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金融學課題論文

學問君 人氣:2.75W

金融學的涵蓋範圍很廣,而且研究者衆多,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金融學課題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金融學課題論文

金融學課題論文一

一、課堂實驗對行爲金融學教學的意義

在經濟類課程的教學中,實驗教學方法的運用一直以來不像工科課程教學那樣廣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經濟類學科的理論特性使其難以獲取實驗素材和對象,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無法以小規模實驗的方式推到出一般規律、從而總結原理。

二、開放式教學理念下的課堂實驗特點

開放式教學理念主要倡導教學各個環節的開放性,諸如教學理論體系的開放性,問題及其思維方法的開放性,教與學的地位的開放性,教學考覈的開放性等。因此,在開放式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行爲金融學課堂實驗應具備區別於一般理工科課堂實驗的特點。首先,行爲金融學是基於研究社會人的複雜性而產生的學問,這會導致實驗結果的不可預測性,因此課堂實驗結果的檢驗不應以教材作爲唯一標準。第三,學生不僅是課堂實驗的執行者,同時也是被測試者,並且還是實驗結果的分析人,所以學生是實驗課堂的核心,而教師在實驗中只扮演規則的制定人和管理者。

三、開放式課堂實驗設計及其案例

課題組以董志勇編著的《行爲金融學》教材的知識結構爲依託,將課堂實驗分成了理論基礎實驗、個人投資者行爲實驗、和機構投資者行爲實驗三部分,並按照實驗課程開展時期的我國金融市場特徵,對教材的重點理論部分均設計了課堂實驗環節。1、基於心理學基礎的實驗設計及其案例。實驗的理論依據:行爲金融學中的“損失厭惡”理論認爲,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避害”的考慮遠大於對“趨利”的考慮。出於對損失的畏懼,人們在出賣商品時往往索要過高的價格。實驗名稱:手提包拍賣會實驗的對象:課堂全體學生實驗規則:(1)隨機挑選一位攜帶了手提包的學生,叫他對自己的手提包給出一個最低賣價,不告知班上其他學生;(2)教師負責將這個手提包展示給班上每一位同學觀看,要求其他學生競相對該物品給出自己的買價;(3)將每一輪的競拍的最高價格寫在黑板上;(4)公佈手提包的最低賣價,並與拍賣會的最高買價進行對比;(5)重複實驗多次,儘量增大統計樣本的數量。實驗結果:檢驗最高買價是否低於最低賣價。如果每次實驗結果均表明前者低於後者,則實驗證實了手提包賣家存在損失厭惡心理。2、基於個人投資者行爲的'實驗設計及其案例。實驗的理論依據:羊羣效應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從而跟從大衆的思想或行爲,也被稱爲“從衆效應”。人們會追隨大衆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實驗對象:課堂全體學生實驗名稱:羊羣的投資決策實驗規則:(1)先請全體學生觀測一隻股票的K線走勢和一則關於該股的利好消息,比如在課件上呈現永清環保在2014年上半年的K線走勢,並播報一條利好股價的消息。(2)讓每一位學生假設自己是永清環保股票持有人,並根據步驟1所示的股價走勢和公開消息做出買賣選擇;(3)統計買賣人數佔比;(4)請80%的同學轉身背朝講臺PPT,請剩下20%的同學繼續觀看一則有關永清環保的利空內幕消息,然後20%的同學修正之前的選項;(5)請20%已獲知內幕消息的同學把自己的買賣結果告訴給80%的同學,但不告知內幕消息;(6)請80%的同學重新做出買賣決策,並統計買賣人數佔比。實驗結果:檢驗80%的學生的投資決策是否會被20%的學生所幹擾。若實驗結果是80%的學生修改後的選擇項比起修改前明顯偏向20%的學生的選擇,則證明投資者的選擇完全依賴於輿論,課堂中存在羊羣效應。3、基於機構投資者行爲的實驗設計及其案例。實驗的理論依據:投資者會對本土公司展現行爲型熟悉感,即投資者並沒有真正掌握相關公司或市場有關業績或運營表現的具體資訊,只是對該公司的名字耳熟能詳,便誤以爲自己對它們非常熟悉,從而選擇其作爲投資標的。實驗名稱:熟悉感測試實驗對象:課堂公選出具備投資模擬交易經驗或實盤交易經驗,且對證券分析方法較爲熟悉的同學。實驗規則:(1)假定實驗對象爲基金經理,即機構投資者,並接管了一隻全球性投資基金;(2)爲實驗對象提供10個不同的投資標的,包含中國和美國的上市公司股票各5只,其中中國的股票儘量挑選學生耳熟能詳的公司;(3)繼續給實驗對象提供關於這10個上市公司的市場資訊,確保這些資訊能體現出10家公司的價值都勢均力敵;(4)請實驗對象按資金比例對上述10只股票進行買入組合分配;(5)將所有實驗對象的結果都呈現在黑板上,以便進行對比驗證。實驗結果:驗證實驗對象的資金分配是否是國內比例大於國外比例。若每位實驗對象都把相對多的資金分配在國內股票上,則證明被選學生作爲投資機構的代表,存在投資本地化傾向,在行爲型熟悉感面前,容易忽視傳統金融學理論的投資效用最大化問題。

