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世界經濟發展趨勢與中國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4.28K

世紀之初,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使中國不僅面臨國際政治結構變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而且面臨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帶來的商業機會與風險。正確認識和應對世界經濟宏觀環境的新變化,對中國實現經濟的持續、穩步增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重要意義。

世界經濟發展趨勢與中國的論文

一、新世紀世界經濟發展幾大發展趨勢

(一)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超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動,使世界各國相互依賴增強,以致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徵,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速度加快.其主要原因是:首先,以資訊技術爲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速發展,爲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提供了空前方便的條件,導致運輸和通訊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從而推動際貿易、跨國投資和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從此經濟全球化趨勢表現出以知識爲基礎,以金融爲核心,以資訊技術爲先導,以跨國公司爲載體的新特徵。第二,以建立多邊貿易體系爲宗旨的世貿組織成員的增多客觀上也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由於越來越多的國家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得到了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利益,使之?0世紀90年代紛紛加入到貿易自由化體系中去。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運轉,標誌着一個以貿易自由化爲中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建立。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確立大大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第三,跨國公司作爲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在新世紀初掀起兼併重組風潮,導致其規模不斷擴大,加之跨國公司的研發合作的不斷髮展,使跨國聯盟成爲跨國公司發展的新趨勢,全球性公司風起雲涌。據聯合國統計,目前,總數已達5萬多家的跨國公司及其遍佈全球的數十萬個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全球產銷體系。第四,資訊技術的大發展大大加快了資本轉移的規模和速度。通訊技術、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的普及,互聯網絡的興起,使整個地球日益成爲一個“地球村”,不僅傳統經濟活動走向全球化,而且生產、服務和技術創新也明顯地全球化。與此相應的社會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也已跨出原來的地域界限,呈全球化特性。第五,金融一體化的迅速發展,使投資在全球範圍內快速移動成爲可能。目前,全球金融工具多達100多種,金融資本流量大,流速快,遊資多,國際外匯交易額大約日均爲1.5萬億美元左右。對地產、資訊、金融業的直接投資越來越成爲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形式。

(二)區域經濟集團化進程加速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速,作爲經濟全球化一個階段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迅猛發展。據世貿組織報告,目前各種形式的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有100多個,世貿組織95%以上的成員參加了一個或多個這樣的地區組織。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主要有: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亞太經合組織(APEC)。除三大板塊大型區域組織外,世界還有很多地區性合作組織,如2002年7月正式成立的非洲聯盟,是非洲53個國家在實現政治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標誌;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啓動,爲東亞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表明成員國在安全和經濟領域的合作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表現出一些新特徵:一是“開放性”。各區域經濟集團採取更加開放的政策,在加強與非成員國的對話與合作的同時,也加強了與其他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合作。二是“複合性”。區域經濟集團在不斷加速自身發展,不斷擴大範圍的同時,區域組織間出現相互交叉“重疊”趨勢,一個國家或地區往往既是某一個區域市場的成員,同時又是另一個區域市場的成員,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通、交叉存在的“複合”局面。三是“漸進性”。主要是說區域集團的合作內容由低層次到高層次不斷髮展,即從加強貿易、投資聯繫向自由貿易區、共同市場、貨幣聯盟方向提升。其中歐盟已經從共同市場發展爲擁有統一貨幣的經濟聯盟;東亞國家也在從成立之初的地區性合作集團走向自由貿易區邊緣。

(三)金融自由化發展趨勢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金融市場的性質和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它已不侷限於爲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活動提供服務,而是呈現出日趨獨立發展的勢頭。國際金融活動已經成爲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以外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調查,2001年以來,國際外匯市場日平均交易量仍在1.2萬億美元以上,相當於世界各國外匯儲備總量的85%,是全球日商品和服務出口總值的70倍。隨着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和國際私人資本的膨脹,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規模空前擴張。全球跨國的資金流通日平均量約1.5萬億至2萬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近10倍。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場也蓬勃發展。活躍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國際遊資總量在7.2萬億美元以上,相當於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20%。世界商業銀行的外國貸達到8萬億美元。1997年世界直接投資達3940億美元。到2002年,世界上有162個國家(地區)間簽訂投資保護協定1330多個,5年間這類協定增長3倍。

