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國國學大師之馬失前蹄

學問君 人氣:8.48K

古時的“國學”大約是“國家學校”的意思,西周時指設於王城或諸侯國都的學校,後世“國學”成爲京師官學尤其是太學和國子學的通稱;現在的“國學”大約有“中國的學問”的意思,主要是指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文化比如四書五經、十三經、二十四史之類。“國學大師”當然是就後一種意義而言。雖然古代尚無“國學大師”之稱,但如果我們視張岱年、季羨林等人爲國學大師,那麼我們覺得,將邵雍、朱熹、鄭玄、馬融之輩稱爲“國學大師”也無傷大雅,更上在春秋戰國時的孔子、老子,似也可將就,因爲國學的根底還在他們那裏。大師既稱“師”又稱“大”,當然是指學問了不得。但大師也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有可能“失足”,就象馬有可能失蹄,這篇稿子就談一談與上述大師有關的“失蹄”之事。

中國國學大師之馬失前蹄

一、孔子與老子

《老子》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這是道家宇宙生成觀。《易傳·繫辭上》第十一章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業。”這是儒家的宇宙生成觀或謂《周易》宇宙生成觀。這兩種宇宙生成觀實際上是有相同相通之處以及內在聯繫的。“一”相當於“太極”。“一生二”相當於“太極生兩儀”。“二生三”的“三”指陰氣、陽氣、和氣(陰、陽、中和三性)或地、天、人三才。在八卦符號中,初爻(重卦則爲初、二兩爻)爲下、爲地,二爻(重卦則爲三、四兩爻)爲中、爲人,上爻(重卦則爲五、上兩爻)爲上、爲天,可見“三” 是與八卦相關的,“二生三”略當於“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個階段,“三生萬物”略當於“八卦生萬物”。比較兩種宇宙生成觀可知,道家宇宙生成觀是完滿自足的或者自洽的,而《易傳》關於《周易》宇宙生成觀那一段話則有邏輯或學理上的毛病(或謂“硬傷”)。

從宇宙生成觀的角度看,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都是物質性的東西,八卦是指天(乾)、地(坤)、水(坎)、火(離)、風(巽)、雷(震)、山(艮)、澤(兌)八種基本物質。“八卦定吉凶”是指用八卦的方法,透過起卦、看八卦卦象來判斷吉凶,這個“八卦”是指八卦符號及卦象,而不是指八種基本物質。用現在的話說,《易傳·繫辭上》在“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這裏偷換了概念:前一個“八卦”是物質實體,指八種基本物質,後一個“八卦”指八卦符號及其象徵意義,是抽象性的、觀念性的東西,二者不能混爲一談。由於《易傳》在這裏“偷換了概念”,所以這段話自古以來就讓學者無法圓滿合理地通釋,也導致各種歧見的產生。從宇宙觀的角度說,“八卦”是不能定吉凶的,“四象生八卦”之後應該接“八卦生萬物”之類的話,而“八卦定吉凶”是另外一層意思,需另行申論。從筮法的角度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講八卦卦象的產生經過及其作用是勉強可通的,但這種理解與孔子述易及《易傳》的精神是完全相背的:其一,孔子學易、研易的態度是“不佔而已矣”(《論語·子路》)、“我觀其德義耳”(帛書《要》),故孔子絕不會推崇占筮而認爲它可以“定吉凶”、可以“成大業”;其二,《易傳》講天地變化的大道理,變《易經》的占筮取向爲哲學取向,故《易傳》也絕不會推崇筮法,認爲它可以“定吉凶”、“成大業”。退一步講,就算這段話是講筮法,但大衍筮法是對八卦產生過程的一種模擬,而絕不意味着八卦起源於大衍筮法,因此“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仍然講的是八卦的產生和來源,即它與後面的“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業”仍然是兩截話,前一個“八卦”與後一個“八卦”是有區別的,二者也不能混爲一談。

《繫辭》的內涵、章法、文辭均精雕細琢,完全能夠證實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語言錘鍊的功夫(南懷瑾先生曾說“《繫辭》的文字真是美極了”一點都不誇張)。按理,完全不應該也不會出現“偷換概念”這種硬傷,更何況那段話向來被認爲與八卦的來源、產生以及古代宇宙生成觀有關,是《周易》哲學的根本性和基礎性命題。那麼問題的癥結在哪裏呢?

孔子曾經說:“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禮記·禮運》)。鄭玄注曰:“夏四時之書,存者有《小正》;殷陰陽之書,存者有《歸藏》。”孔子所言《坤乾》即鄭玄所言《歸藏》,可見孔子和鄭玄都知道《歸藏》是與《夏小正》同類的書,即易的本相是天文曆法。呂紹綱先生2001年發表《〈老子〉思想源自〈周易〉古經嗎》,透過對《老子》與《周易》古經、老子與孔子、殷道與周道、《歸藏》與《易經》等等各方面的對比分析,認爲《老子》思想源自殷易《坤乾》,而不是源自《周易》(《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從這個角度看,《老子》宇宙生成觀應該是根源於天文曆法,而《周易》宇宙生成觀亦可能如此。從天文曆法的角度看,“太極”即一年的通稱,陰陽“兩儀”即一年中的冬夏兩個半年,四象八卦即四時八節(陳久金《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自然科學史研究》第5卷第2期,1986年)。按此去理解《繫辭》所言“易有太極”章,則豁然貫通:因爲八卦爲曆法,所以能夠“定吉凶”、“成大業”,《尚書·堯典》所言“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以及孔子視《夏小正》、《坤乾》爲夏道、殷道也正是這個意思(古代宗教權和行政權的根本及其合理性來源於掌握天文曆法);在上古,人們對四時八節的認識總是與方位觀念即四方四隅聯繫在一起的,商代甲骨文四方風名(參見連劭名《商代的四方風名與八卦》,《文物》1988年第11期)、《尚書·堯典》四仲中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