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的規律與途徑

學問君 人氣:5.51K

摘 要:隨着當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要求越來越高。本文從研究引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基本規律入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引導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的規律與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方法 途徑

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道德情感,是一個人對國家、集體以及他人所承擔的道德責任,是知、情、行的統一,是人的內在精神價值和外部行爲規範的有機結合。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不僅關係個體理想信念的實踐,更與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息息相關。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

在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的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在社會責任感方面呈現出“認同與困惑並存,關心與淡漠相容,進取與彷徨交錯”的雙重面相。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思想開放活躍,價值觀念多元,主體意識強烈,行爲自主務實,具備較強的對社會責任感的判斷、選擇和實踐能力。現代社會民主自由的價值理念和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更爲其關注公共領域、社會問題提供了精神內核和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理想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有所弱化,意志品質比較脆弱,部分大學生一定程度地存在“責任模糊、置責不理、畏難避責、有責不擔、背責而行”等問題,不能明確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不能把它昇華爲一種自覺的內心信念,也就無法形成強烈的責任感。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與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精力旺盛,情感充沛,文化水平高,學習能力強,易於接受先進思想,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適應性,這爲責任感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有利的主體性基礎。由此看來,大學生責任感教育勢在必行,並且可以有所作爲。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的基本規律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必須透過引導和教育才能實現。大學生責任感教育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戰略性、系統性、基礎性工程,作爲其主陣地,高校應該積極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使他們牢固樹立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切實履行對社會、對民族、對人類的責任要求,順利實現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

1.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堅持遞進性引導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首先要堅持引導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原則。責任感培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爲本,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發揮能動性,尊重青年意願,照顧青年特點,切合青年實際,促使大學生責任感從他律階段向自律階段轉變。其次,要堅持內容、目標取向上的遞進性原則。責任感培養需要體現以認識爲先導,由淺及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遞進性、層次性特點。因此,要強化大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眼前做起”的意識與行動,鼓勵大學生明確責任要求豐富道德體驗反省責任表現,不斷提高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實踐、自我負責的能力。

2.堅持理論引導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一要曉之以理,以多途徑的教育促進責任認知。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優勢,促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銜接,拓寬教育平臺,創新教育形式,讓大學生在思考、實踐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責任感。二要動之以情,以全方位的自我感受增進責任情感。要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質教育,讓高雅活潑、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佔領大學生的精神陣地;要積極組織開誠佈公、互助互愛的集體生活,使大學生逐步產生溫暖感、歸屬感,從而自覺自願地接受集體的價值規範,逐步改變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崇尚負責,敢於負責,學會負責,善於負責。三要導之以行,以寬口徑的平臺引導責任實踐。要讓大學生在學校中承擔各種責任,感受到自我與他人、集體的真實存在,使他們獲得直接而深刻的責任體驗,從而更客觀地判斷、選擇、承擔其所應承擔的諸種責任;要積極引導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感受到與自然環境、人民羣衆、國家社會的息息相關,從而認清社會發展形勢,堅定理想信念,提高綜合素質,牢固樹立、勇敢擔當起時代先鋒的社會責任感。

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是促進當代青年健康成才的客觀需要。作爲教育者應堅持以人爲本,從問題開始,從現狀出發,從規律着手,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勇於擔當、創新實踐社會責任感,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引導大學生對責任的認知

首先是生命責任教育。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時有發生,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生命的價值是少數大學生輕易放棄生命的重要原因。生命是一種責任,人只有珍愛自己的生命,才能承擔起其他的人生責任。珍愛生命的責任意識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

其次是行爲責任教育。現在許多大學生行爲責任意識淡薄,表現在行爲前很少思考責任問題,選擇行爲時不計後果,存在僥倖心理。大學階段是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要養成對自己行爲負責的態度,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

再次是成才責任教育。當前,部分大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成才意識中的功利性很強,他們對職業的充分關注成了成才的動力。大學生擔負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只有樹立自我成才的責任意識,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後是回饋責任教育。一個人只有出於社會責任,並履行社會責任,對社會和人民做出貢獻時,才能實現其價值。感恩教育有利於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審視自己,用行動來回報父母、報效國家。

2.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首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協作的一項系統工程,要構建社會、家庭、學校通力協作的一體化教育體系,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責任意識,豐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載體與新平臺,加大對背棄社會責任行爲的監督和批評,家庭、社會之間協調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引導大學生的`教育合力。       3.深化實踐,體驗責任意識

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是一個認知的過程,需要透過具體的實踐加以強化。學生透過實踐,從內心真正感知社會對責任的要求,能幫助他們將己經獲得的理論內化爲責任意識,並在行爲中自覺地外化爲責任行爲;透過實踐有利於促進教育對象實現知行統一,有助於培養教育對象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品質,促進大學生認識國情、民情,豐富情感、磨鍊意志、砥礪品格,深化責任意識,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4.建立評價體系,引導大學生的責任行爲

(1)制度教育是強化責任教育的有效保證

制度規範對責任感的培養具有強大的激勵和促進作用。它明確規定了什麼是允許的、什麼是鼓勵的、什麼是禁止的,爲每個人的行爲設立了合理的準則,並藉助於獎懲機制不斷地對人的行爲進行調整,這種外力的作用,就是對人的責任行爲習慣的養成過程。

(2)健全合理的評價體系

我們要在校園裏健全合理的評價體系,確定符合實際、可操作性強的獎懲標準。一方面可以幫助大學生確立科學的是非觀、善惡觀;另一方面還具有較強的約束力,透過對學生責任行爲的評價,迫使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爲,以達到自我約束的作用,促進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提高。

(3)加強社會實踐,拓展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途徑。社會責任感必須透過社會實踐來強化,社會實踐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社會責任感的熔爐。中央16號檔案明確提出,社會實踐對於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因此,高校要把社會實踐納入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要讓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開展多種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智力扶貧、利用科技知識或專利成果創辦實體等等。透過這些活動,探求大學生個人理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契合點,個人事業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結合點,個人前途與服務社會的切入點,引導他們正確瞭解社會,認識國情、民情,豐富情感、磨鍊意志、砥礪品格,深化責任意識,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參考文獻

1.許輝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及其培養.《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7年,01期。

2.陳勇 樑剛 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3.彭世良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4.劉維華 加強大學生責任教育的思考.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年S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