(四)“知識經濟”發展趨勢。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資訊技術、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世界經濟開始了由傳統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許多發達國家紛紛建立了面向知識經濟的國家創新體系,加強了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加大了科技與知識的投入。在未來20—30年間,科學技術將會有重大的突破,從而導致一場新的產業革命。以資訊技術、資訊產業爲主體的“知識經濟”已經成爲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和新的增長點。

知識經濟趨勢使世界經濟正在經歷着重大轉變。其一是製造業的高技術化。計算機、電子和航空航天等高技術工業成爲發展最迅速的產業。最近十多年來,美國十大類高技術產品出口以兩倍於全部商品出口的速度增長。目前,製造業結構高技術化進程還處在加速階段。其二是第三產業的高技術化。服務業已成爲高技術裝備的主要採購者。美國80%的資訊技術產品,英國75%的計算機被服務業所採購。近十多年來,服務業的資訊技術投資每年增長70%左右。服務業自身研究開發活動也日益頻密,佔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比重迅速上升,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迅速發展。其三是就業結構的知識化。雖然世界所有國家就業者比重最大的仍然是初級勞動力,但高度技能崗位的比重在穩步上升。員工學習終身化成爲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學習型組織成爲新技術革命背景下的基本組織形式。

二、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

世界經濟宏觀環境的發展變化對任何國家都是機遇和挑戰。對經濟增長持續居於世界經濟增長前列的中國而言,機遇明顯大於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中國加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但也將增加中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風險和困難

經濟全球化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推動技術、管理和資訊的廣泛應用和傳播,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爲世界經濟內在聯繫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動的包容性,由它釋放出來的巨大生產力動能,是推動世界鉅變的根本動力。它將有力促進全球性經濟結構調整、國際貿易擴大和資本流動加速。越來越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不僅爲我國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增加出口,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爲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發展壯大提供了巨大的舞臺,還帶來了現代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中國企業可以更加直接地學習借鑑國際先進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迅速跟上國際先進企業的發展步伐。同時,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融爲統一的、相互依存的經濟體系的過程,對世界格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主要作用是推動世界格局朝多極化的方向發展,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

另一方面,由於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是一把“雙刃劍”。這種不合理經濟秩序的執行將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二步擴大。經濟強國和跨國公司透過自身的競爭優勢,加強了對國際市場的控制和影響,從而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市場貿易構成一定威脅。全球市場競爭加劇,經濟波動的風險加大。關稅稅率降低以及貿易壁壘的消除,加劇全球範圍內投資、生產和銷售的無序競爭狀態。加之各國經濟的依存度加強,一國經濟的興衰對另一些國家或地區經貿發展的影響加深,甚至形成連鎖反應,金融風險或經濟危機傳播更加迅速。大量的外資進入易於造成國內產業內部的結構性矛盾,使中國企業面臨併購和競爭的壓力。

(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趨勢爲中國在地區事務中發揮作用提供了平臺,但與地區國家建立相互依託的合作關係存在相當難度

區域集團化對中國帶來的重要機遇就是加速融入地區分工,有利於中國在世界經濟競爭中爭取主動。一方面,歐盟、北美和亞太三大區佔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3/4和世界貿易的70%以上,它們內部市場一體化和經濟合作的加強,商品、資金和技術的流量在區域內部以至區域集團之間都將增加,這對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中國已正式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排除了遊離於區域集團化以外的不利處境,並可對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發展方向起積極影響。參與這一地區的國際分工和合作,成爲這一地區商品、資金、技術流通網絡的一部分,將有利於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競爭力提高,並將增強同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談判籌碼。歐美國家爲中國巨大市場所吸引,將保持同中國的經濟貿易關係,而歐美區域經濟集團消除內部貿易壁壘,也有利於中國開拓這些市場。

