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技能訓練下的藝體教學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2.59W

一、藝體課程的特點與文化課程的相通之處

技能訓練下的藝體教學的論文

1.就藝體課程開設形式來看,藝體課程在學校整體教學中屬於一個小分枝。開設時間短,一般一週一節課,體育課程略多一週三節課。藝體課程作爲學生綜合素質的拓展課程,沒有統一考試,不與學生升學掛鉤,教與學壓力都較小。

2.就課程內容來看,藝體課程內容在思維方式、形式方面有着不同於文化課程的特點:文化課程側重於腦力運動,藝體課程側重於腦力與人體協作運動,以及圖形的塑造運動;文化課程傾向於邏輯性的思維方式。藝體課程傾向於形象性的思維方式;文化課程對人的天賦沒有什麼要求,藝體課程對人的天賦有一定要求。比如人的樂感,人的肢體特徵,協調能力等。

3.藝體課程與文化課程的相通之處文化課程與藝術課程中,同樣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觀察、分析、記憶能力,需要良好的左右腦協調統合這些共通能力。藝體課程主要透過肢體均衡而協調目的性的運動,促進大腦中的左右腦區的神經平衡,加強大腦統合能力,從而促進共通能力。這些能力又將對文化課程學習有着很大幫助。另文化課程與藝術課程邏輯性思維與形象性思維雖然各有傾向,但其實在高層次領域中,文化與藝體的邏輯性思維與形象思維都是兼具的。優秀的藝術作品其中理性思維也非常深刻,高深的科學知識中也不乏有形象性特點。由此可見,藝體課程與文化課程存在着共通性,只是特點與方式不同。因此可以使二者之間形成互補互進的關係。

二、目前的藝體課程開設現狀

目前普遍的大中小學藝體教育傾向於思想情感、審美教育,與體力、紀律約束教育。對於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因爲條件不足,難度大等原因,教育程度很低。課程中技能內容少,學生參與性低,課程的最重要的增強學生協調能力,啓發心智能力作用有能得到發揮。音樂課音樂賞析,作品介紹,唱唱歌。舞蹈課大多數學校都沒有開設。體育課只注重體能訓練等等。學生藝體技技能水平發展低,協調能力差。

三、以技能訓練爲主的藝體課程開設導向

1.藝體課程應以技能訓練爲主,思想情感教育爲輔,促進學生髮展。專業化的藝體課程與普及性的藝體教育呈現兩個極端。前者教育中除了強調技術就是技術,後者,除了思想情感強調的還是思想情感。這說明,藝體教育具有着多面性的特點。大中小學的教師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面對普及性的教育往往不知如何下手。面對課程標準上的規定,“藝術教育目的是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培養學生鑑賞美表現美的能力”,又會找不着方向。比如音樂課,短短的一節課時間,介紹介紹音樂作者,創作背景,聽聽音樂,陶冶陶冶情操,時間就沒了。如此循環往復,藝術課程基本都限制在這個層面上,很難上升到表現美的層次。藝術中其實包含更多的是技術技巧。藝術作品中思想、情感、審美內涵,只是一個小部分。優秀的藝術作品水平更多的體現在其具有高超的技術、技巧,貝多芬的《命運》,《英雄》,肖邦的《C小調練習曲》等等作品中體現得非常明顯。藝術具有非具象性特點,其情感思想審美皆具有主觀性色彩,在教學中,難以對其進行確切把握。很多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欣賞中大多數是頭腦空白,只是領略了一些情緒、感官上的的刺激。而這種刺激又是一時性的,過後很少能將情緒難以轉化爲深層的情感,音樂停止,這種體驗將很快消失。因此很多的音樂欣賞課都浮於形式,對學生的掌握程度也無法衡量。因此,應將思想情感審美教育佔據教學內容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時間強調技能性訓練。透過有效的技能性訓練,促進學生的協調能力、大腦統合能力提升,將對學生的發展有着更積極的意義,學生的思想情感,心理氣質也將變得積極樂觀、開闊昂揚。

