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就業的論文(精選11篇)

學問君 人氣:1.34W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就業的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就業的論文(精選11篇)

就業的論文 篇1

論文摘要:

非正規就業在應對我國日趨嚴重的就業問題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成爲就業弱勢羣體的主要就業渠道,非正規就業人員已經成爲一個不容忽視的規模巨大的社會羣體。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過程中,中國不但存在從“無業”到非正規就業的過程,還存在從正規就業到非正規就業的過程,使城鎮就業的變化表現出單位就業人數減少而非單位就業人數增加的特點,即就業的非正規化趨勢。

論文關鍵詞:

城鎮非正規就業;簡單估算法;綜合估算法

一、我國城鎮非正規就業的分類

在我國,非正規就業大致可分爲三類:第一類是在勞動標準方面(包括勞動條件、工時、工資保險以及福利待遇等)、生產的組織和管理方面以及勞動關係協調運作方面達不到一般企業標準的用工和就業形式(邊緣狀態的就業形式),主要是指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和家庭作坊式的就業者以及雖爲大中型企業僱傭,但在勞動條件、工資和保險福利待遇和就業穩定性方面有別於正式職工的各類靈活多樣就業形式人員,包括臨時工、季節工、承包工、小時工、派遣工等。

第二類是由科技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現代企業組織管理和經營方式的進一步變革引起的就業方式的變革而產生的靈活多樣就業形式(現代靈活就業形式),如目前發達國家廣泛流行的非全日制就業、階段性就業、遠程就業、兼職就業、產品直銷員、保險推銷員等。

第三類是獨立於單位就業之外的就業形式,包括:

(1)自僱型就業,有個體經營和合夥經營兩種類型;

(2)自主就業,即自由職業者,如律師、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譯工作者、中介服務工作者等;

(3)臨時就業,如家庭小時工、街頭小販、待命就業人員和其他類型的打零工者。理論上我國城鎮非正規就業的人數等於以上各種就業者的總和,但由於目前還沒有這些統計數據,只能按照現有的統計指標體系和已有的統計數據儘可能地進行比較準確的推算。

二、非正規就業概念框架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我國的非正規就業的基本有:在國家職業分類中,城鎮就業單位劃分包括國有單位、集體單位、股份合作單位、聯營單位、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港澳臺投資單位、外商獨資單位、私營企業和個體經濟等。

在這些單位中,只要有僱傭關係存在,就業人員的身份無非就是僱主與僱員的關係,僱主在我國主要指國家機關、黨羣組織、國家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以及其他大中小型企業(包括僱傭少數工人的個體經濟組織)的董事長、經理等,包括了所有僱傭工人的組織。而在個體經濟中(無僱傭工人),大多數就業者是獨立工作的,再加上各種街頭攤販零星就業人員,他們可以統稱爲個體經營者。最後一類自由職業者是指近幾年出現並發展的新興羣體,它主要指腦力勞動者(作家、編輯、會計等)或服務提供者,他們在自己的指導下自己找工作做。這四類人員中作爲僱主和僱員可能有正規和非正規就業之分,而自由職業和個體經營則本身就屬非正規就業。

從橫向看,非正規就業=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非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家庭服務就業從縱向看,非正規就業=從事非正規就業的僱主+從事非正規就業的僱員+自由職業者+個體經營者由於自僱於自有的非正規部門企業的人員、在自有的非正規部門企業就業的人員、家政服務工人、正規部門中非正規就業者等在我國均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

就業的論文 篇2

摘要

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舞蹈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進行了分析,並在此基礎上,透過文獻和實踐研究,分析了舞蹈專業大學生的就業特點,從社會宏觀、學校以及學生自身提出了促進舞蹈專業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

舞蹈專業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舞蹈專業的辦學規模而不斷擴大,隨着擴招而來的是越來越多舞蹈專業畢業生,他們都面臨着沉重的就業壓力。如何應對這一系列問題,是社會、學校以及舞蹈專業大學生自身不可迴避的。本文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對舞蹈專業大學生就業形勢進行分析

一、舞蹈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

從我院實際情況來看,根據舞蹈表演、舞蹈學、舞蹈編導、藝術教育等不同專業大學生畢業後去向,主要可分爲以下幾種:

第一,進入文藝團體。表演專業的學生通常身體素質和專業僅能都很好,外在形象較好,可以從事相關表演工作。我院在擴招以前,學科建設和培養目標都不完善、較單一畢業生很大比例都在從事該類工作。

第二,從事教育工作。該類學生通常爲舞蹈學專業理論成績較好的學生。教育崗位對學生的文化素質要求相對較高,但是對於學生的外在形象要求相應的比較低一些,但由於學生選擇教育行業必須要有教師資格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從事教師的難度。

第三,編導專業社會需求量相對其它專業較少,通常有較大面積的改行或者該專業的現象。

第四,藝術教育專業,是一個有較大就業空間的新增專業,主要針對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的要求培養,專業輻射面較廣,但是不需要高精尖的專業技能。

第五,繼續深造。由於就業面廣度的限制,部分家庭條件較好的舞蹈專業大學生畢業後會選擇考研或透過其他途徑繼續深造,這方面主要對學生的文化素質要求較高,且由於我國現在對考取碩士學位的要求較爲嚴格,學生選擇繼續深造也有一定的阻力。

第六,自主創業。由於舞蹈專業的侷限性,目前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不多,但是隨着我國國民文化層次和欣賞水平的提高,和中、小學美育教育的普及,將爲舞蹈專業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預計幾年後我院自主創業的人數將大大增加。

第七,轉向其他行業發展。有一些舞蹈專業大學生畢業後會選擇轉行。這些人會透過各種關係作一些其他行業的工作,如參軍入伍、進入事業單位、企業做一些簡單的文職工作或考取其他專業的研究生等等。

二、舞蹈專業大學生就業特點分析

透過結合實際工作,我們抽樣問卷調查了我院舞蹈專業本科畢業生,並結合文獻研究,對當前舞蹈專業學生就業特點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學歷因素淡化、性別差異突出。

由於舞蹈類專業多爲應用型的專業,就本、專科階段而言,人才的選拔特點與文史理工類專業“學歷越高就業率越高,學歷越低就業率越低”的特點不太一致。用人單位在用人的標準上主要還是注重畢業生的專業技能與實際操作能力。在部分專業,專科學生的就業率甚至高於本科學生,除了學生的就業期望有所差別外,也與舞蹈類的專科畢業生有着較爲豐富的實習、實踐經歷不無相關。總體來說,本科學歷的畢業生與專科學歷的畢業生的就業率差別不大。

在此次調查中顯示:女性畢業生的數量遠遠大於男性畢業生。但是從簽約率上看,女性畢業生的就業難於男性畢業生。另外根據其他相關研究也顯示,在相同條件下,女性畢業生就業機會只有男畢業生的83.2%,女性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比男畢業生低9.5%。由統計結果反映出:在舞蹈類畢業生的就業過程中,男性畢業生的就業空間和就業率相對比女性畢業生佔優勢。女生的就業呈現就業率低,就業質量低於男生的特點。

(二)就業思想理性、就業目標明確。

在針對舞蹈類畢業生的職業理想、就業準備、就業地域選擇等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四成以上本科畢業生在大三就確它了自己的目標,即希望透過考研等方式繼續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就業籌碼和專業素養;90%以上的畢業生有過較爲正式的實習經歷,並且大部分表示實習的經歷對目前的工作有所幫助;以往的學生通常是讀大三以後纔會考慮這些問題。在大部分學生看來,考上大學不是終點,自己的人生髮展才剛剛起步,表現出了較強的自我規劃意識。同時,大學生職業發展目標明確,呈現出更加務實化的傾向,許多畢業生在大一、大二就開始在媒體的相關行業如電視臺、社會藝術培訓機構、平面媒體或廣告策劃公司實習。到大四已經有了較爲豐富的實踐經驗,具備了快速上手的專業技能。

(三)專業對口程度低、就業選擇多樣化。

從調查中我們注意到大部分畢業生更多關注的是能否順利實現就業,就業能否促使其個性的發展和自身價值的實現,大多畢業生在就業、擇業時越來越不強求所從事的職業是否專業對口。在對被調查畢業生問及在確定工作單位首要考慮的因素時,選擇是否有利於個人的發展與晉升的佔50%以上;選擇是否能提供好的工資水平及福利的佔40%以上;僅有20%不到的畢業生擇業時強調專業必須對口。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爲只要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相關即可,甚至只要能就業即可專業是否對口無所謂。由此可見大部分畢業生對於專業不對口的接受態度理性和務實。

