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管理會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學問君 人氣:1.31W
管理會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歐美管理沿革

  (一)與財務會計相比,管理會計更應關注內部
  
  近代大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多爲等級制的組織形式,在這些組織中產生了對會計資訊的新需求,從而產生近代的管理會計。管理會計資訊系統不僅可以提供有關成本管理的及時、真實的資訊,還逐步發展成爲一種雙向溝通系統,在企業內部的規劃、控制、交流、激勵、評價等方面發揮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當幾乎所有與管理會計有關的技術都出現以後,管理會計的發展卻似乎停步了。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條是因爲採用管理會計資訊系統的大型企業獲得成功,使得小型企業以其爲範例,不再追求創新和改進。另一重要原因是管理會計資訊相關性喪失。30年代以後,外部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強化了對企業資訊披露的要求,企業的股權也越來越多地分散到衆多的小股東手中,企業對外財務報告受到的壓力不斷加大。企業面對壓力,會將會計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外向”。企業的會計人員不得不忙於編制各期的財務報告,不再願意花時間來設計企業的管理會計系統。企業管理者也受到了迷信數字的投資者的,不得不時時關注外部人員對自己的評價,琢磨如何在短期提高自己的聲譽,而不是關心企業的長期生存。因此管理會計賴以發展的企業精神和基本要求完全喪失了,管理會計也就不能再爲企業的管理者提供高度相關的資訊了。
  
  這種情況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在80年代初期的情形是,管理會計資訊完全依附於企業的財務會計資訊系統對管理者而言,這些資訊既缺乏時效,又過於籠統對規劃和控制而言更是被扭曲了。當此種情形被者揭示出來之後,立即在歐美的管理會計界引發了極大震動,無論是實務界還是學術界都開始對傳統的管理會計系統進行反思,並按現有的技術條件和環境因素,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了革新,從而促成了管理會計和研究的新發展。
  
  (二)理論界的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起作爲管理會計理論發展的最大推動力,是學的委託代理理論。代理人和委託人之間的責任關係和,是雙方在事前的僱傭合同中約定的。最初的代理模型只是關注風險規避和惰性條件下的代理人與委託人之間均衡的薪酬計劃,也就是委託人在激勵機制與風險選擇之間的制約均衡。很明顯這只是企業行爲的一個方面,後來這一理論逐步擴展到研究管理會計過程和方法在公司內部發揮作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發揮上。從這一意義上說,委託代理理論爲我們提供了認識整個企業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框架。後來的實證研究也證明,該理論與企業的部分實際行爲(如:企業長期投資選擇,短期行爲傾向,簽定薪酬合同等)保持一致。
  
  但是由於模型本身的假設過於嚴格,而分析又過於簡化,使得理論在實際中的直接的效果不明顯,理論的實證檢驗也十分有限。針對理論模型的缺陷,90年代以後,委託代理理論又形成了幾大分支(1)分析式代理理論:注重分析方法的規範化,堅信嚴格方法下必定會得到正確答案。(2)交易成本理論:強調模型參與人的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以及合同的不完美性,可以很好地解釋在發生突發事件的條件下模型內部的穩定性,以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解決代理基本模型與實踐的脫節。本理論非常強調實證研究,強調的發現而不是答案。(3)Rochester模型強調企業內部均衡之外的勞動力市場與資本市場的作用,以及交易成本、機會主義行爲的存在。本理論的模型分析過程非常明確,尤其注重利用數據對所提出假設的實證性驗證結果,可以很好地解釋管理者對財務政策的選擇傾向和公司模式的選擇行爲。
  
  以上幾個模型大大拓展了傳統代理模型在實踐中的應用,尤其是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中取得突破(1)內部監督的價值:主要涉及企業代理人、委託人雙方的資訊狀態,以及監督系統本身的成本效益分析;(2)盈餘行爲主要考察企業內部披露原則的適用性,以及作在代理人私有資訊情況下的資訊披露的帕累托最優水平;(3)成本分攤選擇:主要討論零積博弈條件下,委託人的最優成本分攤政策選擇;(4)業績評價與回報評價:從敏感性角度設立模型,考察不同業績和回報評價組合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