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爲學》教案(魯人版七年級必修)

學問君 人氣:2.81W
畢業論文

教學目標:
1. 熟讀課文,流暢的背誦全文,能夠準確的默寫課文第1自然段。
2. 掌握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 理解蜀鄙2僧故事的內涵和作用,並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4. 理解“人之爲學”關鍵在於“立志去爲”的道理,樹立遠大志向並勇於實踐。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及用法,能夠根據文下注釋和參考資料,準確,流暢的翻譯全文。
教學難點:
把握2僧故事的內涵;體會理解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方法指導:
1.以學生自讀爲主,藉助工具書自行解決文中字詞的音、形、義,教師抽查鞏固。
2.教師可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文章,根據註解直譯文章,教師答疑並講析重點詞語,讓學生明確,鞏固重點。
3.可將文中故事改編成小說劇表演,也可用複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對這個故事的思想內容進行討論,討論1下可從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4.理情文章的結構層次,體會作者安排材料的妙處,理解對比手法的作用。可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去掉,看看文章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教學構想:
《爲學》原題是〈〈爲學1首示子侄〉〉是彭端淑激勵子侄輩的1篇文章,也是初中語文的傳統篇目,這是因爲它不僅說了“爲學”,也闡明瞭難與易的辨證關係,從而人們只要堅忍不拔,難事也能變得容易的道理。但這些道理都需要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所以,開始1定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誦讀,自我感悟。且本文的翻譯較難,所以只要學生能夠理解,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譯,意譯即可。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1,相關匯入:
同學們,有1句俗語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是的,這句話是說,只要肯努力,肯奮鬥,不管什麼事都會成功。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下,彭端淑是如何向我們講解這個道理的。
2,口述本節課目標:
1. 掌握作家作品。
2. 瞭解課文大意,熟讀背誦全文。
3,介紹作家作品:
彭端淑(1699---1779),字儀1,4川人,清代中葉文學家。知識廣博,工詩能文。著有《白鶴堂文集》。
《爲學》原題是《爲學1首示子侄》。選自《白鶴堂文集》。首尾兩段用精心提煉的句子表達作者的主張;中間用對比手法和生動的對話,寫貧富2僧的故事,來證明作者的主張。
本篇文章是寫給子侄們看的,目的.在於教育他們立定志向,刻苦學習,學有所成。
4,教師範讀全文,提醒學生注意句子的停頓,和生僻字的讀音。(也可聽錄音)
需注意讀音的字:逮 dai (4聲) 怠dai (4聲) 卒 zu ( 2聲) 蜀 shu (3聲) 鉢 bo (1聲) 語 yu (4聲) 恃shi(4聲)迄 qi (4聲) 屏bing(3聲)
需注意的句子的停頓:
1. 天下事/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矣;
2. 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3. 子/何恃/而往?吾│1瓶1鉢│足矣 .
4.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5.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6,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大意。
世上的事,難說有難易之分,只要你去做了,難的也變容易了,不去做,容易的也會變難,學習也是這樣。
從前在4川邊境有貧富兩個和尚。。。。。。
單有聰明,而不努力,這是自己毀了自己;不夠聰明,但能勤奮努力,定能學有所成。
7,閱讀背誦:
多種形式,充分閱讀。齊讀;點名讀;分組讀;自由背誦。
第2課時
1, 檢查上節課背誦情況,匯入新課。
2, 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
1, 能夠翻譯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2, 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學生自主翻譯全文
1.學生對照課後註釋翻譯文章,以段爲單位,每個學生講1段,其他學生補充。
2.教師板書重點詞句及難句對學生再次進行訓練。
實詞: 爲——做、求, 逮——及,趕得上, 怠——懶散, 迄——等到, 屏——摒, 常——常規, 語——對……說, 鉢——和尚用的碗, 恃——憑藉, 鄙——邊境, 昏 —— 愚笨
虛詞:
亦——也 , 之——到……去 , 猶——仍然
無以:沒有什麼 是故:因此 之:做助詞用,無義
重點句子:
(1)天下事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易矣。人之爲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易矣。
(2)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
(3)子何恃而往?
(4)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3.以小組爲單位,學生相互交流自主翻譯。
4.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學生來概述段意
第1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觀點,說明爲學難易的轉化,即“學則易,不學則難。”
第2段 講道理說明持之以恆可令昏庸與聰敏置換。
第3段 用蜀鄙2僧的故事做論據說明主觀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4段 以立志爲學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論點。
第3課時
1, 點名提問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和用法,匯入新課。
2, 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
1. 分析課文,理解蜀鄙2僧故事的內涵和作用,明確本文主旨。
2. 學習本文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3, 分析文章:
1, 細解第1自然段
學生默寫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運用什麼修辭提出論點的?課文講的是爲學的事,可是從“天下事”起筆,爲什麼?
明確:在文章的開頭,用設問的方式提出論點。
開頭先寫“天下事”,因爲“人之爲學”是“天下事”的1種,這樣就由泛論天下事過渡到求學難易的問題上,用兩個設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爲學相提並論,更突出爲學的主題。論證從正反兩方面作答,對比鮮明,揭示了“易”“難”相互轉化的辨證關係,使道理闡發的更爲深刻。
2, 齊背第2自然段,思考討論“吾昏、庸、聰、敏”的結果與爲學有什麼關係?
明確:作者提出論點後,沒有急於旁徵博引和找事實論證,而是承接第1段用自我昏庸、聰敏轉變無常規的現象,更強調了“爲學”的重要。這1段還是圍繞中心論點的對比論述。
3, 點名複述蜀鄙2僧的故事,指導學生討論交流故事的含義和作用?
明確:2僧居蜀邊境,交通閉塞,路途遙遠,到南海,有很大困難,貧富2僧面對同樣的難題,所恃態度、方法截然不同,結果自然不1樣。貧僧告訴富僧想去南海,富者表現出極大的懷疑,貧和尚卻說“吾1瓶1鉢足矣”,“足”字表現出貧和尚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敢於實踐的精神。富和尚卻在困難面前強調客觀條件,沒有堅定的志向,更沒有大膽實踐的勇氣。
貧僧僅1瓶1鉢就實現了去南海的願望。從對比中我們悟出:有條件的反爲條件誤,而沒有條件的,靠恆心、毅力最終也能獲得成功,面對困難,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力的證明了論點。
4, 背誦第4段,把握主旨。從最後的反問和小結中你獲得了什麼感受?
明確:反問句點明瞭故事的內涵——人貴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結激勵我們“立志去爲”,面對困難要知難而進、勇於實踐。
5, 課文分析完了,下面同學們來思考1下,天下事有沒有難易之分?學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受?
明確:天下事當然有難易之分,作者所說的沒有難易,是從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說論證的,意在鼓勵人們立志求學,不畏困難,知難而進,堅持努力1定會獲得成功。
學生感受,不必統1要求,只要跟課文有聯繫,言之成理即可。
4,佈置作業。

1 2下1頁

《爲學》教案(魯人版七年級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