三、提高舞蹈專業就業率手段

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怎樣提高學生的就業率,讓更多的學生能找到工作,是我們學校和教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以下幾點措施僅供參考。

(一)宏觀層次:爲學生就業提供堅實後盾。

從宏觀層面上來講,政府和社會要重視藝術、舞蹈類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並採取一定措施,這主要可透過如下兩方面執行。

一方面,制定相關就業政策,保障弱勢學生利益。立法部門需要根據我國目前的國情,就勞動力市場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在立法中強化對有關問題的規範力度或者針對畢業生就業專項立法,比如要配合立法機關做好加強有關畢業生就業的立法工作。我國現有的就業政策和立法在內容上比較全面,但如果將這些規範或政策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來分析,則需要進一步完善。應當根據現行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結合就業工作中存在的現行法規的盲區和誤區,查缺堵漏,配合有關立法機關制定操作性更強的就業法案。從而更好解決舞蹈類畢業生中弱勢羣體就業難的問題,幫助和扶持舞蹈專業學生順利就業。另一方面,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廣闊就業平臺。目前第三產業的相關行業已成爲吸收大學畢業生的主要途徑,而以商務服務業、休閒娛樂軟件產業、動漫業、影視廣播產業、文化藝術業、傳媒產業和研發設計產業等爲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則是舞蹈類大學生就業的最佳去處。我們應當進一步將文化創意產業的勞動力吸納能力發揮出來。政府可以透過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的方式,來爲舞蹈類學生的就業提供良好平臺。

(二)學校層次:調整工作重心保障學生就業。

從學校來看,應多方面出發,保障學生就業。

首先,學校要正確對待學生就業適應性問題。當前對舞蹈專業學生就業適應性問題,在一定的程度認識上還存在一些誤區,應該做出如下調整。其一招生和就業並重。在擴招的前提下,學校的重點工作不僅僅應該圍繞招生來制定計劃,安排工作,也應該把學生的就業問題納入整體佈局;其二是加強對舞蹈專業學生的就業指導,平時可以加強有關就業課程的指導,並在學生臨畢業前強化指導;其三是將舞蹈專業學生就業適應能力的培養問題當做工作目標之一,提供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的培養模式,以促進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透過這些觀念的轉變,舞蹈專業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培養就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次,教學改革應以就業適應爲依據。當前高校的教學改革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在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上強調要儘量體現學科發展的前沿,重視基礎學科;二是在教學方式上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特別是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三是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強調教學效率的提高。這樣的方式忽略了對就業適應性至關重要的實踐技能、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應該從育人目標上確認重視培養舞蹈專業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在安排舞蹈課程和開展教學質量評估時,還應該注意通才與專才的結合,舞蹈基礎理論和舞蹈實踐的結合,並注意鍛鍊舞蹈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社交能力,並在課程和專業設定上也應該充分考慮今後畢業生就業的需要。

此外,教學計劃中應該強化社會實踐環節。在校期間缺乏社會實踐的機會,幾乎是衆多學生的一致意見。爲了加強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環節,建議採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學計劃中應該加強社會實踐課,並安排一定的學分,列入對學生的考覈指標;第二,學生工作中應適當安排社會實踐的內容,利用假期組織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活動;第三,加強對實習工作的組織與指導,爭取實習單位的支援,提高實習的實效性。

(三)學生角度:加強自身素質培養。

從學生自身來說,也應該爲就業問題早考慮,早打算。

一方面,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培養獨立的創業能力。畢業生要明確發展方向,擺正自己的心態,正確認識自己,積極地面對就業。舞蹈類大學生的專業比較小衆。所以更加需要服從社會需求,調整就業期望,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思想。畢業生應全面客觀地給自己的人生價值定位,不單純地追求既得利益,要有社會責任意識,將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在校期間,舞蹈類學生不僅要學習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還要多參加實習、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另一方面,利用就業指導機構,做出專業職業規劃。對於本科學生來說,在大一、大二階段,可透過學校幫助,瞭解專業特點,發現自己的興趣和職業傾向;在大三、大四階段,可逐步對自己的社會實踐、求職技巧、職業道德等方面進行學習,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有針對性地培養自己的職業技能

總之,社會各界包括學生自身都要本着負責的態度,爲舞蹈專業的可持續發展考慮周全,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加強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溝通和交流,打破原有的各自封閉狀態,儘量控制人才市場;在學科設定、專業理論上互取長短;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思想認識、就業觀念。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舞蹈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張莉,李曉紅.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平原大學學報,2005,(05).

[2]湯娟,向炯.形體舞蹈選修課與大學生氣質的培養[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3).

[3]潘濱.高校舞蹈教育現狀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06).

[4]李大.試論舞蹈人才培養與社會的需求[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7).

[5]張金英.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與舞蹈藝術的教育功能[J].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05).

就業的論文 篇3

摘要:

各大院校也都在積極努力地尋找各種途徑,來解決高校學生就業的難題。龐大的就業羣體和有限的就業崗位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看待高職高專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和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系統地研究出緩解高職生就業對策,成了最終需要解決的問題。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

高職高專;就業能力;畢業生

1、就業的主要問題

1.1、高職高專生的學歷問題

在一個20XX年的招聘市場調研中發現,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畢業生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當用人單位得知應聘者是高職高專院校的時候,他們回答一般高職高專生是不會被錄用的,但如果是特別優秀的話,會加以考慮。但工資會比本科、研究生少很多。因此,高職高專的學歷問題是其就業問題中的一個硬傷。因此,如何正確地引導社會價值取向,則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

1.2、學校課程設定的問題

很多高職院校培養出的學生水平遠不能達到進入企業或相關行業的水平。除學生自身的原因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學校課程設定不合理,造成學生畢業後不能與用人單位的崗位形成準確對接。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率,也影響了社會的發展。

1.3、學生求職相關技能的問題

學生在簡歷製作、招聘會臨場發揮等方面欠缺正規的培訓。簡歷是大學生成功進入職業生涯的敲門磚,但是很多高校對此並沒有一個系統而專業的指導。用人單位希望看到簡潔、明瞭的簡歷,而大部分學生的簡歷雜亂無章,因此很可能在簡歷這一關就會被卡掉。在真正的面試環節中,由於學生沒有受過很系統的訓練,都會特別緊張,嚴重的甚至會存在發抖、忘詞等現象,在最重要的面試環節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淘汰。因此學生的求職相關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1.4、思想的禁錮

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如今已經成爲中國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產力,其作用非常重要,在各行各業都有着廣闊的市場,其就業出口甚至會高於很多本科院校。但是人們受傳統思想的束縛,認爲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就代表着學習差、能力差,身份比本科生、研究生低一等。另外,在很多用人單位過於看重學歷,往往把學歷排在第一位,能力技能排在第二位,有的用人單位因爲應聘者是高學歷的求職者,不管該求職者是不是他們所缺少的人才,都會被招收。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傳統思想以及社會導向的束縛,最終形成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誤區。

2、應對策略

2.1、解放思想,改變觀念

人們應該改變傳統觀念的束縛,認爲考上高職高專院校就意味着二等教育、次等教育。國家要從大方向上,端正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導向作用。高專院校應經常聯繫對社會有傑出貢獻的校友,定期回訪母校,並做一些講座,增強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自信心。從根本上告訴大家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的學生能夠有着輝煌的未來。國家對於高職高專院校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20XX年已經實行了部分學生自主招生的政策,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一項政策,它使得更多人才能夠進入我國各個領域,形成了一股非常強大的生產力。

高職高專院校還要加大對畢業生就業心理的指導,最終達到學生擇業心態自我調整的目的。我國正在嘗試把大學生就業納入到人才市場,形成大學生畢業時集中就業,畢業後分散就業,就業後再就業調整等動態化的就業格局。因此,就業指導應側重轉變大學生的依賴思想,改變一次就業定終生的落後觀念。

在大學生就業階段,還要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監管,在這一環節是非常容易出問題的。近些年,大學生因就業難而出現輕生的案件越來越多,這樣的結果是由多方面因素構成的,高校也有一定責任。因此,要打造一支強大的心理疏導團隊,定期對學校各個班級的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與關注。如果學生有心理問題,心理團隊應進行整體協商,研討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證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就業心態。

2.2、完善課程設定

在高職高專院校的課程設中有許多院校因循規守舊,不能從過去的輝煌中走出來,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造成課程設定與就業脫節的嚴重問題。這已經引起了各高職高專院校的重視。在課程設定中,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全面發展”與“專業發展”的關係,與就業崗位緊密結合,最終達到畢業時能有業可擇。

