察措施,有關區域要按規定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內感染髮生。

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後,全院職工均要緊急動員起來,從人員、設備、物資、病房等各方面作好接收救治傷病員的準備,任何科室或個人不得拒收病員。

七、衛生救援的事件分級

根據突發公共事件導致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情況將醫療衛生救援事件分爲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

(一)特別重大事件(Ⅰ級)

一次事件出現特別重大人員傷亡,且危害人員多,或者國家規定的特別重大事件(突發放射事件、化學品泄漏事

件)導致大量人員傷亡,需請求上級機關對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給予支援者。

(二)重大事件(Ⅱ級)

一次事件出現重大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5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三)較大事件(Ⅲ級)

一次事件出現較大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3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級)

一次事件出現一定數量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1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八、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

(一)Ⅰ級響應

1、Ⅰ級響應的啓動

發生重特大突發公共事件,全院總動員仍不能完成救援工作,需請求上級衛生行政部門派出支援。

2、Ⅰ級響應行動

當接到關於衛生工作救援特別重大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後,醫療救援領導小組應立即啓動緊急醫療救助預案,進行全院總動員,派出專家組對傷病員進行綜合評估,組織現場救治;並立即將情況逐級彙報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求得緊急支援。

(二)Ⅱ級響應

1、Ⅱ級響應的啓動

發生特大突發公共事件,需舉全院之力才能完成救治任務,必要時可請求上級醫院予以支援者。

2、Ⅱ級響應行動

當接到關於衛生工作救援重大公共事件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後,醫療救助領導小組應啓動緊急醫療救援預案,組織專家組對傷情進行評估,開展醫療救治,並分析突發公共事件的發展趨勢,專家組在進行緊急救援的同時應提出應急救治的建議,並及時將情況向院救援領導小組彙報,救援領導小組根據情況請求上級醫院支援,並將事件彙報給衛生行政主管部門。

(三)Ⅲ級響應

1、Ⅲ級響應的啓動

發生一次性事件出現較大人員傷亡超過3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Ⅲ級響應行動

當接到關於醫療衛生工作救援較大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後,醫療救治領導小組應派出專家組到達現場,迅速組織開展現場醫療救援工作,並及時將情況向有關部門彙報。

(四)Ⅳ級響應

1、Ⅳ級響應的啓動

發生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1例的事件者。

2、Ⅳ級響應行動

當接到關於醫療衛生救援一般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後,急診科立即派出有經驗的專科醫生到達現場進行救治,並將現場及救治情況彙報醫院辦公室,以決定是否需派其他科室予以增援。

九、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的終止

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完成,傷病員在醫院得到救治,經上級衛生行政部門批准,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可宣佈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終止。

十、責任與獎懲

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實行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作出貢獻的先進科室和個人要給予表揚加獎勵,對失職、瀆職的有關責任人,要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追究責任。

院內醫療安全應急預案3

爲有效地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羣衆的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制定本方案。

一、組織管理:成立醫院醫療廢物管理組織

領導:主管業務副院長、主管後勤副院長

成員:醫院感染管理科、護理部、總務科、醫務科,藥劑科、放射科、檢驗科、病理科等部門主任及醫療廢物收集管理員。

二、報告

(一)全院全體工作人員均有義務監督醫療廢物的管理,當發現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時應立即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或分管院長,下班時間報行政總值班。醫院應在48小時內上報市衛生局及市環保局等有關上級主管部門。

(二)醫療衛生機構發生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需要對患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應當在24小時內向市衛生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並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採取相應緊急處理措施,並逐級上報。

(三)發生醫療廢物導致傳染及傳播或者有證據證明傳染病傳播的事故有可能發生時,應當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規定報告,並採取相應措施。

三、當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時,應按照以下要求及時採取緊急處理措施。

(一)確定流失、泄漏、擴散的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範圍及嚴重程度;

(二)組織有關人員對發生醫療廢物泄漏、擴散的現場處理;

(三)對被醫療廢物污染的區域進行處理時,應當儘可能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其它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

(四)採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泄漏及受污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者其他無害化處理,必要時封鎖污染區域,以防擴大污染。

