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水利工程施工中防滲技術的運用

學問君 人氣:7.96K

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中引起滲漏問題的原因,並結合實際的施工經驗,提出了常見的幾種防滲施工技術措施,對其具體應用做了探討。

水利工程施工中防滲技術的運用

摘要:本文以水利工程施工中防滲技術的應用分析爲題展開論述。首先,分析了水利工程形成滲水的原因,然後結合實際的工作經驗介紹了常見的防滲技術。同時闡述了防滲技術的具體應用措施,以減少水利工程的防滲現象,保證工程的質量及後期的正常運營。

關鍵詞:水利工程;施工;防滲技術

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水利工程的規模不斷擴大,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水利工程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例如水利工程在農田灌溉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水利工程在防洪抗旱方面,也具有很大優勢,促進了農業的快速、穩定發展。然而,水利工程在施工的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滲漏的現象,給工程帶來了很大負面影響。

1水利工程施工滲水的原因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滲漏的現象,下面就這些原因進行分析。

1.1工程結構因素

水利工程是水下作業,與傳統的建築工程相比,具有很大的複雜性,同時也存在各種不確定的因素。一旦施工受到影響就會引起結構性變化,並導致滲漏,使工程質量難以保證。除此之外,當施工現場環境比較惡劣時,也會引起滲漏問題。而水利工程投入運營後,隨着時間的遷移,結構逐漸處於老化狀態,此時也會導致滲漏問題的產生。

1.2施工因素

水利工程規模比較大,從工程的決策到竣工期間,往往需要數年。一般而言,施工環節佔的時間最長。其中工程的質量與各種因素相關,包括施工環境、技術、設備、人員素質、管理運營等。在施工的過程中,如果技術不達標,設備老化或者施工人員不按照相關要求操作,都可能導致工程質量與設計不符,會出現滲漏的現象。

1.3外界因素

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也會導致水利工程出現滲漏。最常見的外界因素爲天氣與地質條件。在水利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如果遇到惡劣的天氣,會使施工面產生大量積水。同時,再加上部分地區排水功能差,不能滿足工程排水的要求,最終引發了滲水的問題。

2水利工程防滲技術的內容與應用

2.1灌漿施工技術

當水利工程出現滲水後,可以將適當比例配置的漿液灌注到裂縫處,使其填充密實,達到抗滲的目的。該技術的具體應用步驟爲:首先進行灌漿鑽孔。要求鑽孔爲直孔。在灌注前,對鑽孔、裂縫處要進行清洗,將其中的雜物排出。完成後,再使用壓力進行吹洗。根據施工經驗來看,灌漿順序分爲:一次灌漿法、自上而下灌漿法,自下而上灌漿法。其中,一次灌漿法指的是:一次性將孔的深度鑽到位,然後沿着鑽孔全長進行灌注。該灌注方法多應用在滲漏情況不嚴重的工程。在工程施工中,一次性灌漿法也被稱爲單級法;自上而下分段灌漿法也稱逐段法,由於灌漿壓力大,所以提高了灌漿質量,同時避免了施工中的不安全事故。該灌漿法經常應用於岩層較爲破碎的地方。雖然分段灌漿具有很大優點,但是也存在灌注時間長的缺陷;自下而上分段灌漿法也稱爲孔塞法。應用該灌漿法時,當一段鑽孔灌注完成後,將灌漿塞填入,再進行下一段的灌注,這種灌注的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往往不能保證質量,所以灌漿施工結束後必須認真檢查,覈實質量,避免出現意外。

2.2堵漏防水施工技術

針對不同的滲水,採取不同的施工技術。一是在點滲水處理中,可以選擇堵漏材料的辦法。通常要求結構表面塗有剛性材料。如果混凝土結構已經具備上述條件,那麼則可以使用柔性材料,使滲水部位形成防水層,增強結構的抗滲能力;二是在處理大量滲水時,可以劃分成多個單元,然後單獨進行處理。針對滲水嚴重的,採取灌漿的辦法。反之,也可以採用堵的`辦法。除此之外,根據結構的實際情況,選擇柔性或者剛性的防水材料,提高機構的抗滲能力;三是在變形縫滲水處理中,採用堵、注、嵌、抹的綜合處理辦法。該辦法的處理包括多個環節,透過連續施工才能使滲水的地方形成一個整體。值得注意的是,爲了適應結構變形的需要,在防水層要合理控制壓力,使其保持一定的強度;四是施工縫滲水的處理。在處理施工縫時,採用堵或者注的辦法。具體來講,首先將水注入到施工縫的兩側,然後再塗抹上剛性材料,在此基礎上來增強結構的抗滲功能。

3結語

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中引起滲漏問題的原因,並結合實際的施工經驗,提出了常見的幾種防滲施工技術措施,對其具體應用做了探討。例如灌漿施工技術、堵漏防水施工技術等。除此之外,在處理水利工程滲漏問題時,還要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採取針對性的辦法和措施,以此來徹底解決滲漏的問題,以此充分發揮水利工程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會磊.淺析水利建築工程施工中防滲技術的應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03):55-56.

[2]婁寶明.關於水利工程施工中防滲技術的應用分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4(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