第一,要建立校企合作運營機制,訂單式培養的運營機制,高職高專所面臨就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課程設定與就業嚴重脫節。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由於辦學理念陳舊,注重理論研究,與實際操作聯繫不緊密,往往在工作所之外還要做相關的工作培訓,這樣無論對企業、學生還是高專院校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對高職高專院校的校企合作等形式做充分的研究,方能最大限度地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第二,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繼續推行以“實習促就業”的政策方針,這需要學校與實習單位進行深入洽談。

2.3、提升畢業生職業技能

在高職高專院校中不乏優秀的人才,他們有很多在高職高專院校的技能大賽中獲得很多獎項,有些甚至是在國家級的比賽中榮獲大獎,這無疑是令人驕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由於這些學生在招聘會現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有的甚至出現發抖、口吃等現象,這無疑會影響學生最終錄取的成績,有的甚至會因此而遭到淘汰。這種情況的結果是多方面原因構成的,但是無疑,學校負有更重要的責任。高職高專院校往往更加在意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然而對就業指導、模擬面試課程就顯得過於鬆懈。

在高職高專院校中,首先要教會學生簡歷製作的重點,並且從用人單位的角度,爲學生講述用人單位希望看到什麼樣的簡歷。在簡歷製作過程中,一定不要出現雜亂冗長的文字,這是用人單位最不希望看到的情況。在簡歷的寫作中,我們一定要按照標題、照片、個人基本資訊、實踐經歷、所獲獎項等層次,按照精簡的語言排列到一張A4紙上,最終達到不注水、不浮誇的效果,使簡歷真正成爲畢業生最重要的一個名片。

學生在實習面試或就業面試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緊張的情緒,那麼在模擬面試課程中鍛鍊學生的相關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首先,在理論課中,一定要告訴他們自我介紹的方法,多數同學都是在一遍一遍地看自己的稿件,然後在背。但是這種情況,在緊張高壓的實際面試中,學生往往會出現忘詞的現象,這樣會導致自己的綜合排名下降。在這段講解中,可以告訴同學們,可以分塊地排列自己的各方面介紹。

首先可以講述自己的基本資訊,然後介紹自己的個人基本技能,最後介紹對貴單位的展望。大概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介紹。那麼最大的好處就是即便忘詞了,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要求進行描述。因此,在實際的就業面試等技能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是非常重要的,在更多時候甚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格外重視這一環節。

3、結語

在就業問題上,我們一定要不斷探索、不斷研究,努力引導社會就業價值取向朝正確方向發展,堅持校企結合的重要方針,不斷完善學校的課程建設,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實踐能力,相信他們在職場最終會有一個燦爛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張曉麗.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困境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5(10):19-23.

[2]陳巖.新加坡管理學院辦學的成功經驗[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8):57.

[3]盧曉春.“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對策和問題[J].機械職業教育,2001(10):34-35.

[4]楊國祥.高校加強畢業生就業工作[J].鎮江高專學報,2005(3):3-6.

[5]藍燕.加強高職生就業心理素質教育,提升就業能力[J].鎮江高專學報,2005(4):67-69.

就業的論文 篇4

摘要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隨着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也成爲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客觀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從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出發,對改善就業難現象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對策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高等教育開始向大衆化教育形式轉變,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擴招導致畢業生在就業時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和考驗。本文從社會及政府、高校教育體制、用人單位、學生自身素質等方面分析畢業生就業難現象產生的原因,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及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及政府的影響

首先,社會及政府在大學畢業生就業機制和就業政策的管理上仍然不夠完善。比如在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機制方面還比較滯後,仍然存在着制約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性和體制性障礙,從而制約了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在我國,高校就業工作由教育部門管理,戶口歸公安部門管理,人才市場歸人事及勞動部門管理。部門在溝通協調方面經常存在各種問題,同時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畢業生在跨地區就業時經常會遇到各種條件限制,這些不利條件都會影響公正有序就業市場的建立。其次,市場缺陷也是導致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市場規則不統一、秩序混亂導致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難以達成一致,既浪費成本又影響就業。

(二)高校教育體制的影響

當前,我國高校在教育體制上仍然沿襲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導致教育與市場需求相脫節,同時舊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也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第一,專業設定與市場需求脫節。一些高校在專業設定上存在盲目性和趨同性,專業設定與市場需求不夠緊密甚至產生脫節現象,對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一定困難。第二,管理體制不合理。我國的高校教育管理體制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與現代經濟發展需要的複合型、實用型的人才標準還存在一定差距。第三,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滯後。一些高校忽視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在就業指導和服務中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導致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不能夠迅速適應角色的轉變,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不利的影響。

(三)用人單位的影響

當前,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擇和聘用上經常存在重學歷、重經驗和輕誠信等情況,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中存在一定的障礙,進而引發畢業生就業難。一是經驗障礙,許多用人單位爲快速創造價值,拒絕錄用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二是人才高消費。一些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擇上盲目追求高學歷,追求人才高消費,從而造成人才浪費,也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一定的難度。三是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存在依託和暗箱操作等行爲,影響就業競爭中的公平性和大學生的誠信度,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就業形勢的嚴峻性。

(四)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在就業觀念方面過於傳統、陳舊,存在就業觀念誤區。首先,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工作中經常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其次,學生自身定位偏頗。有些大學生對自身能力沒有正確的評價,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導致在就業時經常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這些情況會對大學生的擇業和就業心理產生一定影響。還有的大學生存在盲目攀比和觀望等待的態度,一味尋求好地方、大企業,最終錯過就業就會。再次,誠信問題是近年來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畢業生在求職時弄虛作假,一方面導致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的整體形象。

二、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及建議

(一)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就業政策

政府要制定相應的制度完善就業市場機制,同時要深化人事、勞動、戶籍、檔案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制定靈活的就業政策,促進畢業生合理流動。對未就業或失業的畢業生,政府應建立相應的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機制和培訓機制,爲大學生提供相應的救濟及服務。同時,高校要以市場爲導向,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及調整專業結構,培養知識和能力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爲了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不斷提高就業指導與服務水平,將就業指導融入到大學生活的每個階段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二)推進素質教育,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高校是爲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素質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增強社會競爭力。因此,大學生在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上,還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以滿足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高標準人才的要求。高校應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以市場需求爲導向,根據社會發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合理設定專業,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爲社會培養符合現代化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從而有效地緩解就業壓力和消除結構性失業,這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根本思路。

(三)完善用人單位用人政策

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轉變傳統的經驗論、學歷論,消除就業歧視現象。用人單位應從企業實際情況和長遠效益出發,制定合理的選人用人標準,樹立長遠規劃,同時要在競爭中建立合理的人才儲備觀。這樣,企業在競爭中能合理選用不同層次的人才,杜絕學歷高消費的現象,同時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和浪費。因此,科學合理的用人政策爲企業和畢業生搭建了良好的溝通和合作平臺,既有利於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又促進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既有利於用人單位選擇到理想的人才,又能幫助畢業生選擇理想的工作。因此,完善用人單位用人政策對完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樹立正確就業觀,強化綜合素質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畢業生要調整心態,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突破傳統就業觀念的束縛,樹立正確的擇業和就業觀。首先,高校素質教育要求學生要在知識、能力和人格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以滿足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大學生要積極調整心態,準確判斷就業形勢,對自身合理定位。大學生在擇業就業時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不要過分苛求地域及薪資待遇。同時,高校及政府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創業觀念,積極引導並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自主創業既解決了學生自身就業問題,也爲緩解就業壓力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總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需要高校、社會、政府及大學生的共同關注與努力。只有這樣,高校才能夠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才能夠爲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就業的論文 篇5

【摘要】

近年來隨着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畢業生的就業制度需要不斷的改革來順應廣大畢業生就業形勢的需要,這也使得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改革變得越來越重要。文章透過對新時期大學生就業現狀的分析,找出了影響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構建原因,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構建