區域經濟一體化也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對中國不斷上升的出口貿易帶來種種限制。區域性經濟組織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因是與外部競爭。到20世紀末,全球共有各種區域性政治、經濟或政治經濟合二爲一的組織近200個,僅在WTO註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就達170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區域經濟集團已達110多個,這些集團都有一定的排他性。加上許多國家採取技術、環保、反傾銷等更加嚴密的`保護手段,加大了中國商品進入這些市場的難度。歐美等區域經濟集團透過消除貿易壁壘擴大內部貿易,對中國發展同美歐國家的經貿關係有不利影響。隨着科技發展和新技術應用步伐加快,國際競爭的焦點將越來越集中在高新技術上,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將越來越下降,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將逐步喪失,在國際競爭中會處於不利地位。

(三)金融自由化引起的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引入資金有利,但國際金融資本對中國金融市場的衝擊也將隨之增加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金融自由化發展的過程中,國際資本流動出現三大新特點,一是短期投機性資本活躍,資本流動的速度加快,流動週期縮短;二是國際資本流入亞洲地區特別是那些市場容量和潛在需求比較大的經濟體的數量正在逐漸增加;三是在世界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出現了持續10年的高速增長後,國際資本流動正在進入一定程度的調整,未來幾年國際資本有可能增加對發展中經濟和發展中地區流動,特別是向那些正在採取較大開放政策措施的國家和地區流動。2001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驟減至7600億美元,對美國投資的外國資本大量逃離,但歐盟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也從2000年的1250億美元減少到970億美元。只有中國和亞洲其他一些國家仍爲外資所青睞。從總體上看,今後國際資本流動對發展中經濟爲有利?/P>

中國加入WTO爲中國更多地引資提供最佳機遇.國內外輿論普遍認爲,中國“入世”後招商引資工作將掀開嶄新的一頁。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和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大事都提高了中國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2003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爲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資流入國。國際資本對華投資將加快,投資方式和投資存量將出現新的變化。中國可能是未來10年理想的投資目標。

金融自由化帶來的問題一是國際資金市場爭奪加劇。國際官方發展援助大幅度減少,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爭奪資金的競爭日益激烈。二是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流動加速,對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帶來的衝擊,從而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一定挑戰。1997年東亞地區出現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就是發達國家短期資本對東亞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的衝撞所致。

(四)知識經濟將加速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爲中國經濟加速發展帶來空間

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新一輪全球互動式的產業結構大調整步伐加快,形成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更爲激烈的國際競爭。爲保持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發達國家繼而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及地區,在爭相搶佔高科技產業制高點和加快傳統產業高科技化的同時,使得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得以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展開。必將加快國際間產業與技術轉移,技術擴散效應也進一步增強,爲中國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首先,全球範圍內產業垂直轉移將加快。發達國家把勞動密集型、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騰出資金和物力開發高新技術產業。中國企業可以接過國際傳統產業轉移的接力棒,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國際市場形成最大競爭力,創造最大經濟剩餘。第二,發展中國家可利用高新技術加速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資訊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對促進發展中國家產品結構升級、工藝更新和產業組織調整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產品競爭力也會不斷提高。第三,透過參與水平分工,可能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目前,發達國家生物製藥、計算機、辦公設備、特殊產業機械和電子元器件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新興產業向外轉移逐漸增多,使發展中國家可以在一些實力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近的產業部門,透過共同開發或協作配套等形式,實現重點突破,縮短與發達國家差距。

儘管知識經濟作爲世界經濟一個新趨勢已經對世界經濟帶來重要影響,但至今世界各國對知識經濟的認識尚未統一。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多數人認爲高科技將改變世界經濟發展前景,全世界的經濟增長將出現前所未有的輝煌。然而,2001年後,美日歐西方主要經濟體經濟卻出現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所沒有的同步下滑。此外,納斯達克指數的暴跌以及世界性IT產業的大批裁員也爲新經濟的未來蒙上陰影。以資訊產業爲主體的知識經濟泡沫破滅爲標誌的世界經濟調整期何時結束尚屬未知。