四、結論

在課堂中引入行爲金融實驗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市場行爲主體,解決了實驗素材和對象難以獲取的問題;同時,透過實驗控制,可以讓學生充分體驗市場資訊等外界要素對主體行爲人的刺激和決策干擾,從而更形象具體地理解行爲金融學理論的推導和驗證過程。

金融學課題論文二

1課題綜述

一般認爲,行爲金融學的產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發表《投資戰略的實驗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爲標誌,該文首次將行爲心理學結合在經濟學中來解釋金融現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寫了《人類決策的心理學研究》,爲行爲金融學理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發表了《預期理論:風險決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爲金融學中的預期理論。

中南大學的饒育蕾和劉達鋒著的《行爲金融學》是我國第一本系統闡述行爲金融學理論的著作。吳世農、俞喬、王慶石和劉穎等早在中國證券市場初建時就對中國股市調查並進行取樣分析,得出中國市場爲非有效市場,其主要論文有:吳世農、韋紹永的《上海股市投資組合規模和風險關係的實證研究》,程陽、劉勇的《對我國股票市場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及隊策建議》。國內對這一理論的研究相對不足,對投資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鑑了兩位美國學者的思路進行論證。美國學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達摩達蘭著的《投資管理》總結了美國比較有影響力的觀點,對行爲金融學理論在投資領域的應用進行了發展,對投資行爲進行了全面剖析,其對投資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獨到之處,這種在行爲金融學下投資策略的研究對我國證券業的發展將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羅伯特泰戈特著《投資管理-保證有效投資的25歌法則》以其簡單而明瞭的筆法描繪了行爲金融學下投資方法的選擇應具備的條件和原則,指導我們的實踐。BrighamEhrharot著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中也不乏對行爲金融學的應用,比如:選擇權的應用等。

2行爲金融學概述

行爲金融學是將行爲學、心理學和認知學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上產生的一種新理論,是基於心理學實驗結果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心理特徵假設來研究投資者實際投資決策行爲的一門學科。

行爲金融學有兩個研究主題:一是市場並非有效,主要探討金融噪聲理論;二是投資者並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討投資者會發生的各種認知和行爲偏差問題。

主要理論:

證券市場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場定價不能完全反映一切資訊,存在噪聲交易者風險即金融噪聲理論。投資者構築的投資組合具有金字塔型層狀特徵即行爲組合理論。

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爲金融學總結的投資者行爲偏差有:決策參考點決定行爲者對風險的態度;投資者存在心理帳戶;投資者還存在過度自信心理和從衆心理。

3行爲金融學在實務中的應用

實際上,各種積極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場定價失真或無效。他們認爲透過投資於定價失真的市場或資產可以獲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種無效性是轉瞬即逝的,這樣,這些無效性可能會爲有耐心的投資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個好的投資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爲金融學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諸如阿萊悖論、日曆效應股權溢價、期權微笑、封閉式基金之謎、小盤股效應等等金融學難題。還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選擇策略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動量交易策略等投資策略。一些金融實踐者已經開始運用行爲金融學的這些投資策略來指導他們的投資活動。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價格下跌時,分批買進股票以攤低成本的策略。採用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資活動。