一、新時期我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現狀

近年來隨着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畢業生的就業制度需要不斷的改革來順應廣大畢業生就業形勢的需要,這也使得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改革變得越來越重要。由於就業競爭的激烈,全國很多高校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越來越重視,不斷進行完善就業指導課程的構建和就業指導中心的設立,地方政府部門也都出臺了各種規範畢業生就業的政策。雖然有政策的支援,高校也在不斷地改進就業指導的工作,但是,目前我國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很多高校尚未真正落實學校制定的政策,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也只是流於表面的形式,缺乏專業的教師隊伍進行指導,更不用說構建科學規範的就業指導課程,因此,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必須透過專業的就業指導者或者教師,構建出具有創新理念的課程,才能促進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對就業指導課程高校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固定的上課時間,有較強的隨意性和臨時性。很多高校並未將就業指導課程列爲必修課程或者選修課程,對該課程缺乏明確的認識,學校對開設改課程沒有統一的規範和要求,因此,開設改課程的隨意性較大,比如,開設在晚上,很多學生晚上都有自己的安排,沒有時間去上就業指導課,而且大學生對就業指導課的重要性沒有足夠的認識。

第二,就業指導課程的內容缺乏系統性,且指導的方式單一。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基本是針對畢業生的,因此課程體系沒有做到全程性。在指導方式的選擇上,由於課程內容以及就業形勢的原因,大多以商業性的內容爲指導,比如面試應聘技巧、求職包裝等,忽略了學生應該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再者,就業指導課程的形式極爲不規範,大多以講座的形式存在,過於臨時和零散。

第三,高校就業指導教師缺乏專業的訓練,講授的課程重理論缺乏實踐。隨着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一批批的就業指導輔導員也隨之擴招,多渠道招聘的輔導員使得就業指導的質量和專業性失去了保障,因此,解決教師隊伍素質的專業化是目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二、影響新時期我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構建的主要因素

(一)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由於新時期大學生與以往大學生所處的成長環境不同,因此,新時期的大學生在自我意識以及思維能力方面顯示出更加成熟的特點,但也有一些大學生存在幼稚和不成熟的心理特點。首先,新時期的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較強但是不成熟。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大學的生活環境爲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他們的世界觀尚未成熟和定型,因此,大學生對社會的經驗不足,也缺乏對自己客觀的認識。其次,新時期大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抽象思維能力,但是思維具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再次,大學生在大學校園可以體驗豐富的生活,也會產生豐富的情感,對生活、對國家、對朋友的感情等,但是大學生的情緒和情感波動比較大,經常處於矛盾中不能自拔。最後,大學生具有較爲堅強的意志力,但是缺乏長久的穩定性和平衡性,容易盲從,缺乏果斷的心理。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決定了他們對自我的認識,也影響了就業指導課程的發展方向。

(二)用人單位的需求。新時期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構建,一方面要考慮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專業能力,另一方面必須要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求職的過程中有的放矢,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一般來講,用人單位比較青睞具備以下特點的畢業生:

第一,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認同所應聘單位的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支柱,只有員工認同了企業的文化,才能與企業共同成長。因此,有的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會直接表示認同企業文化是招聘的原則之一。第二,能夠忠誠與企業。據調查顯示,很多國企,外企以及民企的人力資源在招聘員工的過程中,寧可招聘能力差一點,但是具有忠誠心的員工,也不願意招聘具有高能力但朝三暮四的員工。第三,具備敬業精神的專業的技術能力於職業素養。敬業精神和職業素質體現的是人的情商和心理素質的高低,而專業技能主要是考查畢業生的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因此,大學生要想在當今的就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重視對以上三個方面能力的培養。

三、構建新時期我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對策

首先,明確新時期就業指導的理念,重視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鍛鍊和對未來職業生涯的合理規劃。很多高校目前對大學生就業的指導頂多算是出謀劃策,而非真正培養大學生的生存技能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新時期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構建中,應該彌補對大學生生存技能的訓練,幫助大學生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

其次,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應該建立與企事業單位之間的聯繫,爲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提供實踐的平臺,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價值。新時期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要以國家的就業指導內容爲基礎,在此基礎上聯合企事業單位,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就業。

最後,高校需要將就業指導課程歸入學習的總體教學計劃之中。爲了適應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需求以及達到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新時期我國高校應該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各個高校的總體教學計劃中,開設爲必修課程,每個年級以不同的內容和重點有層次地遞進,增強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視,這是每一位從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者的責任。

參考文獻

[2]程緒彪.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池州師專學報,

[3]王玉江,顏彬,段善利,於德華.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建設初探[J].中國大學生就業,

就業的論文 篇6

摘要:

近年來,隨着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其中來自經濟困難家庭的畢業生其就業壓力則更爲突出,貧困大學生處於相對劣勢的地位。面對着就業競爭的加劇,高校貧困畢業生就業工作開展的特殊性和針對性也日益突出,貧困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十分需要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

貧困大學生;就業難;就業政策

一、貧困大學生就業現狀

一方面,貧困大學生是指家庭條件難以支付學費及生活費用的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經濟來源不穩定,按其貧困程度分爲特困生和困難生。當前,由於國家政策的實施和高校的擴招,貧困大學生入學和在校學習已經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相關調查顯示,就業是在校大學生最爲困擾的一件事情,貧困大學生要比普通大學生更加憂慮和擔心。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每年有將近百萬的貧困大學生在就業方面出現問題,主要表現在:貧困大學生就業崗位偏差,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時間上比較滯後,簽約率偏低。貧困生由於家庭經濟比較困難,因此更傾向於分擔家庭重擔,爲家庭出一份力。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在大學畢業後選擇了直接就業,根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應屆貧困畢業生考研比例明顯低於非貧困畢業生。同時在就業地區的選擇和職業的選取上,功利主義色彩表現明顯,他們往往不願到基層單位、經濟發展一般或較落後地區,而是傾心於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和高待遇、高福利、高地位。同時由於本身經濟狀況的侷限,所以更傾向於工作、收入比較穩定的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因此,和普通大學畢業生相比,貧困大學畢業生就出現了上述就業問題。

二、貧困大學生就業難形成的原因

(一)社會整體就業形勢嚴峻

據統計,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爲680萬,20XX年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20XX年高校畢業生達到727萬,由於當前我國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國有企業改革,社會新增勞動力顯着增加,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因此,我國的就業壓力空前大,大學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生就業困難。

(二)綜合素質較弱

大多數貧困大學生教育基礎比較薄弱,在音樂、體育、美術方面沒有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這一點是不應否認的。

同時由於思想的侷限性,其家長也不太可能對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見識增長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行系統的培養。在大學期間,大多數貧困大學生集中精力學,他們的知識面往往比較狹窄,只是讀一些專業課以及相關書籍,不太願意參加社團活動,失去了許多鍛鍊的機會,致使其語言表達,組織管理,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受到了限制。同時爲了節省開支,他們中不少人往往會降低食宿標準,導致了營養不良,身體素質偏差等現象的發生。

(三)社會資源缺乏

社會資源往往對一個人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對於還沒走出校門或者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其家庭狀況和學生自身的人際交往關係往往決定着他們所能利用的社會資源狀況,絕大多數貧困大學生幾乎沒有任何家庭背景,讓他們的家庭在其就業過程中發揮一些送禮、走關係的作用是不太可能的,同時由於經濟實力薄弱和由此產生的自卑心裏,造成他們往往性格內向,不願和不擅於與他人交往,這使得他們在就業過程中不太容易得到老師、同學的幫助。

三、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

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迫在眉睫,我們應從政府、社會環境和個人三方面入手,實行切實可行的措施。

(一)政府完善相應就業政策

就業政策體現了國家對畢業生擇業的政策導向,直接影響着畢業大學生的崗位選擇和職業傾向。因此,必須緊跟時代的脈搏,以便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順利進行。近年來,貧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環境與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有關部門和專業人士對貧困大學生就業中出現的新形勢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導致了人們在認識上對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存在着誤區,對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因此,國家應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充分分析貧困大學生就業的狀況和形勢,找到存在的具體問題和潛在原因。然後,制定、出臺促進貧困大學生就業的政策,科學理解和認識。例如,政府相關部門加大財政支援力度,義務爲貧困大學生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崗位培訓,就業推薦等服務,降低其就業成本。

(二)優化社會就業環境

當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主要有政府人事部門組織的勞動力市場,有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人才市場,有各高等院校組織的校園招聘市場,也有許多私企性質的就業中介機構。雖然包含的職業範圍廣泛,形式多樣,但並沒有形成政府主導下各部門相互配合,相互協調,規範管理的市場氛圍,各個就業市場間各自爲政,各行其是,分散經營缺乏溝通和互動。

特別是有些私人創辦的人才中介服務機構沒有可靠的行業信譽和工作安排保障,打着推薦畢業生的幌子,以盈利爲目的,使得正常的就業市場秩序被嚴重擾亂,良好的就業環境被破壞,對大學畢業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了消極的影響。爲此,全社會應共同營造和諧規範的就業氛圍,使貧困大學生在公平合理的環境下參加工作,實現充分就業。

(三)貧困大學生提高自身實力

改變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需要貧困大學生本身提高綜合能力。在招聘時,招聘單位不僅關注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學業成績和專業素養,還會考察他們的綜合素質。用人單位往往青睞社會活動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並且能適應社會需要的大學生。因此,貧困大學生要抓住機會,努力適應社會需要,做到未雨綢繆,堅持不懈,從而爲自身發展創造條件,實現充分就業,實現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張佳.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12):108-109.