2.區別於專業系統性的'藝體教育形式,選擇適合的技能訓練內容。藝體課程定要與專業系統化的藝術培訓區別對待。系統化的培訓,而沒有系統化的時間投入,往往使學生永遠停留在基本功的層次。很多教學,尤其是社會上的培訓機構,專注於對學生的基本功訓練。舞蹈培訓,踢腿下腰,拉韌帶,一訓幾年,學生不會跳個成品的舞蹈;素描畫幾年,不會畫個簡單小動物或情景畫;鋼琴彈車爾尼幾年,不會彈一些小樂曲等等;單純接發球練幾年,不會對打等。大量單項的基本功訓練對於從事專業學習的學生來說是必要的,但大多數學生不朝專業方向發展,不可能投入非常多的精力於其中,沒有太大必要把時間都投入到太多的單項基本功訓練中去。單項基本功的訓練,大腦的反應是機械而單調的,不利於學生的反應、協調能力提高。而應用性的成型作品:成品舞蹈,情景漫畫,歌樂曲演奏等,其中融入了更多的能力因素: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大腦的應變、協調能力,基本功力,情感能力等等。基本功的訓練應與成型作品訓練齊頭並進,把握好比例。對於普通的學生,一次課的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應占據最多三分之一的時間,更多的時間用於應用性作品的訓練中。很多技能並不一定非紮實基本功不行的。比如舞蹈訓練中,學生若能夠跟上音樂節奏,肢體動作協調,適應動作變化,記住整套動作等,即使因不紮實的基本功而導致動作不是太到位,也沒太大關係。短時間的學習中,理論與基本功的訓練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選擇適合的,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的應用性技能訓練內容。比如音樂課程,主要能讓學生唱會些歌譜,唱幾首歌曲,進行打擊樂的訓練與表演;舞蹈課程,主要能讓學生掌握幾個成品舞蹈;美術課程,主要讓學生能做出一些手工製品,畫一些情景漫畫;體育課程,主要使學生掌握武術,健美操,球類運動等。

3.技能訓練中,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方法,促進其能力提升。學生的觀察,分析,記憶,應變,協調能力的提高,將使學生更高效的、更快地學會新知識、技能,這是學生技能訓練的主要能力目標。有一些學生看似有藝術特長,而其反應慢,記憶能力差,這說明其能力並不強。如果學習的過程是透過反覆機械被動的過程,那麼觀察、分析、記憶能力將得不到太大鍛鍊。在教學過程中應緊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及學習的效率。注重技能內容不宜太單調。富於變化,活潑生動的技能內容,將使學生更積極地去反應,大腦更加活躍。肢體動作組合變化越豐富,造型越生動,大腦協調性反應能力就越強。注重循序漸進教學,指導學生一步步,從少到多的練習。使學生能夠漸漸地適應,而不至於難度太大而厭學。引導學生樹立起不斷進步,持續提高的學習狀態。引導學生善於觀察、分析動作要領,造型特點。能用語言與符號表述藝術形象。以明晰的概念來指導操作,避免總是單純的模仿。引導學生加強動作與造型的記憶,習慣能將所學的內容在頭腦中回想回放,從細節到整體清楚地反映在頭腦中。簡單地說就是會在腦子裏跳舞,畫畫,彈琴,體育運動等。透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記憶能力將得以提升。技能訓練中還應注重選擇有利於學生的肢體平衡、協調能力發展的內容。平衡性、目的性的肢體運動能有效地促進人左右腦神經平衡發展。現實中大多數學生肢體的力量與控制性能偏於一側,影響其大腦平衡與動作能力,制約人的全面素質發展。藝體課程中,應強調這樣的肢體運動目標:左右肢體的有力、均衡的運動能力;左右肢體獨立控制的能力;左右肢體相互配合、協調的能力,以此有效地提高大腦神經感知功能。有些課目本身有利於達到這些目標,比如武術,健美操,舞蹈、打擊樂等等。而有些課目,以一邊肢體爲側重,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這些課目,應補充學生另一側肢體的控制能力訓練,使技能訓練更加合理、有效地開展。普通性的藝體課程,應當以技能訓練爲主導內容。教育者應深入研究藝體技能教育形式,制定適合普通學生的技能內容,使藝體教育切實有效地開展,爲促進學生的心智能力,全面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