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簡約而不簡單論文

學問君 人氣:3.04W

簡約的教學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實現高效學習,所以簡約的課堂教學風格一直爲廣大教師所追求。但在現實教學中,很多教師有些過於追求簡約,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偏、單、空,這樣的“簡單”有些過猶不及的味道。筆者擬談談如何避免走入這些誤區。

簡約而不簡單論文

一、教材研讀忌浮光掠影

教師在研讀教材的時候要找準重點難點,有些時候,因爲心境、狀態或者以往教學過程的影響,教師容易對現有的內容產生“非常簡單”的印象,從而浮光掠影般地進行教學,在這樣的空洞教學模式下往往觸碰不到學生內心深處最迷惑的地方,從而使得教學效果打了折扣。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平均數”的教學,很多教師認爲平均數的求法“先加後除”與“移多補少”非常簡單,所以把教學重點放在感知平均數的作用上,在課堂初始往往採用多種方法來採集數據(有時候隨機生成的數據還不太易於計算),使學生感知應用平均數來解決問題的意義和必要性。這樣的設計本無可厚非,但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在運用兩種方法來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時經常會遇到困難,實際上在生活中很多時候人們求平均數都是先列出一個參照,然後跟這個參照來比多比少,再計算出平均數是多少。這樣的方法實際上是教材中揭示的兩種方法的結合,在生活實踐中被反覆證明了其簡潔性和優越性。所以在教學中,不能簡單地教給孩子這兩種方法後聽之任之,而要將教學重點設爲“雙核”:指導學生優化算法、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實際聯繫。在這樣的“怎樣算最便捷”的探索中學生也能進一步感知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促進理解深化。而且今後在具體問題面前,學生靈活選擇最合適的方法的能力也必然會有所提高,使得計算正確率得到保證。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多問自己幾個爲什麼這樣設計,應該怎麼來教,那麼我們對於學情的把握會越來越準,對於教材的把握也越來越穩,這樣的課堂才能直達主題。

二、課堂指導忌蜻蜓點水

簡約的課堂教學提倡“三不講”,目的在將“好鋼用在刀刃”上。對於學生自學難以解決的問題,不能刻意追求簡約而蜻蜓點水式地帶過,要在第一時間爲學生答疑解惑,將認知模糊消滅在萌芽狀態。

例如,蘇教版六年級“分數的乘法”教學中,有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出示課件:第一根繩子用去了五分之三,第二根繩子也用去了的五分之三,哪一根剩下的多?有的學生說,一樣多。有的說不一樣。原因是不知道繩子原來的長度,所以無法比較哪一根剩得多。在這個片段中,學生確實找到了無法比較的原因,但是所有學生都聽懂了嗎?也許未必,因爲他們腦海中本來就缺乏這樣的表象。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當分類講解:假設原來的繩子長度是一米、大於一米和小於一米三種情況,分別畫圖來比較,讓學生髮現用去五分之三米的繩子是一個定值,不會隨繩子長度變化而變化,而“繩子的五分之三”會因爲單位一的變化而變化,這樣讓學生找到問題的本質,其實這個問題是考查一個分數與大於1、小於1和等於1的三種數相乘會出現什麼情況,並結合線段圖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在以後類似的問題前面,學生才能夠輕鬆解決,如果題目發生變化,學生也能調動相關知識來嘗試解決。

三、練習反饋忌簡單粗淺

練習反饋環節是課堂教學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一是鞏固當堂知識,二是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在練習反饋中遇到問題,應當及時糾正,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如果對學生的錯誤不仔細分析,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正確的做法,那麼下次學生還是會在這個問題上犯錯誤,一錯再錯,從而形成深刻的印象,更難以扭轉。

例如,教學“分數除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時,有一組鞏固練習題:三分之二是多少的五分之三?三分之二是五分之三的多少,三分之二的五分之三是多少。交流反饋時發現許多同學搞不清這樣的問題,隨意使用乘除法來運算。面對這樣的情況,是簡單地一帶而過呢,還是尋根溯源,幫助學生跳出泥潭呢?我果斷地選擇了後者,於是先請錯誤的同學說明自己的想法,再由全班同學一起討論每組數量關係中的單位1,找到數量關係式後再根據每個關係中未知的量是什麼來確定用什麼方法解決。之後加以幾道相似題型的鞏固,整個流程在七分鐘左右,值得高興的是,課後練習反饋,這種題型學生在獨立練習時正確率有非常顯著的提升,說明了精細化處理的成效。

總之,教學無小事,我們在追求簡約教學的道路上要不斷磨鍊自己的教學技藝,把握準火候,在追求教學效率的同時,我們要因爲關注細節和放大細節而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學得輕鬆愉悅,感受到學習的簡約,同時又告別簡單直白。

TAGS: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