[2]黃建美,蔣林.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與對策[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121-123.

[3]王琴琴.所有人都在打就業戰,中國大學生就業[J],2010,(01):9.

就業的論文 篇7

【摘要】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隨着我國經濟的突飛猛進以及計劃生育的有效實施,我國的人口增長速度明顯降低,人口模式雖然已經轉變爲“三低模式”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但是,最新的人口統計顯示,我國人口總量已達到13.7億。龐大的人口總量給我國的就業造成巨大壓力。再次,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大量轉移,每年涌入城市的非農勞動力以及新增城市勞動力,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壓力,且成爲我國當前和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

【關鍵詞】

就業;失業;就業政策;人口

一、我國當前就業形勢及存在的問題

(1)就業人口增長快、失業率高,就業形勢嚴峻。首先,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完善,而且,城市與農村的經濟和社會差距不斷拉大,使得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迅速轉移。這些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希望在城市裏某到職位,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其次,每年城市新增就業人口(包括高校畢業生和達到就業年齡的人口)數量龐大,這些就業人口都給我國的就業造成巨大壓力。最後,我國是用城鎮登記失業率來測量我國的失業率的,所以這個失業率不包括不登記的城市失業人口以及其他未登記的失業人口,因此,現實中的失業率依然很高,就業形勢很嚴峻。

(2)舊有的體制機制造成就業渠道窄。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經濟體制下,人們的就業首選渠道是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以及政府機關單位。然而,在當前我國人口總量龐大,就業人口劇增的情況下,舊有的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提供的工作崗位已經不能滿足就業需求了。但是,在中國的城市尤其是農村,有相當一部分人依然存在這樣的觀念:國有企業、政府機關等單位的工資收入有保障、退休養老有保障、工作無失業風險。所以這些觀念導致很大一部分就業人口尤其是高校畢業生都選擇去上述這些單位求職,以致於造成相當一部分人失業、坐等就業。

(3)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結構性失業。勞動力的需求層次與勞動者個體的素質差異之間的矛盾是造成當前結構性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矛盾在結構性失業中主要表現在:勞動者的素質與崗位需求之間的不匹配。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公有制爲主體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且市場經濟體制不斷髮展和完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不斷調整。但是,當前我國的產業結構仍然是不夠優化的。例如,我國的第一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遠大於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而第三產業的優勢就是能夠極大的吸收就業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在我國的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仍存在一些產業與提供的崗位需求與勞動者的自身素質不相適應。例如,在我國的廣東地區,一些製造業雖然可以吸收大量的勞動力,但是,這個產業不能爲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等素質人才提供相應的崗位,在這些工廠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從工廠的門衛到辦公室經理基本上看不到大學畢業的高素質人員。這種現象就造成了我國的大學生就業難。因爲在我國第二產業中佔據重要地位的製造業不能夠提供大量的適應高素質人才的工作崗位。我國的製造業只是單純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只能充分利用廉價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密集型或者資本密集型製造業。

(4)勞動力市場發展不成熟。我國的分配製度是: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黨的十四大確立我國經濟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市場經濟不僅要完善產品市場更要發展和完善要素市場特別是勞動市場。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就是要鼓勵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到生產中參與分配。而當前我國除按勞分配以外的其他要素分配都沒有積極的參與到生產分配中。要素市場中尤其是勞動市場發展不夠完善和成熟,主要表現在:以市場機制爲導向的勞動就業模式沒有充分建立、就業培訓以及崗前培訓等一系列與就業相關的配套服務沒有建立。從而導致市場在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中的作用大大減弱。

(5)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由於我國是從舊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改革發展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轉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遺留一些舊有的阻礙市場經濟發展的問題。例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只完整的存在於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等。而其他的私人企業個體戶等經濟單位則不能提供完全的社會保障。我國還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這就不能保證整個社會的就業人口在就業和擇業上進行自由和公平選擇。因爲,相當一部分人在擇業時選擇進入政府機關和國企等社會保障健全的單位。

二、造成我國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

(1)經濟轉型帶來的阻礙因素。當前我國處於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以及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時期。既存在國有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等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單位,亦存在鼓勵和發展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雖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即都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很多方面的待遇不同,最典型的就是社會保障制度以及職工福利待遇方面。這就造成勞動者在就業和擇業時優先選擇公有制行業,使得就業渠道狹窄,造成大量的的失業者。

(2)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不合理。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總量取得翻天覆地的成績,但是,若進一步分析這經濟發展的結構就會發現,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亟需調整。長期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中的製造業飛速發展,爲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我國也成爲“世界工廠”。但是我國的製造業重點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產業吸收的只是低廉的勞動力,所提供的崗位只是簡單、機械、重複的崗位。他們雖然在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上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對於每年城市新增就業人口中的大學畢業生不能發揮作用。

(3)我國的科學文化教育比較滯後。我國的科學文化教育比較滯後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我國在教育和科技發展方面的投入遠遠小於其他發達國家。這就造成我國科學文化教育的發展不能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相協調相適應,甚至在某些方面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是我國的科學文化教育特別是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脫軌,不能很好的滿足社會需求。大學畢業生自身的素質與勞動需求不匹配。

三、解決上述問題的措施

(1)保持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經濟的平穩發展和經濟總量的持續增加是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根本之舉。只有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才能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才能爲就業市場的配套服務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健全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從而減少就業人口的後顧之憂。

(2)發展科學文化教育。國家和政府應該加大對科學文化教育的投入,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人力資源投入,提高人力資本。就業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靠勞動者素質提高,自身就業技能增強。而這些都要靠教育以及職業技能培訓,因此,要大力發展科學文化教育。

(3)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更好的吸收高素質人才。加大教育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提高人口素質只是改善勞動者自身的就業擇業素質,要想使他們的素質發揮就需要社會提供這樣的崗位。這就需要調整和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

(4)注重社會建設,爲就業服務。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我們應該更加註重社會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得勞動者在就業擇業時,主動選擇非公有制行業。

因此,要把就業放在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上,成爲經濟發展的一個目標。就業是民生之本,把就業放在社會建設的優先位置。

參考文獻:

[1]李仲生.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宋海萍,張柯.中國勞動就業問題研究[J].雲南:雲南民族大學.2010

[3]趙曉昕.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問題[J].企業導報.2009(11):13

[4]趙履寬.再論勞動就業問題[J].人口研究.1981(4)

就業的論文 篇8

【摘要】

在全國畢業生大幅增加就業壓力加大與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網店創業成爲了當代大學生解決就業壓力的有一個途徑。本文立足於大學生網店創業的這一現象,分析大學生網店創業存在的問題並對此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

網店創業;創業政策;創業平臺

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XX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將創歷史新高,有680萬人,再加上往屆遺留下來的大量已畢業未就業的大學生,20XX年的就業形勢異常艱鉅。各地方爲鼓勵大學生就業,出臺了許多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優惠政策。

近幾年來,電子商務發展呈井噴勢態,網民增長較快,民數量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爲39.9%。而商務交易類應用的快速增長,使得絡應用更加豐富,經濟帶動價值更高。其中,網上支付用戶年增幅80.9%,在所有應用中排名第一,旅遊預訂、網絡炒股、網上銀行和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分別增長了77.9%、67.0%、62.3%和45.9%。據淘寶網數據顯示,2009年的網上交易額超過2000億元,同比翻番,佔國內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2%;2010年網購額達5231億元較2009年實現翻番增長,網購市場交易額佔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提升至3.3%;2011年網購額達6100.8億元;預計3年內網上交易總額將超萬億元,佔社會消費零售總額比提高至6%。

以上數據可以發現,中國互聯網應用正顯出網絡消費快速增長的顯著趨勢。但是和美國相比,民在互聯網應用結構上仍存在較大差異:美國互聯網在網絡消費指數上得分幾乎是中國的三倍。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我們中國的網絡消費增長還有更大的空間,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業是可行的。