(五)對感染性廢物污染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污染最輕區域向污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也應當進行消毒。

(六)工作人員應當做好衛生安全防護後進行工作。處理工作結束後,應對事件的起因進行調查,並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預防類似事件發生。

(七)一旦發生有人員感染,立即採取措施積極搶救。

四、責任追究:對引起事件的責任人應追究其法律責任。

院內醫療安全應急預案4

一、總則

爲了切實做好我院醫療廢物的管理工作,防止醫療廢物的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的發生,保障醫務人員及病員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二、組織機構與職責分工

1、成立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應急領導小組(名單見附件一)

職責:

①嚴格遵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執行,對全院的醫療廢物進行規範化管理。

②收集、彙總、分析有關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發生的資訊,提出緊急處理措施,進行現場處理,並及時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彙報。

③配合上級部門對醫療廢物進行檢測及調查。

2、成立應急處置工作隊(名單見附件二)

職責:

①負責全院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發生時的出場處置。

②及時向醫院醫療廢物、廢水管理領導小組彙報現場處置情況。

三、技術保障和後勤保障

1、技術保障:醫院所有人員(包括院領導、中層幹部、醫務人員、行政後勤人員、臨時工)認真學習《醫療廢物管理條例》,保證醫療廢物管理落實到位。

2、後勤保障:醫院保障提供醫療廢物管理所需的工作經費,配齊所需的消毒藥品及器械設備,保證年需物資的供應。

四、現場處置

醫院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領導小組接到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發生通知後立即提出緊急處理措施,並安排應急隊進入現場進行處置。

五、緊急處理措施

1、確定流失、泄漏和擴散的醫療廢物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範圍及嚴重程度,並在規定時間內向上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2、對被醫療廢物污染的區域進行處理時,儘可能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其它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

3、採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泄漏物受污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無害化處理,必要時封鎖污染區域,以防擴大污染。

六、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發生處理工作的評估

領導小組對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發生處理過程及結果進行評估,總結經驗與教訓,提出意見和建議,防止類似事件發生。

院內醫療安全應急預案5

一、目的

爲保障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發生後,各項醫療衛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進行,提高本院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和醫療衛生救援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維護社會穩定,特制定本預案。

二、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突發事件導致的人員傷亡、健康危害的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按照《新鄭市突發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的有關規定執行。

三、基本原則

1、預防爲主,常備不懈

認真宣傳普及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知識,提高醫護人員對加強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不斷加強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工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全員業務知識,隨時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工作。

2、快速反應,減少損失

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強化人力、物力、財力儲備,增強應急處理能力。一旦出現突發公共事件,立即啓動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應急預案,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社會影響。

3、依靠科學,加強合作

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要科學救治,不斷規範救治措施與操作規程,加強科室間的資訊溝通、協調和業務技術培訓工作,實現救治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

四、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

成立突發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和醫療救治工作小組。負責指導全院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應急工作。

1、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2、救治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各科室主任及護士長。

五、突發事件處置

突發事件分類

(1)一般事故:傷員在5人以下,無特殊危重情況。

(2)重大事故:傷亡10人(其中死亡3人以內)以上,事故有進一步發展趨勢或傷亡人數可能增加。

(3)特大事故:傷亡10人(其中死亡3人以上)以上,事故還有發展趨勢,傷員還在增加。

2.當突發事件來臨,立即啓動全院性的急救預案由接受過分類訓練,有經驗的臨牀醫生按照傷員輕重緩急進行分度:

(1)輕度:生命體徵基本正常,如一般挫傷,擦傷。

(2)中度:如單純骨折,外傷後出血等短時間內不會危及到生命。

(3)重度:重危,危及生命者,如窒息,大出血,休克,心室顫動,昏迷等,需要得到及時搶救治療。

(4)死亡:意識喪失,動脈搏動喪失,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3.做好標記每位傷員左手臂上部別一醒目標牌,內插傷卡,上面填寫病人的編號、姓名、性別、年齡、受傷部位、藥物過敏、日期、時間等,並按病情輕重,用綠、黃、紅、黑四種不同顏色的布條別在卡上,分別代表輕、中、重、死亡四種不同的傷情(由護士根據醫生分類後執行)。