行爲金融學認爲,人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個決策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而非着眼於最終的財富狀況。在心理預期的過程中,人們會把決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帳戶來考慮,常常擁有自信情節,高估已經擁有的商品或服務,並且傾向於增加這裏物品或服務的使用次數。還對預期的損失過於敏感,把同樣價值的損失計算成遠高於同樣價值的收益,而對已經形成損失的東西卻表現出一種“處置效果”,由於期待機會收回成本而繼續經受可能的損失。因此在行爲金融學中的“心理”帳戶和“認知偏差”這兩個概念,應該在日常理財中關注。運用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時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當處置效應在證券市場上比較嚴重時,其帶來的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幅就會更大;當價格向價值迴歸時,可利用動量交易策略,透過差幅獲利。

市場無效性本質上是一種套利機會,如果足夠多的資金追求同一種市場無效性,它肯定會消失。對於許多定量投資者來說,永遠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種市場無效性在學術刊物上得到詳細論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實際上,如果昨天的無效性已廣爲人知,並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資本,再設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險的。資本市場同樣如此。因此,不要屈從或迷戀“權威”的資訊,應該努力追求有個性的投資策略。

在職業資金管理遊戲中獲勝的資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錯誤的人,但其中的許多錯誤都可以歸因於人類本性——追求安穩、相信潮流、失敗後希望改換風格和指導思想。投資組合管理中的一些錯誤源於資金管理者不瞭解自己的客戶,不瞭解自己的投資市場,一些錯誤源於資金管理者走“受託人的鋼絲繩”的遊戲,一方面要獲得高額收益,另一方面還不能超越客戶的風險承受性。

4股票投資策略

4.1具備股票投資取勝的素質

對於我們來說,在股票業取得成功的素質應該包括:忍耐、自立、簡單明瞭、能忍受痛苦、心胸開闊、有獨立判斷能力、百折不撓、謙讓、靈活、願做獨立的研究工作、勇於承認錯誤,還有對普通的商業恐慌不屑一顧。這些素質的具備與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與行爲金融學是相符的,市場可能是無效的,積極管理者也有增加價值的潛力,但這些無效性既不簡單,也不是靜態的,利用起來代價也不低。換言之,市場無效性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消失。這就意味着市場無效性一旦被隔離出來,並廣爲人知,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這一無效性時,這個特點就消失了。問題不在於投資者和他們的顧問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於當資訊收到之時情況可能已經發生變化。當樂觀的金融資訊廣泛傳播時,大多數投資人認爲這個經濟形勢在近期內還會進一步高漲時,經濟走勢實際上已經向衰退邁進。頭腦清醒的投資者可以在資訊不完全、不理想的情況下做出正確決策,那種需要各種資料的“科學頭腦”是不科學的。

4.2逆潮流而動

風險觀念的根源在人類感情中可以找到。我們都是社會性生物,渴望與別人協調一致,達成共識。以常規方式失敗經常比非常規性失敗痛苦較少。相應地,投資者更願意冒以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大風險,而不願意冒可能以非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小風險。許多投資者並不一定像他們以爲的那樣對風險有多少耐心。

參考文獻

[1]曹鳳岐,劉力,姚長輝.證券投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

[2]劉少波主編.證券投資學[M].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9).

[3]BrighamEhrharot著.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10).

摘要:投資學發展到現在遇到了許多有效市場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經濟學家將心理引入投資領域產生了行爲金融學。行爲金融學理論既側重對非理性偶然的因素進行分析,又關注對行爲科學的吸納,深入探討投資者的心理舉動,這是很有意義的。透過對行爲金融學的分析,以高效率實現投資活動爲目的,總結現代金融環境下的投資策略,以期實現對投資學理論與實務的重要補充。

關鍵詞:行爲金融學;投資策略;股票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