一、大學生以網店創業帶動就業的優勢分析

1、創業環境非常有利

民數已經達到5.38億,網購交易額已達到7849億元。2010年以來國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和規範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政府也不斷加大對電子商務發展的扶持力度促進了網購市場規範性的提升推動了網絡購物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同時,現在很多大學生選擇網上開店創業,也得到了學校以及家長的支援和鼓勵,大大的增強了大學生創業的信心。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也具有積極影響,對大學生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提升、豐富校園文化內涵、促進畢業生就業和拉動經濟等也都具有較大影響。

可見,無論是行業發展前景、國家政策、學校家長支援力度等各方面,都爲大學生的創業營造了一個十分有利的大環境。

2、網店門檻較低,易於操作

開網店的前期投入並不大,首先只要有一臺電腦和一根網線硬件條件就可行了,其次網店是虛擬的不存在水費、電費和店鋪租賃費用等費用的支出,第三網店開店本身是免費的,電子商務模式目前是最先進的營銷模式,按訂單組織貨品,收款發貨,幾平不存在任何風險。

網上開店基本不受時間和場所這些因素的限制,給大學生創業者一個很自由的經營空間。網店的開設是在已有的平臺上進行經營,由平臺運營者來維護網站的正常運作,可以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不停地運作。網上開店也不存在經營場所的限制,網店是虛擬的,只要創業者有足夠的商品,可以擺上成千上萬種商品,而無需考慮營業面積的問題。

對於大學生自身來說,具有文化水平較高,對新生事物有較強接受力的特點。特別是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經過幾年的專業學習,已經對電子商務理論知識,以及一般的操作流程比較熟悉,思維也較靈活。這爲開網店打下了一個紮實的基礎。

3、積累經驗,爲就業創造有利條件

在校大學生最缺乏的就是工作和社會經驗,而用人單位往往最看重這一點,所以說社會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就業條件。對於大學生網上開店來說,從進貨到營銷,再到成本覈算、完成交易,每個步驟都能使學生們把書本上的理論用於實踐,這將爲同學們積累大量的工作和社會經驗。同時也爲將來的就業打下一個紮實的基礎。

二、大學生開設網店的建議

1、選擇一個好的經營平臺是成功的開始。

同學們不能盲目地建立自己的商品銷售網站。建立自己的網站需要較大的前期投入,還需要懂得一定的網絡技術,而且經營過程中的宣傳推廣成本也非常高。同學們可以選擇入駐大型運營平臺,如淘寶網、網易商城、新浪商城、易趣網等,這一模式的優勢是人氣很旺,也不需要很多前期投入,可以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高的收益。我們本學院的同學大約90%使用淘寶網購物平臺,淘寶網在國內C2C市場的市場佔有率高於80%,裏面網店經營配套的系統軟件也很多。

2、貨源是成功的關鍵

貨源是個重要問題,很多同學難以找到穩定可靠的貨源,這成爲了創業網店開設過程中最大的麻煩。貨源可以由以下幾個渠道解決:①進入當地的批發市場,從中尋找到自己滿意的貨源;②直接從廠家進貨,可以拿到更低的價格,更具有競爭力;③尋找當地的實體企業,爲其做網絡代理商;④在淘寶網中尋找網絡代銷貨源;⑤透過自己的親戚朋友幫忙,尋找到一些市場上不足的緊俏商品;⑥利用自己的創意,自己動手製作個性化商品。

3、服務是成功的保障

作爲店主而言,如果將網店做爲自己的一番事業,哪麼做好網店服務,提高顧客的購物體驗是網店成功的保障。網民對網店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挑剔的,除了貨品本身外,還希望網店做得美觀漂亮。第一印象對於我們的認知還是十分重要的,在網店中商品的所有資訊都是透過眼球來獲得,所以在美觀上下一些功夫是店鋪興旺的制勝法寶。

解決好物流配送問題也是我們網店提高服務質量的途徑。和實體店鋪比較,網絡店鋪不可避免要更多地運用到物流系統。無論在商品的採購過程還是零售過程中,好的物流夥伴都能爲自己的業務開展提供很好的保障。作爲商家更加應該主動和快遞公司搞好關係,透過與快遞公司的合作降低單件商品的物流費用,同時增加自己的銷售量,最終達到和快遞公司共贏的目的。消費者對一個賣家商品的評價往往不僅指商品本身的質量,還包括所選用快遞公司的服務質量。

三、結束語

總之,大學生選擇網店創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就業壓力的越來越大也迫使大學生們去找到新的就業方式和途徑,最終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目前的大學生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對網絡的熟悉和知識的掌握,使的網店創業形式更適合他們。大學生開網店,只要在行動中慢慢積累經驗,注重實踐,找到好的渠道和方式,就會取得創業成功。

就業的論文 篇9

摘要: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着日益嚴重的形勢。畢業生的就業不僅關係到每一位大學生以及廣大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關係到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社會穩定。文章分析了高校畢業生所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問題和成因,指出要從國家、社會、學校、個人四個方面採取有效的措施,儘可能地解決好大學生就業問題。

關鍵詞:

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原因對策

一、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認識

每年臨近年底,新一輪的“應聘季”就開始了。源源不斷的、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蜂擁而入全國各個城市的人才市場或人才招聘場所,京津滬廣等一線大城市更是擁擠不堪,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好不熱鬧。但是,深入瞭解一下實際情況就會發現,雖然每個招聘場所都是熱鬧非凡,“你方唱罷我登場”,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不是大學生們花費了幾千元做簡歷、經過日夜奔波勞苦投了上百份招聘單位,也沒有找到一家令自己滿意的單位,就是一些招聘單位對前來報名應聘的學生們條件苛刻,首先第一條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就讓前來躍躍欲試的大學生們望而止步。

2013年高校畢業生遭遇了“史上最難就業年”,而2014年應屆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727萬人,比2013年多出約27萬人。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平息並且在一些層面進一步擴大,因此,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問題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減小,只能更大。筆者認爲,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有着多層次的原因,既有社會原因,也有政策原因,更多的是大學生自己的原因。這是一件事關社會的和諧穩定、事關每一位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全社會都應伸出友誼之手,幫助大學生們走出跨入社會的第一步,從而使其今後的人生之路充滿正能量。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成因分析

1、高校的快速發展、專業老化、教學內容脫節,導致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無法適應社會需求與供給的矛盾。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同步,社會需求與高校畢業生的總供給出現了很大的矛盾。主要表現爲:一是目前我國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勞動力,同時適合大學生“口味”的工作崗位較少。由於我國有近14億的人口,基數巨大,每年有2000萬的新增勞動力,全國城鎮每年只能提供1200萬個就業崗位,但是大多數工作卻是大學生們所不屑一顧的。因此,自然會出現一方面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許多工作崗位還得到偏遠的山區招工,以解決招工難的問題。二是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問題。從2002年到2014年,我國每年所畢業的大學生由原來的145萬猛增到727萬,這的確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短短的幾年時間,我國就已進入了高等教育大衆化的時代,這種數量上的巨大變化,對於全社會來說,是始料未及的。如果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就業崗位增長緩慢、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脫節的情況下,是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的。

2、大學生自身及家庭的原因所造成的就業難問題。一是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與職業取向導致他們理想與現實嚴重脫節,“低不成,高不就”,“寧願京滬廣一張牀,不要二線城市一套房”的傳說已被大學生們變爲現實。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單位的順序依次爲:黨政機關、科研單位、羣衆團體、大專院校、外資企業、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鄉鎮企業,選擇排在後幾位單位的人僅有7%;同時,選擇回老家,尤其是回到小城鎮、農村、“老少邊窮”地區的只有3%。這說明,作爲家長來說,傳統的儒家思想構成的“精英情結”也非常嚴重,好不容易將自己的孩子送進大學,上了4年,再回到老家農村工作,豈不讓人笑掉大牙?因此,寧願讓孩子漂在“京滬廣”,說起來是在一線城市工作,臉上很有光彩。其實孩子究竟在大城市的工作、生活得如何,的.確是“剪不斷,理還亂”。轟動一時的北京的“井下人”事例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二是一些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知識欠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缺乏社會各行各業對完成工作的基本要求。有的人連普通話都不會講,不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在應聘的考試場合,面紅耳赤,言不達意,失去了對方進一步瞭解自己的機會。三是一些大學生“這山望着那山高”,忽東忽西,目的性不強,定位不明確,腳踩兩隻或多隻船,最後連上一隻船的機會也沒有了。

