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生物科學本科論文範文大全

學問君 人氣:3.19W

生物科學本科論文大家寫過嗎?下面小編整理了生物科學本科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借鑑!

生物科學本科論文範文大全

生物科學本科論文1

1研究結果與結論

1.1學生對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方面的部分知識擁有正確概念學生對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方面的知識部分了解正確,比如:絕大部分學生(72.0%)認爲遺傳是指生物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個體之間相似的現象,54.0%的學生認爲“DNA記錄了人及動物所有遺傳資訊”等,擁有正確概念。但是,也有部分內容學生的知識缺乏,比如:關於基因、染色體和DNA的關係,大部分學生完全不知道三者的關係,很多學生(62.5%)是因爲缺乏相關的概念而引起的答題錯誤。關於性染色體的敘述,只有6.7%的學生有正確概念,認爲“性染色體存在於生殖細胞和體細胞中”,有部分學生認爲性染色體只存在於生殖細胞中。大部分學生(64.3%)是因爲相關知識的缺乏而答題錯誤。

1.2大多數學生對基因的顯性和隱性方面的知識缺乏研究顯示,只有14.0%的學生確定選擇了正確答案,認爲“隱性基因只有成對才能表現出隱性性狀”。缺乏相關知識的學生達到了70.0%。

1.3多數學生對人的性別決定的知識缺乏,對禁止近親結婚和優生優育有正確概念關於性別決定,有36.0%的學生有錯誤概念,只有18.0%的學生有正確概念。關於近親結婚,大部分學生(52.0%)擁有正確概念,認爲“具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結婚,生育的子女攜帶的疾病及發病率要比非親屬關係結婚的高得多”“、法律說絕對不能”“、親屬不能通婚,可能攜帶相同的致病基因”。生活中的實例對學生的前科學概念的形成產生了一定影響,如日本允許表兄妹結婚”“、周圍有近親結婚的人存在”。

1.4一半學生對生物的.變異缺乏相關知識關於生物的變異,有24.4%的學生有正確概念,認爲“棉鈴蟲增強抗藥性對自身有好處”“、棉鈴蟲抗藥性更強,有利於生存,不易被殺死”。36.0%的學生選擇了答案C,他們理解的對生物生存有利是對人類的生存有利。缺乏相關知識的學生佔接近一半。

2建議

基於前面的調查結果,如果僅僅按照教材進行按部就班的常規教學,不能觸動學生的原有的前科學概念。學生好像聽懂了,遇到稍微複雜一些的問題卻仍然不能解決。要想轉變前科學概念,首先要對這部分知識內容學生的前科學概念作充分的認識,瞭解學生具有哪些經驗,探討其產生的原因;在制定教學計劃的過程中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爲新知識的增長點,在教學設計時透過相應的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轉變學生的前科學概念。

2.1更新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前科學概念存在的客觀性作爲主體的、獨立的人,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己經具有對各種現象事物的理解和觀點。前科學概念是學生解釋某些現象的現成工具,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珍貴參考資料。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和接受學生腦中前科學概念,尊重、瞭解、轉變前科學概念。學生的前科學概念的範圍十分廣泛,目前某些研究也揭示了部分前科學概念,但並不是全部。[3]

2.2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19世紀,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他認爲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而且不能用單一的紙筆測驗測出。教師應認真對待每一位學生的差異,任何一種單一的教學方式都只能讓小部分學生收益。

3結語

新課程要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透過課程的學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也意味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適應不同智力水平、性格、興趣、思維方式學生的需要。教師應該從興趣、愛好及已有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瞭解學生及其認知水平,從而確定最有效的教學策略。

生物科學本科論文2

一、處理突發事件的創新意識

他們向教師求助,筆者利用問題引導:“1.爲何蚯蚓喜歡待在吸管裏不出來?2.根據你們之前的實驗探究,蚯蚓對外界的刺激能做出相應反應嗎?可否透過一些刺激讓蚯蚓自己繼續向前爬出吸管?”筆者在學生交流實驗現象時有意讓這組的學生談了談這起“蚯蚓的意外”。學生結合筆者提出問題給出了交流,大致如下:吸管讓喜歡穴居生活的蚯蚓很受用,是有利刺激,因此蚯蚓待在裏面不出來。我們用溼棉球輕輕碰觸蚯蚓的後半段,模擬不利刺激,蚯蚓很快就自己鑽出了吸管。實驗證明蚯蚓對外界的刺激能很快做出相應反應。學生們透過這個突發事件,不僅鞏固了相關知識點,還利用了自己所學的生物學知識來解釋了一些生物現象,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這個突發事件不失爲課堂的一亮點。如果教師在面對這一突發事件時不欣賞學生的創意,爲了維持課堂秩序粗暴地處理問題,就錯過了這一意外帶來的風景,也失去了一次師生共同成長的機會,彼此也對探究活動留下了一些負面情緒,也錯過了對學生創新積極性的保護和肯定。

二、教材使用的創新意識

教師作爲師者,在創新之路上有的身體力行做好示範作用。教材不是聖經,只是教師學生教與學的工具,使用時不可照本宣科。筆者所在地區選用的是蘇科版初中生物教材。在對教材進行研讀和使用過程中,根據學生生活實際情況、季節等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或修改,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地面上的植物》一節中,教材以桃樹爲代表植物,讓學生探究花的結構、果實的結構,體會二者之間的發育關係。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桃花雖常見,但在收集觀察時存在許多不便:桃樹種植分散、有些小區找不到;桃花花瓣容易掉落,觀察時已不完整等。有一種植物,它在南方更常見,每年在筆者教這一節的時間成片開放,植株相對桃樹也要小得多,獲取和攜帶都非常方便,這種植物就是--油菜。油菜花的結構和桃花一樣簡單明瞭。更妙的是,只需要一株油菜就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開花和結果之間的對應關係。由於活動所用材料不僅是學生熟悉的材料,更是學生課前親自收集獲取的,在課堂活動設計時就更有情境代入感,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評價方式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評價的關注點主要是關注學生進展的情況,是帶有形成性和診斷性的。不僅要重視檢測學生知識目標的達成,如果有涉及探究活動,教師還要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探究能力進行評價。另外還要密切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狀況以進行恰當的評價。林林總總就顯得評價多而雜,但不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一定要實事求是。對於學生做出的反饋應該耐心品讀,對於給出的評價應當仔細斟酌:尊重學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該肯定的則應用恰當的詞句進行表述,切忌誇大;理解學生由於能力或經驗等原因限制導致的不足,及時引導,而對於一些明顯的錯誤絕對不能避重就輕以免影響其他學生的判斷,該批評的批評。在批評時也要顯得真誠,講究批評的藝術,注意不要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如果我們的課堂能夠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加以改革和創新,學生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而自己的課堂也能更接地氣。執教者只有做更多地功課,多方面多角度考慮每個教學環節,才能還初中生物教學一個真實有效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