六、現場搶救

(1)現場保證一個病員由一個醫師,兩名護士,一名工務員全程陪同,負責外送檢查,搶救用藥。醫務科、總值班指揮現場搶救,護士長協調相關人員工作,後勤保障部提供相關物力支援。

(2)大批傷員來臨時,先救命後治病,先治重傷後治輕傷。屍體直接送太平間儲存。

(3)爭取時機,搶奪時間,速戰速決。透過包紮、止血、骨科患者給予固定、快速輸液、靜脈給藥輸血,使病人的生命體徵維持在一個穩定狀態。在保證氣道通暢的情況下,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對確定大出血,嚴重創傷,臟器破裂損傷情況,及時做好術前準備工作,直接送手術室進行手術,或轉送有條件的三級醫院,轉院者需做好聯絡,轉診工作。

(4)建立交接班制度,保證搶救工作的延續性。現場急救時應將相關病歷卡隨身攜帶,醫囑與病情變化及時記錄。時間精確到分。注意記錄完整,防止遺漏。患者運送途中護理人員陪同加強觀察,隨時記錄。並與接診科室做好交接班工作。

(5)建立回訪制度。傷員經搶救後分流至相關科室,護士需做好登記,搶救者書寫重大搶救記錄經過,一週後由搶救護士隨訪,並書寫隨訪記錄。

七、資訊報告和發佈

在迅速開展緊急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同時,立即將人員傷病員、姓名、年齡、住址、目前生命體徵、初步診斷、處置方式、下一步治療意見在2小時內書面報市衛生局,每日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傷病員情況、醫療救治進展等,重要情況要隨時報告。

八、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的終止

突發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完成,傷病員在醫療機構得到救治,經衛生行政部門批准,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領導小組可宣佈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終止,並將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終止的資訊報告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本預案自制定之日起執行。

院內醫療安全應急預案6

爲了進一步加強衛生管理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xx省城市二次供水管理辦法》,着力提高本單位處理應急事故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本單位飲用水衛生安全,爲本單位提供強有力的後勤保障,創建和構築平安和諧社會。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堅持預防爲主,堅持日常巡查和定期大檢查相結合,從小處着眼,處理事故做到迅速、科學。

二、組織機構

成立以本單位一把手爲領導的二次供水應急處理領導小組

1、負責調度、協調應急處理事故

2、做好應急救援和善後處理的各項工作

3、負責上報有關事故調查情況

三、具體措施(及預防措施)

發現停水後,負責人必須在第一時間弄清事情發生的原因以及修復時間的長短,及時用通告和廣播通知各用水戶,採取臨時送水等措施。若斷水時間超過2天以上,要爭取消防部門援助,用消防車拉水供應用水。

發現水體投毒,導致三人以上出現嘔吐、頭暈、腹瀉、暈倒或死亡,應立即採用應急預案:首先停止事發單位供水,通報上級有關部門到場,並配合保護好現場,透過瞭解中毒者開展各項調查,分析原因,移交相關部門處理。在處理事故的同時,做好應急用水保障工作,若斷水兩天以上,要爭取消防部門援助,用消防車拉水供應。並對事發單位水池、水塔、水箱、管網進行反覆沖洗,等取水送檢合格後,方能供水。

傳染病高發季度或傳染病暴發,應督導二次供水單位加大對水池、水塔、水箱餘氯投放量,確保飲衛生安全。

如遇洪水、山洪暴發,污染了水池、水塔、水箱及管網等,必須立即停水,清理污泥,污沙,反覆沖洗水池、水塔、水箱及管網。同時,購買大量純淨水、礦泉水供應用戶,等管網恢復後,取水樣送檢合格,方能供水。

四、應急處理程序

1、接到報告後要立即停止執行二次供水設施,覈實情況後,經應急小組領導同意,第一時間上報上級部門。

2、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救護、治療病人。

3、負責保護好現場,穩定用戶情緒。

4、若需公安部門配合,立即撥打電話

5、瞭解事故經過,做好調查。

6、做好衛生防疫工作,配合上級部門做好善後處理。

7、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取證、取樣工作。

8、做好清洗、消毒和恢復供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