3、用人單位設定的苛刻條件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目前招工單位往往首先要求必須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或者是“低職高聘”,辦公室的文員也都要有碩士學歷。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工作經驗就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門檻。這種重經驗輕學歷或重學歷輕實踐嚴重脫離現實的招工方法給大學生與用人單位都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4、高校在自身發展中,如專業設定、教材老化、教師隊伍不強等原因造成的問題。一些地方高校追求大而全,辦學理念與辦學方法嚴重落後於時代的發展。導致開設的專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英雄無用武之地”,專業不符合市場需求,結構性的供需矛盾突出。還有一些學校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重視不夠,有的學校連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機構都沒有設立,大學生無法在校內得到應有的就業指導。

5、社會給大學生就業造成的種種困難。大學生畢業後一定時間內檔案就得返回戶口所在地,由於近年來有許多大學生選擇了自主擇業,這就成了必須越過的一道坎。但是,在具體辦起戶籍、檔案等手續來,實在不易。中央電視臺曝光的一位在北京大學畢業後自己在中關村找到工作,先後耗時一年多時間,連續跑了8次河北省某縣老家,都難以辦到自己企業所需要的相關手續一事,讓無數大學生扼腕感嘆。正是這一道道有形的、無形的“網”,使許多大學生與自己所向往的工作失之交臂,留下遺憾。

以上分析足以說明,造成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是有着多種因素的。“解鈴還須繫鈴人”,只有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爲大學生就業創造必要的條件。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天津人力資源發展促進中心和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時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難題,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沒有一定增長不足以支撐就業,解決就業和培訓問題,根本要靠發展,把經濟發展蛋糕做大,把就業蛋糕做大。”要想逐步解決高校大學畢業生面臨的種種難題,就要採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透過國家、社會、企業、家庭與大學生自己的共同努力,盡最大可能緩解就業難的問題。

1、大學生自身的責任。在招聘就業市場上,許多大學生很少具備必要的求職知識與技巧,一些很小的、本來不應該發生的問題反而會成爲功虧一簣的導火線問題。習近平同志不久前在與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交談時指出:“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羣衆工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適應社會能力。老話說,萬貫家財不如薄技在身,情商當然要與專業知識和技能結合。”因此,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要成爲每一所高校爲畢業生就業服務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學校主要領導要親自抓,抓出成效,選拔一批有意願爲大學生就業奉獻自己光和熱的教師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要深入研究本校畢業生的流向,研究他們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對症下藥,強化這部分學生的就業輔導,重點突破,以點帶面。還要“走出去,請進來”,及時、主動地與各類用人單位加強聯繫,積極引導他們到自己校園裏來選拔可用之才。另外,要與家長取得聯繫,對孩子將來可能選擇的工作崗位、地域以及其他因素,進行準確的分析,幫助大學生們從多個方面分析自己、分析需求,儘可能地“貼近地氣“,從而有效地解決”供需矛盾“。

2、高校的責任。不解決好高校專業的配置、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想要做好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與更新專業,設定最能代表時代特徵、深深紮根在人民大衆之中的學科,及時購置與更新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用價值的教材。將那些已被社會淘汰的專業與課程及時“關閉”,不能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及時補充正能量,接好地氣,才能不斷推進教育體制改革。

3、政府部門的責任。一是要完善與落實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規範就業市場,消除歧視,改革與簡化戶籍、人事、檔案辦理手續,真正爲大學生提供方便、快捷、溫馨的服務。二是要切實採取大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經濟獎勵措施,鼓勵他們到基層、到山區、到農村去,一定要將獎勵措施落到實處。以上海某區爲例,雖然也制定了鼓勵大學生在社區創業的相關法規。但是實施起來卻極爲不易,其中有一條就使許多大學生創業者望而止步,這條規定是:“凡是在社區創業的大學生必須要在本社區轄區內租賃房屋。”能夠符合此條規定者寥寥無幾,獎勵也就成了泡影。三是政府要建立大學生就業培訓機制與失業保障體制,及時幫助一部分尚未完成從學校走向社會角色轉換的大學生調整思路,修正座標,儘快完成角色的轉換。同時,一定要珍惜經過多年培養的大學生人才,不能讓他們所學到的知識白白流失,要將一定時間內還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納入社會救濟體系,對他們實施必要的社會救濟。

4、社會的責任。全社會都要來關心這些天之驕子,大家都來伸出友誼之手,公平、公正地對待他們。決不能讓前文所講的那位大學生一年多內爲了辦好自己的相關手續,前後跑了8趟老家的事例重演。“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爲了不讓大學生們剛走出校門就遭受社會的冷遇,各方面都要儘可能公平地對待他們。以招聘企業爲例,要根據崗位選拔員工,設立既實用又環保的招聘方案。只要本科生能做的,完全沒有必要招來一位研究生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同理,只要是高職生、大專生就可以勝任的活,也沒有必要招來一位本科生來完成此項工作。要知道,人才的浪費,是一種更大的浪費,同時還可以爲企業降低人工使用成本。對於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接受新鮮事物很強、很快,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完成好角色的轉換。在他們步入企業大門後,人力資源部門要對他們進行短期培訓,從廠紀、廠規、安全、技術、生活等各方面進行強化學習,很快就可以使其融入企業這個大家庭中。

對每一位即將畢業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一次次地參加筆試、面試,都是一次次嚴峻的考驗。“心勝則興,心敗則衰。”只有將自己的準備做得更好、更充分,才能從容面對新的、更大的挑戰。要根據自己每一次的失敗及時調整自己,找到自己的“短板”,儘可能地讓對方看到自己的“長板”,從而使他們認可自己的這隻“木桶”可以發揮最大的能量。才能“吃一塹長一智”,儘可能少走彎路。

有位名人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筆者作爲一名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也曾經有過許多次對學業的荒蕪、考試沒有下苦功的後悔與遺憾,但是深信,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心懷若谷,大膽實踐,勇往直前,認真做好就業籌劃,以優良的“情商與智商”面對每一份工作,面對每一位招聘者,就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專業、能夠讓自己展開理想翅膀、奮勇拼搏的廣闊的就業平臺。

參考文獻:

[1]中青網.習近平赴天津考察,稱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2013.4.14

[2]易明.期盼孩子們能工作得更好.北京紀事,2013(9)

就業的論文 篇10

論文關鍵詞:

就業導向;專業建設;適時調向;主幹輻射;產學研結合

論文摘要:

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在以就業爲導向、加強專業建設的探索中,以“索求第一、適時調向、主幹輻射、以點帶面”作爲專業建設原則;以就業、創業爲目標。積極與企業合作辦學;以能力培養爲主線,不斷優化課程結構,完善專業建設。透過20多年的辦學實踐。在培養禹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建於1983年。辦學20多年來,始終堅持走高職教育發展道路,在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的新需求、開展產學研合作辦學、靈活設定和調整專業、搞好專業建設等方面作了一些積極的探索。

一、以社會需求爲宗旨.主動適應經濟建設.設定和調整專業

首先,樹立“眼睛向下培養人才”建專業的指導思想。學校始終堅持以“培養和造就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急需的,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應用性技術型專門人才”爲指導思想,不斷完善專業佈局,促進專業建設。其次,以“需求第一、適時調向、主幹輻射、以點帶面”作爲學校專業建設的原則,謀求專業設定靈活性與穩定性的統一。

堅持需求第一。就是要堅持圍繞地方經濟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發展,適應高新技術轉化、推廣的需要來設定專業。適時調向,就是針對技術技能領域和職業崗位羣出現的新變化,根據社會對人才能力結構需求的新要求,適時調整專業培養方向。主幹輻射,就是以某一專業作爲主幹向外圍輻射。衍生出與其相關的新專業。以點帶面。就是支援重點專業建設。每個系重點支援建設1—2個專業,並且爭創國家和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爲其他專業起到示範作用,同時帶動其他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二、以就業創業爲目標.臺作建設專業

一是努力探索“訂單式”及“後訂單式”培養模式“訂單式”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是學校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華北冶金建安總公司、中旺集團、山西渝晉鋼鐵公司等幾十家用人單位。在學校相關專業學生入學時即簽訂了用人“訂單”,學校在設定專業課程時,先是構築了一個較高的公共基礎課程的平臺,然後在平臺上設定了3—5個針對崗位羣的專業課程模組,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訂單”要求。除了“訂單式”培養外,更多用人單位往往在學生培養的後期才能確定崗位需求的具體名額及對學生技術技能的明確要求。因此學校也力求根據用人單位的“後訂單”及時調整或改變後期專業教育計劃,使學生的能力更加符合用人單位實際需要。

