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儒學“羣體主義”價值觀淺探

學問君 人氣:5.7K

儒學是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官方意識形態,是一種崇尚羣體主義精神的文化。歷代封建統治者打着羣體主義的旗號,利用儒學壓迫和奴役人民羣衆。於是,有些學者認爲儒學的基本價值觀與現代社會的發展格格不入。事實上,如果用辯證和發展的眼光看,儒學道德精神的基本價值觀是一種兼顧個人與他人、平衡個人與社會、倡導和諧公正平等的合理羣體主義。

儒學“羣體主義”價值觀淺探

荀子把“義”作爲區分人與其他萬物的標準,這個“義”不僅指正義這層道德意義,也是指羣體利益、整體利益、國家利益。《荀子·王制》雲:“(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爲用,何也?曰:人能羣,彼不能羣也。”透過這句話,荀子指出,了人們要想征服自然,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社會秩序,即所謂的“羣”。那麼,人類何以能羣呢?荀子認爲原因在於人有“分”,即一定的社會分工和差別。“分”又爲什麼能實行呢?因爲有“義”,即一定的政治、法律、道德約束。根據“義”實行“分”,就能使人們團結一心,從而產生巨大的力量,達到勝物的目的。與之相反,如果無羣、無分、無義,就會產生爭奪、混亂、離心離德的現象,非但不能勝物,還會被物所勝。

正因爲羣對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儒家倫理文化從它產生的`時代起就注重團結的作用,強調以和爲貴。一個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即使是傑出的人,如果離開了羣體,也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一種音符,一種音調,決不會構成美妙的音樂,這就需要和,需要團結。團結就是同心、同德、同志、同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從而產生一種巨大的向心力。因此,只有衆人的力量,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力不如人和”,人和比天時地利都更爲重要,這與所謂的“衆心成城,衆口鑠金”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儒家倫理文化意義上的“和”也並不與原則性相分裂,團結如果不與原則性相結合,就會隨波逐流,成爲一團和氣的好好先生,因此,團結應當建立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大多數人認爲,團結就是從衆,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從衆是無原則的隨波逐流,而君子所謂的團結是和義緊密相連的。

儒家文化對羣的價值的看法,也是體現了對公私關係的處理,即對個人利益與羣體利益的看法。儒家強調公而忘私,這種羣體主義具有一定的絕對性、片面性和超現實性,但站在今天的時代基點上來看,羣體主義精神與社會主義本質是有一致性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好好地加以繼承和發揚。

現代社會是一個市場經濟社會,存在着不少追求物質利益,講究個人主義的現象,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儒家文化的缺失。儒家的理想就是要修己安民,透過自己的努力使整個社會成爲理想的社會,所有的百姓都能安居樂業,過上很好的生活。這裏我們就看到儒家的理想不僅在個人的修身,而且要透過修身、透過弘道努力促進一個理想社會的實現。這就反映了儒家在處理個人與羣體之間的關係時,不是單純孤立追求個人的發展,而是把個人置於社會羣體之中,在對羣體的貢獻中實現個體的人生價值。儒家的這種羣體主義精神,貫穿於歷代愛國主義傳統之中,即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早在商朝就有了“以天下爲己任”之說,范仲淹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有“天下興旺,匹夫有責”,林則徐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與這些志士仁人相比,相信有不少貪腐官員或黑心產商等流都會自慚形穢吧,先且不論他們能對國家做出什麼貢獻,對社會有何回饋,恐怕就連“修己”這點都有問題。“三鹿牛奶”事件,山西黑煤窯事件等等,無不體現出了部分中國企業家社會責任感的缺失,這其實跟當代中國社會的轉型有很大的關聯,很多傳統文化的精華因此被淡化,因此,重拾儒家文化是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我們中華民族能夠從水生火熱中解放出來,正是由愛國主義精神支撐的,而儒家文化中的羣體主義精神正是這種愛國精神的基礎和積澱,喪失了傳統文化,而奉行個人利益至上的原則,我們中華民族就將會是一個無根的民族。當然,這裏並不是說產商就要完全犧牲個人利益,而是要懂得追求經濟利益之外的東西,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人要學會感恩,回報社會,比如西方社會的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今年邀請美國最富有的人和家庭承諾捐出半數財產,用於慈善事業,當不少美國富豪羣起響應時,中國內地的富豪新貴卻鮮有迴應,這當中固然有人存在吝財的思想,但我相信有不少人還是樂善好施的,造成這樣的局面,社會條件的缺乏負有想當的責任,慈善機構能否透明操作,善款使用的合理與否,以及大衆媒體的調查等等都是不少富豪不肯付諸行動的心理障礙。從如此種種的當代社會現狀中,我們應該更加意識到樹立羣體意識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個人層面的,更是社會層面的問題。

身爲一名當代大學生,羣體意識的培養更是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校園中,羣體這個概念隨處可見,寢室、班級、社團、學生會等等,每個人都生活在羣體之中,與之密不可分。因此,我們應該具有羣體意識,即集體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就是指要關心集體,樂於助人,善於在集體中生活。當班級利益與個人利益衝突時,要能夠適當捨棄個人利益,積極主動爲集體做貢獻,爭榮耀,不存在自私自利的想法。如果大多數的大學生都能夠樹立起這種羣體價值觀,大學校園無疑會更加和諧,也是對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一份巨大貢獻。

儒家把處處以羣體價值爲重看成是培養理想人格的主要途徑與標準。儒家羣體價值觀就是以“內聖”爲本質,以德性和能力諸內在價值爲根據,“反求諸已”,確定個體的高度責任心,義務感和使命感;以“外王”爲功能,就是要將個人的生命價值與社會羣體的共同價值目標聯繫起來,使內在價值能化爲外在價值,自我價值透過社會價值表現出來。我認爲儒家的羣體價值觀是我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重要指導方針,只要我們能積極吸取其中的精華,“擇其善者而從之”,批判地繼承和吸收儒學文化,積極發掘和弘揚儒家思想中積極的因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就指日可待,就能爲和諧社會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