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東北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學問君 人氣:2.87W

一、東北城市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可持續發展中的主要環境問題

東北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近年來,東北地區土地退化面積不斷擴大,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漬化爲主,耕地大量減少,人地矛盾突出。東北地區的部分城市在生態環境方面呈現出“邊建設,邊破壞”的特徵,甚至建設趕不上破壞。

1、部分區域生態環境退化難以遏止

水生態平衡失調愈演愈烈,以江河斷流,湖泊乾涸,區域性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和溼地破壞最爲典型,乾旱地區綠洲和植被日趨萎縮,災害日益頻繁。由於過度砍伐,可供開採的森林資源瀕臨枯竭,森林的生態功能受到嚴重影響;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更是有增無減,部分城市已經飽和,甚至黑土資源都受到侵蝕。部分區域的生物多樣性銳減,大量珍稀瀕危動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以黑龍江省大慶市爲例,大慶市原來的溼地資源很豐富。由於油田的深度開發,範圍不斷向外延伸,大量的溼地被開發利用,許多溼地變成了泥漿地、排污池、廢水排放池,土壤、植被及溼地水體的污染加劇,使得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野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在逐漸減少,溼地萎縮,功能喪失。

2、區域性水污染嚴重

水污染程度加劇會導致水體中和周圍地區動植物大量死亡,使水域生態物種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進一步降低水環境容量。水污染也直接減少了可供人類使用的水資源數量,導致水質型缺少。有的地區河流嚴重污染,使流域附近居民陷入守着河流沒水吃的窘境。2010到2012年三年間,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地級及以上城市工業廢水持續增加,增加量都在2000萬噸以上,黑龍江省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5792萬噸,增幅爲16.6%;遼寧省2011年比2010年更是增加了16387萬噸,增幅爲23.2%,雖然在2012年有所下降,相比2011年的增加量16387萬噸而言,降幅較小。2012年,東北三省地級及以上城市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爲167663萬噸,佔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7.6%。2012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大於100萬噸的省份有10個,黑龍江省排在第3位;全國氨氮排放量大於10萬噸的省份有11個,遼寧省排在第10位,同時在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石油類排放量上,排在第3位。

3、城市空氣污染危害嚴重

從總體上看,東北城市空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污染危害最大,並呈發展趨勢。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東北地區城市機動車保有量逐年上升,使得汽車尾氣正在成爲城市空氣污染的新型“罪魁禍首”,成爲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2013年底,哈爾濱市民用車輛比上年增加12.4萬輛,總量達到142.2萬輛,比上年增長9.5%。其中,汽車總數突破百萬輛,達到100.5萬輛,同比增加11.2萬輛,增長12.6%。哈爾濱市整治大氣污染壓力最大,提出2017年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要在2012年基礎上下降10%。目前,哈爾濱市建成區將不再審批除熱電聯產以外的火電、鋼鐵、建材、焦化、有色金屬冶煉、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項目,現有的項目也要逐步向外轉移。

4、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越積越多

2012年,吉林省地級及以上城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差距明顯,一半城市的綜合利用率在90%以上,吉林市和白山市卻低於50%;遼寧省的鞍山、撫順、本溪和丹東更是低於30%,超過90%的只有瀋陽和大連;黑龍江省相對其他兩個省份要好一些,只有雙鴨山在50%以下,其他城市都在70%以上。除工業固體廢物外,生活垃圾也是固體廢物的一個重要來源。隨着城鎮化率的提高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東北城市垃圾產生量逐年增多,造成垃圾包圍城市的嚴重局面。由於處置能力有限,很多城市並非是對垃圾進行處理,而是堆放垃圾。大量堆存的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水體和大氣污染,這些廢物經過雨雪淋溶,可溶成分會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體污染;或隨水從地表向下滲透,向土壤遷移轉化,富集有害物質,使堆場附近土質酸化、鹼化、硬化,甚至發生重金屬型污染。這些有毒物質在土壤中發生累積而被植物吸收,毒害農作物,威脅人們的食品安全。

二、東北城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東北城市的生態環保建設原則是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既要實現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的整體和諧,又要實現社會文化生態、經濟技術生態和自然環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努力建設城市的和諧。

1、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建立治理大氣污染的長效機制

要以增加城市綠地爲主構築城市景觀,構建自然生態體系,突出城市特色。綠色植被能夠很好地吸附灰塵,吸收有害氣體,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比例,起到淨化城市空氣的作用。城市公園、街道兩旁的樹木、草坪都可以透過葉片來吸納菸灰和粉塵。此外,修建屋頂花園不僅能夠使建築物減少紫外線輻射,增加建築物使用壽命,同樣能夠起到治理大氣污染的作用。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對城市用地空間佈局進行合理調整,對城市中心區的人口密度進行調整,對城市交通格局進行調整。

2、調整產業結構,構建綠色經濟體系

透過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導,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降低能源資源的消耗。要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使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同步進行。改變經濟增長過度倚重第二產業的局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切實引導和限制那些能耗物耗高、污染重、產品附加值低的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形成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分工格局;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在區域層面上建立大循環模式,即工業園區層面的.循環經濟,把不同工廠連接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一個企業產生的廢氣、廢熱、廢水、廢渣在自身循環利用的同時,成爲另一個企業的能源和原料。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逐步由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向主要依靠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轉變。

3、注重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安全

從水量、生態棲息地、水質恢復三方面構建水生態安全體系。不僅考慮環境水質標準的限值,更強調從維繫水生態安全出發,保障水生態系統的健康需求。從水源地保護區,城市景觀水區,水污染總量控制等方面進行建設。同時,水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要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節流優先,治污爲本,科學開源,綜合利用,防洪抗旱並舉,堅持涵養水源、節約用水與防止水污染相結合,市區污水處理廠加大運營力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城市的供排水、污水處理等設施建設,逐步解決城市公益設施的配套完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