二是產學研結合。推動專業建設。宏觀上。本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學校與十幾個企業和科研單位積極採取校校聯辦、校企聯辦、校政(政府部門)合辦等多種形式合作建設專業。20世紀90年代初,學校就與天津城建學院聯辦了城市燃氣與熱力工程專業。該專業的學生第三年到天津城建學院與該學院的學生共同學習一年;之後,學校又與邯鄲市環保局聯辦了環境監測專業,請第一線的環監專家授課。傳授最先進的環監理論和技術技能;與邯鄲市體育局聯辦社會體育專業。爲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培養了大批一線輔導員。合作建設專業,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就業的適用性、針對性,另一方面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援和幫助。建校以來,邯鋼、新興鑄管、太行水泥及一些中小企業先後資助學校發展建設資金近千萬元,用於各專業實驗實訓設備的購置。微觀上,學校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產學研一體化構想。圍繞專業建設。現已形成包括l4個以相關專業爲依託的研究實體(所、中心)、兩個直屬工廠和一個環境管理體系ISO認證中心的校內產學研一體化格局。在“眼睛向下培養人才”的同時,學校要求“眼睛向上搞科研”。2000—2003年,學校教師在國內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748篇。國外發表論文6篇,有4篇被SCI、EI檢索收錄;獲得專利3項;承擔省級以上課題l6項;15項科研成果產業化。“眼睛向上搞科研”不僅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了專業建設的質量和科研水平,而且也確保了學生的培養規格和質量。

三、以能力培養爲主線.不斷優化課程結構.完善專業建設

首先,不斷調整理論與實踐課程的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爲了體現專業設定靈活多變、人才培養目標適時調整等特點,在加強專業建設內涵方面,學校不斷修訂教學計劃,逐步加大了實踐教學比重。各專業建立了“課內分散實踐教學內容、集中設定實踐課程、針對某一就業方向設定的專業能力培養課程、面向職業證書考覈課程”的實踐課程體系,使學生的能力培養實現了從入學到畢業不斷線。實踐課程體系與理論課程體系基本形成“梯子型”結構,實踐與理論課程內容一級一級逐步向社會所需要的方向和高度延展。

其次,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建立健全實訓體系。學校先後建起了143處條件較好、設施先進、相對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同時,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各方面加大投入,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用模擬仿真實訓,使用計算機及商業應用軟件包來模擬實際崗位,讓學生進行“實戰”演練。

第三,實施掛職頂崗、就業性實習。許多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就在相關單位頂崗實習或掛職鍛鍊,有些專業的學生還實地參與實習單位某些項目的設計、開發和施工。

第四,注重技能培訓,實施“雙證書”制。學校十分重視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考覈的接軌,充分發揮學校作爲國家職業技能鑑定站的作用,在已開設的祕書、導遊、美工、推銷員、公共關係員、物業管理員、NIT等職業資格考試中,學校相關專業符合條件的學生已全員參加。

由於學校在專業設定和調整方面始終緊扣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需求,使培養的學生適應性強,質量較好。近三年統計數據表明,應屆畢業生當年就業率達到90%以上,往屆畢業生綜合評價稱職率平均爲93.3%,絕大部分畢業生走上社會後成爲企事業單位“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就業的論文 篇11

【摘要】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提出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的脫貧理念。在高等教育領域,國家免除了精準扶貧學生的學費和住宿費並且每年發放補助,幫助他們完成大學學業,但是隨着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的逐年增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貧困大學生只有順利找到工作才能使得自己家庭脫離貧困,因此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觀成爲了關鍵問題,本研究透過對600多名在校大學生髮放問卷,透過對回收問卷的分析發現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觀在不同年級有不用表現,本文針對所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能對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觀產生一定的影響,順利就業。

【關鍵詞】精準扶貧;就業觀;年級差異

在高校推進精準扶貧是國家爲了在教育領域實現公平,依法保障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平等受教育權。在十二五期間,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國務院提出了一系列資助學生的措施。“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1我國教育領域扶貧現狀

“治愚”和“扶智”的根本手段是發展教育,就是要透過教育來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促進貧困人口掌握脫貧致富本領,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對於大部分高校而言,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已達到一定規模,基本完成了量的累積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溫飽問題,但是在國家的資助之下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之後是否能夠使得家庭擺脫貧困,更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隨着我國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經成爲普遍的社會問題。只有順利就業才能改變貧困現狀,真正實現脫貧。

2精準扶貧大學生就業觀的年級差異調查研究

2.1調查對象

本研究透過對六盤水師範學院大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的本科生髮放問卷的方式收集相關資料,內容主要針對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就業觀的差異,之後透過對問卷數據的分析選取代表性問題對學生進行訪談。

2.2調查實施

本研究共向六盤水師範學院在校大學生髮放問卷660份回收問卷66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646份有效率97.88%。因爲問卷是在課間時間以班級爲單位發放的所以回收率較高,但是有一些同學沒有按照問卷要求進行勾選,產生了14份無效問卷。

2.3調查結果與討論

在題目“在校期間是否有比較系統的職業規劃”回答分佈爲:受資助的學生中10.6%的同學有很明確的職業規劃,81.9%的同學有較模糊的職業規劃,7.4%的學生選擇走一步看一步,沒有同學選擇“沒考慮過”這一選項。同時從年級來看大一年級的同學與大二、大三、大四的同學相比有明確職業規劃的佔比較多佔18.8%。隨着年級的增長選擇有較模糊的職業規劃的學生佔比增加,選擇走一步看一步的比例增加。受資助的大學生中有81.9%的同學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並且在大四年級尤爲突出佔90.0%。這對學生畢業之後的就業非常不利。在題目“你認爲最佳的求職渠道”回答分佈爲:僅有5.3%的學生透過網絡進行求職,大部分同學透過社會招聘和社會實踐中獲得工作機會。其中大一的學生沒有人選擇透過網絡求職,可見大家對網上投簡歷找工作這種方式特別的陌生。可是,網上投簡歷已經是現在很多大學生找工作的一種重要途徑了,可是在所調查的樣本中卻很少,這是很不正常的。在題目“你認爲最佳的求職渠道”回答分佈爲:精準扶貧資助學生中79.8%的學生認爲學校就業教育很重要,普通學生中69.4%的學生認爲學校的就業教育比較重要。這一數據說明,對於在校生來說,他們更多地希望學校能夠多開設就業教育方面的課程或者講座,使得他們能夠豐富自己的就業渠道,不僅僅侷限於社會實踐過程中來獲取就業方面的資訊。

3結論

(1)大一年級學生普遍具有自己的就業規劃,但是隨着年紀的增加漸漸放棄了自己的規劃,開始毫無目的的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活。到了大四才發現自己將要面對社會殘酷的競爭往往會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

(2)學生不能很好地利用網絡資源來進行求職,大部分同學會透過招聘會來進行職業選擇,這無疑是減少了自己的就業渠道,減少了自己的就業機會。

(3)學生希望學校多增加就業指導類課程,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但是在實際開設課程的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爲了考試及格纔去上課,並不關心上課的內容。

4改進措施

(1)學校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就業觀,在大一時期就應該幫助學生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之後還要按照自己的規劃嚴格監督,保障執行的有效性。

(2)就業指導老師要幫助學生更多的利用網絡資源來尋求就業資訊,擴大就業渠道,豐富自己的就業資訊。

(3)作爲學生要對自己要較高的要求,不能放任自己,大學所開設的課程都是有嚴格考勤制度,同時也是爲了學生在畢業的時候能夠具備專業知識,學生應認真學習學校所開設的各門課程,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4)輔導員在平時開班會或者談心談話過程中給學生多加引導,提前告訴他們自己專業的就業情況以及之前畢業學生的就業情況,幫助他們系統的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以及自己畢業之後的職業規劃。此外,作爲大學生的科任教師,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不僅教授學生專業課知識,同時也要教授學生當前的社會形勢以及自己專業的就業狀況。使得他們能夠從多方面瞭解本專業的發展情況,對自己畢業以後的工作情況做出更好的規劃。

【參考文獻】

[1]曾繼平.貧困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2.

[2]鄭擎,張坤.大學生就業形勢現狀及解決途徑[J].大衆科技,2012,14(02):149-150+148.

[3]賀平.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新思考[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27(01):72-76.

[4]成長羣.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10.

[5]楊寶珠.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09.

[6]史麗麗.中國大學生就業難點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05.

[7]陶小江.當前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D].西南師範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