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羣體生活情況調查

學問君 人氣:7.08K

 摘要: 本文透過對大學生羣體生活情況的調查和分析,探究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問題及其在羣體生活中的表現,剖析大學生羣體生活中的深層問題,旨在解除大學生心理在羣體生活中的不良影響。

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羣體生活情況調查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 羣體生活 調查 大學生

文獻綜述:古斯塔夫把羣體定義爲在既定條件下表現出新特點的一羣人。這羣聚集在一起的人,具有同一個方向的思想情感,個體意識消失,形成集體心理。而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羣體”有其特殊的意義,它強調的是一羣人的集合,並且這種集合是由於某種共同的利益而形成的。目前,對社會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羣體生活情況的研究僅僅停留在表層,淺嘗輒止,還需加大研究力度。

一、調查背景

大學生活延續了中學時期羣體生活的模式,並對這種模式進行了擴張,豐富了羣體生活的內容,擴大了羣體生活的範圍,由中學時期簡單的宿舍集體生活轉化爲包括宿舍、班級、社團等等方面內容的羣體生活。同時,各種問題矛盾也顯現出來,如宿舍中個人利益衝突、班級中責任分配不均、小團體主義等等。這些矛盾使得大學生在羣體生活中產生人際關係處理不當、適應不了生活環境、心理情感判斷有誤、學習態度轉變等問題,若不及時作出適當的自我調整,將影響到整個大學生活以及自我人格的培養[1]。

二、調查目的

隨着大學校園的社會化,大學生也逐漸融入社會化進程中,從社會人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在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中,一方面,大學生所處的校園環境文化層次較高,促進大學生在高層次文化環境中更好地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趨於成熟;另一方面,大學生受到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一時間難以適應社會這個大環境,在壓抑情緒的推動下引發多種心理問題。因此,在社會心理學視角下調查大學生羣體生活狀況意義重大,探究大學生羣體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有助於各大高校更好地管理大學生。

三、調查內容和方法

1、調查內容

本文主要採取問卷調查的方法,以本地高校學生爲研究對象,透過對大學生羣體生活情況的調查,分析羣體生活中大學生的個體心理,探究社會交往心理在羣體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及成因。具體來看,有以下三方面內容:

第一,對羣體生活中大學生的個體心理調查;

第二,對社會交往心理在羣體生活中的表現的調查;

第三,大學生心理在羣體生活中的多層效應。

2、調查方法

本文主要採用了問卷調查法、文獻綜述法和個體訪談法,對大學生羣體生活情況進行了調查。

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是本論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當地高校大學生爲研究對象,發放600份問卷。

文獻綜述法:本論文將中國知網作爲數據庫,蒐集與大學生羣體生活情況和社會心理學相關的文獻資料,涵蓋了國內外的研究文獻,透過研究相關文獻資料,分析羣體生活中大學生的個體心理,探究社會交往心理在羣體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及成因[2]。

個體訪談法:在問卷的結尾處設定深度訪談選項,願意參與的調查對象自行留下聯繫方式,在完成調查問卷得出結論之後對這些調查對象進行深度訪談。

四、結果

大學生在羣體生活中的心理活動對大學生的思想認識、人格養成和工作學習有着重要的影響。羣體生活所產生的羣體效應給大學生帶來積極的作用,使其產生歸屬感。但同時羣體心理的負面影響也會影響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限制大學生個性特徵的發展。

五、討論

1、羣體生活中的大學生個體心理分析

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其特殊性:自我意識在逐步增強,但仍不成熟;情感情緒日益豐富,但變化波動較大;抽象思維發展迅速,但主觀片面性強;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辨別真僞的判斷力。羣體生活中的大學生個體心理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1 自利性偏差造成的對他人的否定和對自我的認可

自利性偏差,又叫自我服務偏見,它是一種強烈的主觀主義表現,是指人們看待自己往往是從好的方面來看,比如取得成功時,總是歸因於自己;而做了錯事之後,卻怨天尤人,把它歸因於外部因素。即把功勞歸於自己,把錯誤推給別人。在大學生羣體生活中,這種自利性偏差意識表現得尤爲突出。很多大學生都給自己過高的定位,對自身素養和綜合能力盲目地認可,潛意識裏認爲自己是最優秀的。這種過度自信的表現使大學生產生強烈的自我滿足感,相反地,對其他同學產生極度的不信任和不認可的感覺,漸漸地自己就會被大多數同學孤立起來,從而陷入心理困境中難以自拔[3]。這樣,大學生也就無法在大學羣體生活中與其他同學、朋友、老師和睦相處,也就無法搞好人際關係。

1.2 自我否定造成的極度不自信

與自利性偏差相反,大學校園中有部分大學生存有強烈的自我否定意識,造成極度不自信的惡果,具體表現爲:對宿舍、班級、社團等舉辦的各種活動、比賽有強烈的排斥感,堅決不參加。通常這類大學生會把自己的世界和外界隔離開來,與同學和老師少有交集,每天獨來獨往,不善交際,不與人交流,更不會與朋友交心,把自身封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裏。經過對這些大學生的.研究,我們發現,事實上這類學生在心底是極其渴望融入羣體生活中去的,他們有參與活動的意識,卻總是不能付諸行動,大部分大學生存在以下心理狀態:第一,擔心自己的表型不好,被同學笑話;第二,擔心自己完不成任務,拖累其他同學;第三,沒有勇氣將自己展現在所有同學面前;第四,無論自己怎麼努力,總得不到大家的認可。總而言之,出於多方原因,這類學生在大學羣體生活中表現普通,在同學和老師眼中只有平凡的印象;還有部分學生自暴自棄,自卑情緒極其強烈,最終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學習成績差,人際關係複雜,還可能會沉迷網遊。

1.3渴望被他人認可

“鏡中自我”理論中認爲,人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透過想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得到的。在羣體交際中,大學生首先想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其次想像他人對自己的形象是怎麼評價的,最後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自我感。就好像人們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大學生從他人對自己的判斷和評價這面“鏡子”中發展自我意識。現在大學校園活動豐富多彩,宿舍、班級、社團等舉辦的各種活動和比賽數不勝數,爲善於展現自我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這些學生透過展現自我,獲得其他同學以及老師的認可和讚賞,提升自我認同感。然而,有部分同學急於博得他人的讚美,使用方式不當,結果反而讓大家產生厭惡感,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