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從產權經濟學看會計資訊失真及治理

學問君 人氣:1.23W

產權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產權、激勵與經濟行爲的關係,探討不同的產權結構對收益--報酬制度及資源配置的影響,這一理論不但爲研究我國經濟體制及企業制度變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鑑,而且與會計學研究也有密切的關係。因爲會計學的發展是與產權制度的變遷密切相關的。不同的產權制度對會計資訊有不同的要求,會計資訊處理過程就是對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利益關係進行調整和計量的過程。目前會計資訊失真已成爲困擾會計界的嚴重問題,其癥結在於缺少有效的監督,而治理會計資訊失真的方法又可歸結爲建立有效的產權制度和激勵一監督機制。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從產權經濟學看會計資訊失真及治理

一、會計資訊失真的成因

1.產權不明晰是會計資訊失真的根本原因。法律上對產權有一個簡短的定義:“主體擁有的對物和對象的最高的排他的權力。”這裏產權等同於所有權。而經濟學中的產權定義外延要寬得多,著名產權經濟學家登姆塞茨認爲產權“就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損或受益的權利”。因而企業的任何一個利害關係人都有可能成爲企業的產權關係人。產權不明晰是我國企業制度變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會計資訊失真的根本原因,產權不明晰可分爲兩個方面。

第一,產權缺少明確歸屬。產權歸屬明確是確定會計監督權的前提條件,產權歸屬明確也有兩層含義:一是產權必須歸屬於一定的產權主體,二是共有產權必須有有效的代理。

從第一方面看,只有企業的產權歸屬人才會爲企業會計資訊失真付出成本,因而纔有動力去監督企業的會計資訊,並願意爲此承擔一定的代價。所以只有明確企業的產權歸屬,才能明確誰對企業的會計資訊擁有監督權。我國目前會計資訊失真之所以成爲普遍現象,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企業制度轉型期的企業產權歸屬關係界定不清楚,導致企業會計資訊失真的受害對象不明確,因而無法實施有效的監督。

從歷史上來看,在計劃經濟時期,產權歸屬是明確的(儘管缺少效率),國家是企業唯一的產權主體,企業原材料統一採購,產品統一銷售,利潤上交國家,企業本身沒有任何剩餘索取權,因而國家對企業擁有完全監督權,國家透過銀行、財政、計劃、企業的主管部門代表國家產權行使監督權,這一時期會計資訊失真的問題相對不突出。會計資訊失真問題在放權讓利到承包。租賃經營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改革的過程中才凸現出來,究其原因在於產權主體從一元向多元轉變過程中,產權歸屬不明確,突出表現在企業經營權的歸屬問題。由於這種權利歸屬的模糊現象,導致一方面在強調政企分開、自主經營,原有監督機構的監督職能受到削弱,而代表企業法人財產權的監督機構也未能建立,會計資訊失真問題也就比較突出。

從第二方面來看,共有產權由於屬多人所有,在產權主體內無法避免個人成果被集體分享,加之交易費用過高,各產權人之間幾乎不可能就每一問題達成共同協議,因而必須選出代表以代理他人產權。由於我國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爲主體的,所以共有產權的代理問題就顯得比較突出,目前所說的國有企業產權虛置也正是指產權缺少有效代理。近年來,我們強調將國家作爲社會管理者和國有企業所有者的職能分開,國家對企業的監督職能大大削弱,而新的國有產權的代表機構又尚未完全建立,產權虛置問題自然顯得比較突出,企業的會計資訊得不到有效的監督,會計資訊失真也就不足爲怪了。

產權歸屬不明導致企業會計監督權的缺位,廠長(經理)把持企業,形成所謂內部人控制的局面,內部人的目的是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往往與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背道而馳,而扭曲會計資訊正是內部人追求自身效用的手段。

第二,產權界定不明確。產權界定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在產權明確界定的條件下,產權主體擁有的權利明確,當其產權受到侵害時,產權主體之間便可透過交易行爲達成協議,以確定損害方應爲此付出的代價,從而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