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電視新聞採訪中有聲言語和體態言語的運用技巧淺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W

採訪是新聞傳播的重要根底和前提,而採訪言語是又是影響新聞傳播質量的一個重要要素。不同的採訪言語表現的是不同的內容和情感,而各種方式的內容和情感又左右着新聞採訪的順利與否、勝利與否。電視新聞採訪中所運用到的聲音、動作、手勢、姿勢、表情等,這些都屬於採訪言語。普通來說,我們能夠把採訪言語分爲有聲言語和體態言語。

電視新聞採訪中有聲言語和體態言語的運用技巧淺析論文

一、採訪中的有聲言語與體態言語

有聲言語是我們採訪中最根本、最主要的交流手腕,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表達方式。那麼體態言語,指的就是除了有聲言語之外,可以直接作用於人們感知器官的各種表情、動作、姿勢等,還包括與言語相隨同的語調、音量、語速等。

二、養成良好的有聲言語習氣

電視新聞採訪活動是一種言語交往行爲。在採訪過程中,養成以下四種良好的有聲言語習氣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還應該不時地努力提升。

第一,運用樹立溝通關係的言語。樹立溝通關係的言語,就是用來獲得對方認可和信任的言語。普通狀況下,採訪中要首先明晰地向對方標明本人的身份,以至還能夠報上本人的姓名,然後向對方表達採訪的意向並諮詢對方的意見,待對方有一個初步的認可後,再作進一步的發問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在比方街頭採訪等某些特定環境下,有一些受訪者可能由於文化層次、生活背景、性格特性等緣由,可能會對你的訪問感到驚惶、茫然、羞怯、慌張,以至是頭腦一片空白,語無倫次,答非所問,這時就需求你再用恰當的言語給予他一定的緩衝和鋪墊,比方簡單訊問一下對方的職業、年齡等狀況,有針對性地給對方恰當的讚譽和鼓舞等,或是先說說你本人對採訪話題的認識和見地等,這樣常常就能夠漸漸地協助被採訪人緩解慌張心情,使你的採訪得以順利進行。

第二,運用客觀、中立、中性的言語,就是對事實進行求證的言語。這一點其實不需過多論述,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採訪中不能有預設的觀念和立場,要讓被採訪人本人來陳說事實,切不可憑本人的想象和臆斷越俎代庖。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能做到長盛不衰,靠的就是“用事實說話”這塊金子招牌,堅持都把話語權均勻分配給當事雙方,堅持讓新聞畫面和採訪對象說話,堅持防止運用含有激烈感情顏色的詞語。

第三,運用表達誠意的言語。要讓採訪對象真誠地表達本人的觀念和意向,提問者首先本人要出自真誠的態度,要讓被採訪對象覺得你的行爲完整是出於記者的道德良知和社會義務感,才幹得到他真誠的答覆。前幾年,國內某電視臺做的《你幸福嗎?》系列採訪報道中,有被採訪人答覆說:“我姓曾”……這樣的答覆讓人啼笑皆非。假如是記者事前與採訪對象做一個有效的溝通,真誠地表達採訪意願,大致引見一下采訪內容,置信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

第四,運用沉着平和的言語。就是要擺正本人的位置,不驕不躁,不驕不躁。在詳細的採訪活動中,我們可能會面對不同身份位置的人,對方是指導的,我們不能低三下四、畏畏縮縮;對方是農民工的,我們不能趾高氣昂,頤指氣使。記得筆者剛剛參與工作時,有一次採訪元旦據守崗位的`環衛工人,我跟她說:“我是某某電視臺的記者,我代表全縣人民來探望你,你過來,給我們講講你的榮耀事蹟吧……”,結果這位環衛工人表情很不自然,答覆問題顯得煩躁不安。在回來的路上,同事提示我說,“方纔你這樣說不太好,你並不能代表全縣人民。而且你這樣的態度似乎顯得高高在上,人家可能就不太願意跟你有太多的交流”,我這才豁然開朗。

三、充沛發揮好體態言語的輔助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拉比安提到,人際交往中傳送的資訊量,聲音只佔38%,而55%來自表情,7%來自語調。

人類學家霍爾教授說:“一個合格的公關人員不但需求瞭解別人說了什麼,還需求去洞察別人沒說什麼。”

在電視新聞採訪活動中,被採訪對象與採訪人常常都是萍水相逢,俗話說“逢人只說三分話”,想要讓被採訪人放下警戒或是消弭疑慮承受你的採訪,或是讓他最大水平地敞開本人的心扉與你交談,你專注的眼光和真誠的笑容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記者必需具備的專業技藝。眼光能表達記者對採訪對象的尊重和對採訪內容的關注,笑容常常是對被採訪對象的鼓舞和肯定。所以言語之外的體態言語在電視新聞採訪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筆者在十幾年的新聞採訪理論中,普通除了禮貌地向對方問好,並標明身份和採訪企圖外,同時還要面帶笑容,熱情地與對方握手致意,俗話說得好,“伸手不打笑臉人”,在這樣的狀況下,普通被採訪人都樂於承受採訪,並且願意作深化交流。

採訪者還能夠應用手勢、動作等體態言語向受訪者強調希望惹起他留意的某些細節;能夠應用強調的語氣,使採訪對象留意到發問的要點;在現場播報評述中,採訪者也能夠應用動作增強播報評述的力度,從而使觀衆留意到記者播報內容的重點。在這一點上,西方記者常常做得更好,他們在鏡頭前的表現,用“喜形於色”來形容都不爲過,這無疑給他們的採訪和播報添色不少,也更具感染力和吸收力,這或許跟他們性格特徵和種族文化有關。但不得不供認,人家對非言語符號的運用的確更勝一籌。

採訪者還能夠在採訪工作中應用某種姿勢來表達本人的態度,或是表達本人的情感,拉近與被採訪人的心理間隔,與採訪對象之間堅持良好的交流氣氛,從而使採訪工作能夠調和地完成。如某電視臺記者在拍攝採訪新聞《千里尋子》時,找不到兒子的母親傷心極至,淚流滿面,在這時分,記者不再訊問有關他兒子的事情,而是停下來,拿了一張紙巾爲那位母親擦乾臉上的淚水,然後把那位母親擁入本人的懷裏。記者的這一細小動作,向被採訪對象,向一切觀衆傳送的都是一種對母性的讚譽和對人性的關愛。

在日常採訪時,記者除了運用本人的言語外,還要經過對人的察看獲取被採訪對象一定的心理層面的資訊,這關於記者進一步與被採訪對象進行交流是有協助的。這種才能又能夠稱爲察看體態言語的才能,也就是說,經過察看被採訪對象動作、表情、姿勢、聲音狀態等,來獲取大量關於人的深層心理層面的動機和心情。

四、小結

記者的採訪活動是十分個性化的過程,採訪技巧運用得體,常常成爲表現記者採訪才能的法寶。綜上所述,作爲一名新聞記者,在日常採訪活動中,我們一定要充沛認識到各種採訪言語的重要性,在養成良好的有聲言語運用習氣的同時,充沛應用好體態言語所具備的輔助作用,儘可能地綜合運用好有聲言語和體態言語,讓採訪活動順利地展開,讓採訪氛圍愈加輕鬆、融洽,使採訪對象敞開心扉,翻開話匣子,從而採訪到愈加全面、真實、有效的內容,使節目內容愈加豐厚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