三、關於中國對策的思考

今後十到二十年中國面臨的發展機遇,是千載難逢的。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和進程來看,它在各個經濟長波週期的發展中都滯後於工業發達國家。21世紀,在經濟全球化等新的經濟發展趨勢面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機遇是前所未有的。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抓住機遇,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戰略及方針政策,對實現經濟的超越性發展至關重要。

(一)完善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

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趨勢均是在全球經濟框架下進行的。要抓住機遇就必須不斷擴大經濟的全方位對外開放。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已經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實現了從封閉到開放的變革。但面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中國經濟的開放還遠遠不夠,應抓住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完善全方位、多層次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以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堅持市場多元化戰略,繼續實施以質取勝、“科技興貿”的戰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擴大出口。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經濟活動,爲商品、資金、技術、人才、資訊交流創造更便利條件,更多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資源、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和管理經驗,爲深化國企改造,西部開發,高新技術發展服務。着力培育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併發揮這些企業在國際市場的資本營運、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優勢和能力,不失時機的參與國際競爭,謀求最大經濟利益。積極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積極利用國外資源,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增加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後勁。只有大膽地積極地“走出去”才能彌補國內資源和市場的不足,才能把自己的技術、設備、產品帶出去,也才更有條件引進更新的技術,發展更新的產業,以利更好地參與全球化的競爭。

(二)制定穩健的經濟安全戰略,抵消世界經濟新趨勢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區域化進程主要是由西方發達國家推動和主導的。中國在參與世界經濟進程的同時,必須捍衛國家主權,規避各種政治和經濟風險。按照改革和發展的總體部署,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國家經濟安全保障體系和機制至關重要。在不斷增加的國際合作與競爭中,還應注意保證國家對經濟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中的主導控制權,保證國民經濟的自主發展能力,以加快縮短同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差距,提高中國的國際經濟地位。強化防範金融風險能力和危機管理能力,防止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在維護穩定的條件下,力求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確立面向知識經濟的發展思路,實現中國經濟的跳躍發展

一種新興經濟的出現需要國家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戰略。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正修改和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以搶佔二十一世紀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制定的高科技發展戰略,領先實現了向知識經濟的轉變;日本也正着手實現從“技術立國”向“科技創新立國”的戰略轉變。對一個尚未完成工業化的中國來說,在考慮到傳統產業的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新興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面對世界發展的新趨勢,宜修訂現有的發展戰略,制定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戰略。一方面要用科技發展新興產業,另一方面要用最新科技去改造我們的傳統產業,這樣我們就能“兩手抓、兩手都硬”,實現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協調發展,比翼齊飛。面對資訊業在GNP中呈幾何級數增長的特性,尤其應該注重制定合理的資訊產業發展政策。要加強資訊產業的科研投入和資訊科技的應用,更要加大對資訊產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對資訊產業的宏觀管理,使之走向規範化的發展軌道,以符合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求。

(四)加大區域經濟合作力度,推動多級化格局的進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將使多極化格局加快形成。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將在未來競爭與合作中得到更快的發展。爲此,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特別是參與亞太地區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不僅符合中國經濟外向發展的需要,也是積極參與推動世界經濟走向多級化的重要一環。亞洲雖有東盟,但真正意義上區域經濟聯盟尚未建立。爲了創造一個有利的周邊環境,爲了在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競爭中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爲了能更好地抵禦外來衝擊和一旦受衝擊後便於擺脫危機,度過難關,中國應積極加強與日本的溝通與合作,推動亞洲區域經濟聯盟的形成;繼續積極參與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加強與東亞、東南亞地區國家經濟、金融、外貿和外交關係,以在本地區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正在醞釀的“東盟+3”模式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其中關鍵在於中日之間的合作和努力。切實加強與發展中日關係,對推進東亞以及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合作和一體化進程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