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江蘇省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關係實證分析

學問君 人氣:1.01W
    摘要:江蘇省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但最終仍舊未能實現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發展目標。透過結合1978年~2006年江蘇省關於城市化與工業化方面的統計數據,從整體關係和工業化內部產業結構方面進行實證研究,建立城市化與工業化關係的模型,分析江蘇省城市化與工業化的作用機制,並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工業化;城市化;實證分析
  
  城市化與工業化之間存在內在聯繫,在工業化過程中,人口與資本向城市聚集,使工業化與城市化呈現十分明顯的正相關性。H錢納裏和M塞爾奎因提出了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比較的世界模型。該模型研究了90個國家和地區城市化與工業化之間的關係,得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工業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的結論。世界銀行在《1981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根據亞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指標建立了二者之間的計量經濟模型:U=0.52+1.882I(R=0.933)。其中:U指城市化率,I指工業化率(工業就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R爲相關係數。這個模型表明: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同其工業化有很大的依存關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工業化率每增長1%,城市化率則增長1.882%。國內學者根據我國1949年~1988年的時間序列資料,構建了一元線性迴歸模型:U=5.515+1.075I(R=0.679),得出新中國成立40年來,工業化率每增長1%,城市化率增長1.075%的結論。這說明城市化與工業化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上述研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即在關注城市化與工業化整體相關關係時,沒有進一步關注城市化與工業化內部產業結構(包括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的關係。對此,本文采用錢納裏和賽爾奎因的工業化與城市化一般變動模型作爲標準,結合1978年~2006年江蘇省城市化與工業化方面的統計數據,從整體關係和工業化內部產業結構兩方面進行分析,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互動關係問題進行探討。?
  1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互關係及衡量指標?
  1.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係類型?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係可分爲三種類型:?
  (1)“超前城市化”,也稱“過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速度大大超過了工業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脫節。?
  (2)“滯後城市化”,有些國家其城市化水平落後於工業化進程。工業向鄉村擴散、農村人口就地非農化,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實反映經濟發展水平。?
  (3)“適度城市化”,即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促進,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加速器,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城市化反過來又作用於工業化,城市化適應工業大規模集中生產的需要,極大地推進工業化。?
  1.2衡量工業化水平與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標?
  根據錢納裏等人的觀點,衡量工業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應當是人均GDP水平、產出結構和就業結構。經濟發展與工業化之間存在着一種“雙向互促進關係”。經濟發展推動了工業化步伐,由於經濟收入的提高,人們的需求也得到提高,產生了需求結構隨收入提高而轉移的趨向,變動了的需求結構必然帶動投入結構和產出結構相應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大規模轉移;同時工業化使人口和資本由無序狀態變爲高度集中的有序狀態,使生產要素得以合理組織、先進技術得以大規模採用、勞動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第二、三產業高度發達的'地方,在其發展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經濟的總體水平。工業化引起產業結構的迅速轉變,並透過這種轉變帶動城市化。在這個過程中,與城市化聯繫密切的既有產出結構的轉變也有就業結構的轉變,因爲就業結構的非農化直接帶動了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和集中。因此,產出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動關係,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帶動作用。?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標:(1)城市人口比重。該指標是世界上公認的城市化水平指標。它反映了人口在城鄉之間的空間分佈,具有很高的實用性。(2)非農業人口比重指標。城市化水平是某一地區內的非農業人人口的比重,這個指標體現了人口在經濟活動上的結構關係,較準確地把握城市化的經濟意義和內在動因,反映了生產方式變革的廣度和深度。?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江蘇省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關係實證分析